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1956年底我国“三大改造”完成后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1956——1966年是我国的十年建设时期。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人民群众从来也没有像那时候那样的精神振奋、意气风发、斗志昂扬。</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解放后,党和政府更加提倡妇女解放和男女平等,1958年朝外街道人民公社办起了纸盒厂、木箱厂、小五金加工厂等集体所有制的街道小工厂。越来越多的家庭妇女走出家门走向社会,参加了各种工作。与之相适应,街道托儿所、幼儿园应运而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一年我不满四岁,因为母亲参加工作,没人在家照看我,父母就送我去了朝外大街吉市口头条幼儿园。起初,幼儿园在吉市口头条17号院内。17号院在胡同东头路南,距元老胡同不到200米,是个四合院。两级台阶上有街门,街门两旁有石头门礅,进门是门道,过门道下了台阶,迎面带砖雕的灰墙。左转过二门,里面是个大院子。院子中有丁香树,东、西和南、北的房屋各自对称。北面和东西面房屋住着七八户人家,南面四间房就是我们的幼儿园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幼儿园有三个老师,照看着我们二十多个三到六岁的孩子。幼儿园的活动有玩玩具、做游戏、唱歌、讲故事、去公园等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那时的玩具种类不太多。我们幼儿园里最大最好的玩具是一个小木马,枣红色,四条腿下前后有两个弧形木连接,马头左右伸出两个短棍,小孩骑上去双手握住小棍,借身体的力量可前后摇动。其它有皮球、积木、橡皮泥、羊拐、拨针等。羊拐是羊蹄上关节处的一块骨头,羊拐的玩法叫抓(音chua三声)拐。一般是四个一副,拐上都涂有颜色。每个拐有几大部位:鼓、坑、针。辅助工具是沙包。玩的时候是一人一拨,找一块硬点的平地(桌子上也可以玩),先拿拐当色子,扔出一把,看谁的针多,即先玩。玩法是把包抛起,包在空间的刹那间,用夹、捏、抓等手段搬动拐的各个部位,在包落地前用手接住。这算一个回合。包如落地,即下台。各步骤如何活动,是有次序的,不能乱,最后一个次序是将四个拐一把抓齐,再把包接住。拨针(这是我的叫法,真正叫什么我也记不清了),是一把涂有各种颜色的竹棍,与毛衣针一样粗细,约30公分长。玩时,把它攥在手里,竖着一头顶在桌面上,突然松手,拨针散在桌面上。然后,一根一根拿起,拿起时不能碰动其它拨针,碰动即为失败,看谁拿起的多。胡同的小孩一般常以冰棍棍代替,那时冰棍的品种单调,冰棍棍进入游戏领域的,是三分钱或五分钱一根的那种,竹子做的约有15公分长短,比毛衣针略粗一点。冰棍棍的玩法较多其中一种是将冰棍棍置于窗台上,露出一寸左右的头,然后用食指和中指猛剁一下棍头,小棍便飞向前方,比谁的棍蹦得远。我还见过用冰棍棍编蝈蝈笼子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集体活动有唱歌,记得我们当年唱的最流行的一首歌叫“听话要听党的话”,歌词唱道:</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戴花要戴大红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骑马要骑千里马,</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唱歌要唱跃进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听话要听党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还有一首叫“螃蟹呀螃蟹多又多”唱的是:</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螃蟹呀螃蟹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多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只螃蟹呀八只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两只眼睛大夹夹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夹住了螺丝角。</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咚咚咚咚呛······。</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多数是大家一起唱,还有时请一个小朋友唱。大院北屋有一家,常唱评剧,大人孩子都唱。有一天,我们石老师把那家的大姐姐叫来,给我们唱了一段,这个大姐姐长得很漂亮,穿着白衬衫,花裙子,头发有点自然卷,大概是初中生吧,姓什么叫什么已经全不记得了。那一天她给我们唱的是评剧《刘巧儿》的一段:唱得有板有眼,字正腔圆,我第一次体会到,歌还可以唱得那么好听,那么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幼儿园的活动还有跳绳、丢手绢等。过节的时候还有一个得奖游戏:在屋内一米多高墙的两端,连上一根细铅丝,用细绳吊下一面小铜锣,或吊着一块糖。小朋友在四、五米远处排队,第一个小朋友蒙上眼睛,手拿小木锤去敲锣,或者用手指去夹糖,敲中或夹住的奖品就是一个糖球。有时老师也给我们讲故事,刘老师给我们讲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真假美猴王至今还有印象。 天气好时,老师带我们去工人体育场或日坛公园玩。路上我们排着队。小朋友都穿着白色的围裙,蓝边,胸部有“幼儿园”三个蓝字,领口和腰部有带子,系在身后。后面的小朋友拉着前面小朋友的后衣襟,一个老师在队前,一个老师在队后,缓缓前行,成为当年街头一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生活特点是低收入,低消费。街道幼儿园托费每月二、三元钱,每天在幼儿园吃两顿饭,伙食较好。即使是三年困难时期,也大多吃的是细粮,没挨过饿。幼儿园还定期打预防针,每次打针,老师都鼓励我们不要怕疼,打完针给一块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1960年春天,我们的幼儿园搬迁到吉市口头条8号院。这是一个新院子,北面一溜8间新瓦房,东面两间是伙房,院子没有别的住户,挺宽敞的。院内西头有一座凸字型的攀登架,南边靠墙有一个滑梯,一个轧板(跷跷板)都呈天蓝色。小朋友增多了,老师也增加了,我们的活动也逐渐发生了一些变化, 增加了看图识字课、汉语拼音课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大约我五、六岁时我父亲给我订了一份《小朋友》杂志,《小朋友》由上海中华书局创办,1953年改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它是我国少儿读物中出版时间最长,出版期数最多的刊物,刊名由宋庆龄题写。《小朋友》登载一些故事、儿歌,都注有拼音。当时的一个歌谣我至今还记得,叫“是个红薯滚下坡”。</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里有条清水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岸是个小山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员坡上挖红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热热闹闹笑呵呵。</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忽听扑通一声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河水溅起一丈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吓得我呀大声叫:</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谁不小心掉下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姐姐连忙告诉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是有人掉下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是个红薯滚下坡。</span></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父亲还给我买了一本《汉语拼音》、一本《看图识字》,这些读本都是正方形,长宽均约20多公分大小,我爱不释手。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街道幼儿园教育和良好的家庭教育为我以后上学,长大成人打下很好的基础。</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