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三线”足迹 汲取奋进力量——幼特教分会党员随同示范园党支部开展党员主题教育活动

踏浪

<p class="ql-block">  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重温红色基因,增强党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2025年1月13日,武隆区示范幼儿园组织党员教师前往816开展“追寻‘三线’足迹,汲取奋进力量”党员主题教育活动,幼特教分会5名党员同志一同前往。</p> <p class="ql-block">  首先,我们来到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白涛街道的816小镇,漫步其间,感受它的宁静与美好。它的前身为816工程堆工机械加工厂,曾是816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三线文化的一张文旅名片。</p> <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参观了816军工陈列馆,馆内一件件珍贵的历史文物、一幅幅生动的图片、一段段详实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当年三线建设者们的工作和生活场景。</p> <p class="ql-block">  看着那些陈旧的设备和充满年代感的标语,仿佛穿越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深刻感受到了三线建设者们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我们还参观了芳华大礼堂、星光书院等休闲生活场所,体验了小镇丰富多元的文化业态。</p> <p class="ql-block">  曾经的建设者, 83岁的徐老师围绕“什么是三线”“为什么要建设三线”“816是什么样的工程”等问题,用大量生动而不为人知的故事,让我们知道:曾经的“816”是个宏大的工厂、“816”是项绝密的工程,有惊天动地之举,无惊天动地之声。时隔近半个世纪再看“816”,它既是一个历史名词,也是一种民族精神,一段共和国记忆,更是几代人的青春。这个历史名词叫“三线建设”,这种民族精神叫“无私奉献”,这段共和国的记忆叫“备战备荒”,而几代人的青春记忆汇成一句话,就是“当祖国需要的时候!”</p> <p class="ql-block">  随后,我们驱车到了816地下核工程。在车上,大家情不自禁用歌声感恩党的伟大和祖国的强大。</p> <p class="ql-block">  在导游的讲解中,我们进一步了解到该工程作为三线建设时期的重要项目,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自1966年开工,6万余名建设者隐姓埋名,在艰苦的条件下,凭借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历时18年,挖出这个“世界最大人工洞体”,其最大洞室,高79.6米,相当于20多层楼,深入乌江江底30余米。这个代号“816”的进洞原子能反应堆及化学后处理工程。工程内部布局复杂,排水、通风、发电、通信等系统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地下城市。</p> <p class="ql-block">  党员们参观了反应堆大厅、中央控制室等重要区域,看着那些陈旧却依然威严的设施设备,仿佛能看到当年建设者们忙碌的身影,深刻感受到他们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党员们深受触动,纷纷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最后,我们来到816烈士纪念碑。简洁刚劲,庄严肃穆,碑上雕刻的一幅幅浮雕,生动再现了三线建设者们开山辟路、艰苦劳作的场景。走近碑身,“816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苍劲有力,闪耀着光芒,那是历史的光辉,也是烈士们精神的映照。在纪念碑前重温入党誓词,我的思绪飘到那个国家面临复杂国际形势的年代,无数建设者响应号召,背井离乡奔赴大山深处。在艰苦的环境中,风餐露宿,日夜奋战。为了打通山洞,为了早日建成国防工程,他们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塌方、洪水、疾病……无数的困难与危险,都未能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据不完全统计,在816工程建设过程中,有数百名建设者英勇牺牲,他们最大的21岁,最小的17岁,平均年龄20岁。是他们用热血和生命,铸就了这座不朽的丰碑。</p> <p class="ql-block">  每位党员都收到示范园支部赠送的政治生日贺卡。此次党员主题教育活动,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大家通过实地感受816小镇、816地下核工程、816烈士纪念碑等蕴含的伟大精神,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的爱国情怀,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在今后的岁月中,我们将以此次活动为契机,追寻“三线”足迹,汲取奋进力量,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热爱生活的态度,为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贡献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