<p class="ql-block"> 因为工作关系,今年已经是第五个春节不能回家过年了。羁旅天涯,举杯望月,遥想家中的父母妻儿、亲朋好友,心中增添了几分节日的清冷和孤寂。低头沉思,儿时过年时浓浓的节日氛围,在脑海中慢慢铺展开来……</p> <p class="ql-block"> 七十年代末我国经济还相对比较落后,在我们农村更是物资匮乏。对于小孩子来说,过年有新衣服穿,有肉吃,有压岁钱,这些简单的诱惑,足以让我们望眼欲穿。刚进入腊月,我们就开始数着日子,满心欢喜地期待新年的到来。</p><p class="ql-block"> 过了腊八就是年。大人们也开始着手筹备新年事宜,置办年货,年味渐浓。在大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中,在孩子们的殷切期盼中,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p> <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奶奶家有一间磨房,就是让蒙着双眼的牲口,拉着转圈磨面的那种石磨。刚进入腊月,全村人都开始排队磨面,要把过年的面粉都磨出来。那时候最繁忙的就是那台石磨了。</p> <p class="ql-block"> 过年父母都要给孩子们添置新衣服。那时候几乎家家都有缝纫机。由于孩子多,父母都是去集市上买布料,回来请人裁剪,自己踩缝纫机做衣服。为了让孩子能多穿两年,做的衣服总是要大两号,所以很不合身,但是孩子们穿上新衣服,心里依然是美美的!</p> <p class="ql-block"> 过了腊月二十,大人们开始真正忙碌起来。首先要花上一天时间用来蒸馒头。前一天晚上,母亲用两个很大的盆,盛上面粉,拌匀自制酵母,提前把面和好。因为天气冷,要给面盆盖上被子。有时怕面发不起来,还要把面盆放着热锅上加温。第二天清晨,母亲早早起床,把面再和一遍。然后开始做馒头、包子、大馍、枣花馍等等,把正月十五前要吃的、走亲戚要用的面食都要蒸出来。往往要忙碌一整天。</p> <p class="ql-block"> 过油也需要大半天,所有需要油炸的食材都要在这一天准备出来。首先要炸很多油条,那个时候过年串亲戚带的礼物,就包括用柳条穿起来的一串一串的油条。另外还要炸很多萝卜丸子和细粉丸子。然后就是鸡鸭鱼以及其它需要红烧的素食。大人在厨房忙,我们小孩就在旁边吃,炸出什么吃什么。老一辈有一个习俗,就是在过油的时候,小孩不能喊口渴,说是不吉利。但是油炸的东西吃多了,总会很渴。当我们要水喝的时候,我奶奶就会很生气,迈着她那三寸金莲,举着擀面杖把我们往外撵。</p> <p class="ql-block"> 然后就是炖肉,大块儿大块儿的猪肉,肥的、瘦的、带骨头的,放在一个大锅里炖。春节前的几天,家家炊烟袅袅,处处弥漫着让人垂涎的香味。那时我们称之为“年味儿”,因为那个年代,平时我们很少能见到肉食,只有过年时才有这么丰盛的美味。</p> <p class="ql-block">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除夕清晨吃过早饭,太阳初升,气象更新。母亲开始包饺子,父亲贴春联,放鞭炮。喜庆的大红春联,加上此起彼伏的爆竹声,很快把节日的气氛推向了高潮!</p> <p class="ql-block"> 除夕之夜守岁,那时候没有电视,没有春晚,孩子们过得仍然非常欢快!绛烛烧残,我们依然精神亢奋,毫无睡意。“爆竹声中一岁除。”大年初一凌晨,只要听到外面响起鞭炮声,我们立马从床上爬起来,顾不得严寒和黑暗。捡拾没有燃爆的炮竹,是我们过年的一大乐事。我们一群小孩子,满村子乱串,哪家响起鞭炮声,就跑向哪家。到天亮,我们的口袋中装满了大大小小五颜六色的炮竹,开始在街上炫耀自己的战利品。然后我们把尚有引芯的炮竹捡出来,插在雪堆上,用大人抽剩下的烟头,一个一个地燃放。爆竹声中,雪水四溅,引起孩子们一阵欢笑。我们把没有引芯的炮竹剥开,将火药倒出来,集中到一起点燃,“嗤嗤”的燃烧声,伴随着一股青烟和浓烈的火药味儿,孩子们欢呼雀跃。那个时候我们的快乐,就是如此简单!</p> <p class="ql-block"> 母亲做的新衣裳,只有在新年当天才能穿上。换上新装的孩子们,会在大街上来回奔跑,呼朋唤友,在大人们赞许的目光中,幼小的心灵得到极大满足。我不记得当时有多苦,留在脑海中的只有欢笑和美好。</p> <p class="ql-block">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如今人到中年,四海漂泊,处处身不由己,春节成为了思乡的代名词。即使能够回家团聚,年味也变得很淡,再也寻不到儿时记忆中那浓浓的新年气氛、热闹的新春景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