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过年

精诚至65477225

<p class="ql-block">  龙年即将过去,蛇年很快到来。在这辞旧迎新之际,我将儿时过年的往事写岀来,以增加乐趣,望引起同龄人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有个方言:细伢子望过年,大人子望插田。我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是,小孩望过年是期盼吃上丰富的美食;父辈们则是期盼来年大丰收。</p> <p class="ql-block">  我的大姨是做上门功夫的裁缝,年终岁末,母亲总会请她来我家做几天功夫。每逢大姨来我家做衣服,我就知道快过年了,过年又有新衣服穿了。</p><p class="ql-block"> 细时候过年,不仅有新衣服穿,还可以吃上八个菜的大餐。依稀记得,家乡过年的八大碗是:含蛋卷、酥肉的杂烩,鱿鱼、干笋加韮白的炒三丝,扣肉,清蒸鱼,南粉炒肉丝,莲子汤,开鲜汤和绿叶蔬菜。</p> <p class="ql-block">  除了大餐,还有副食品。记得小时候,家里有一个齐腰高陶罐。为防潮湿,陶罐底部放入一些干石灰粉,石灰粉上面铺一层厚厚的纸,纸上面则是一包一包的副食品。陶罐平时几乎是空的,快过年的时候,才派上用场。</p><p class="ql-block"> 印象最深的食品有:糖果、蛋糕、雪枣、兰花根、又叫猫屎筒,另外还有灯芯糕、花生、瓜子、年糕等等。所有食品都非常好吃,我最喜欢吃的还是蛋糕和灯芯糕。</p> <p class="ql-block">  除了吃大餐和零食之外,就是等母亲发压岁钱了。大年三十晚上,一家人围着一炉火守岁,守完岁临近深夜才发压岁钱。一个很小的红包里最初只有1角钱,长大一点是2角。再大两岁又变成了5角。那个时候的钱很抵用,5分钱可以到街上吃一份水煮麻花,2分钱可以吃一个糖油粑粑。</p><p class="ql-block"> 细时候过年还有一处人文风景,那就是上门乞讨的多,一天总能碰上一两个。母亲总是打发五分钱,或者给半杯米,母亲很善良,印象中从来没有让乞丐空手而归过。</p> <p class="ql-block">  过年还有一件事让人开心,那就是拜年。“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街坊”这是家乡拜年的习俗,到了初五初六就洗咯坛子朗格塔了,意为过年的美食都吃完了。</p><p class="ql-block"> 到了初三初四这两天,我们几个同龄的小孩,会结伴去邻居家拜年。走东家串西家,很快口袋里就装满了糖果、花生和瓜子之类的食物。回家掏出来后接着又去,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家家户户拜一遭,不亦乐乎。既带回家零食,又融洽了邻里关系,增进了彼此之间的友谊。</p> <p class="ql-block">  过了初五,舞龙灯的就开场了。七八个人组成的龙灯队,除敲锣打鼓的外,一条不长的龙大约由四五个人舞。龙灯来了,只要东家点燃一掛鞭炮就表示愿意接龙。敲锣打鼓的在门外,舞龙灯的人会鱼贯而入进入到东家,堂屋房间里都舞一遭就岀来了,东家会拿两包烟或者一个红包表示感谢。龙灯队后面会跟着一些男娃女娃看热闹讨喜,遇上客气的东家,这些看热闹的娃也能得到糖果或零食。</p> <p class="ql-block">  那个时代物资匮乏,大多数孩子只有过年的时候才有美食吃。因此我们这一代人总觉得儿时过年的年味比现在浓,直到出了正月十五,吃了汤圆过完元宵节,才感觉年过完了。</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过后,就穿着新衣服、背着书包去学校报到,新的学期便开始了。</p><p class="ql-block">[图片来源于网络,特此致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