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农民抗捐斗争领袖 杨坤年(清末~民国,具体生卒年限不详)</b></p><p class="ql-block"> 为第十四世之祖,第十三世杨宗瀛之后,第十五世杨藻绅之先㛈,后人有第十六世杨玉茂、杨玉美,均无后嗣。</p><p class="ql-block"> 民国初,蒲台县连续三年大旱,田禾颗粒不收,农民生活无着。官府却不管人民死活,派捐加税。银两税,每两银子由1912年的4吊8角钱、1升米,增加到7吊钱、8升米,半数多农民全年收入不够交税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p><p class="ql-block"> 1913年3月,乔庄镇境内以宁家、杨家官庄等村为主,群众公推袁在选、王乃宪、刘道如、刘玉淮、杨坤年等为首开始进行串连。</p><p class="ql-block"> 4月,迅速扩大到牟王庄、刘王庄、东崔家寺、西崔家寺、王家庄等48个村。不久,袁在选召开各村领头人会议,会上一致提出"团结一致,斗争到底"的口号,强调"一村出事,各村支援",并约定击鼓为令,从而为抗捐斗争作好了准备。</p><p class="ql-block"> 5月10日,大规模的反抗斗争终于爆发了,360多村庄的数千群众,抗着土枪、木棍、杈把、扫帚到双台村集合,在集体宣誓后,北渡黄河,直扑蒲台县城包围了县政府。</p><p class="ql-block"> 国民党蒲台县政府的官员见群众声势浩大,个个吓得惊慌失措,胆战心惊,不敢与群众谋面。迫于群情激愤,形势危急,当时民政(县)长沈建新不得不亲自出面安抚群众,并当场全部答复了农民的要求:银两税由每两银子7吊钱和8升米减到4吊钱、1升米,并取消了麦粮、鹿柴等零星捐税。这次抗捐斗争取得了重大胜利。</p><p class="ql-block"> 事后,官府几次派兵包抄宁家,报复追捕起义领导者,袁在选等首领被捕入狱,使用铁鏊子等酷刑,袁在选宁死不屈,最后死在狱中。其家族成员逃进利津大洼里避难,最后在五庄落户。</p><p class="ql-block"> 杨坤年是这次抗捐斗争的发起人之一,骨干成员和组织者,为这次抗捐斗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的反抗活动得到了全县广大农民的响应。有本村老人回忆,国民党蒲台县政府的警队曾多次来官庄搜捕他,他白天不敢下地干活,晚上不敢回家睡觉,东躲西藏,在亲友掩护下,二三年躲避于南乡里的亲戚家,未敢回家正常生产生活。</p><p class="ql-block"> 宁家农民抗捐斗争是蒲台县历史上的大事件。虽然1956年3月蒲台县这个千年古县整建制撤销了,但人们并没有忘记那些历史上反抗压迫的英雄们。博兴县1958年版和1993年版《博兴县志》、《惠民地区志》的大事记都记载了这一重大事件,特别是1958年《博兴县志》对事件发生过程回顾记述较详细,其中发起人明确记载有:“……杨家官庄杨坤年等”内容。官庄出现了这么一位重要的农民斗争领袖,是杨氏家族后人的自豪和骄傲。</p><p class="ql-block">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人民反抗压迫的火种从来都不曾熄灭。1940年代以后,乔庄人民在中共蒲台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于1950年取得了土地改革的彻底胜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千年梦想。</p><p class="ql-block"> 盛世修谱。今天,重修杨氏族谱,我们谨借助有限的志籍文字深深缅怀这位英雄的先辈,以激励杨家后人。</p> <p class="ql-block"><b > 革命烈士 杨玉山(1916~1944.9)</b>是官庄村历史上唯一的一位为民族解放,抗击外敌侵略的战争中牺牲的革命烈士。</p><p class="ql-block"> 杨玉山为官庄杨氏第十六世先祖,于1943年2月参加中共蒲台县委领导的地方抗日游击武装——原清河区蒲台县大队战士,1944年9月在原蒲台县三区西刘王庄与敌人发生的遭遇战斗中,英勇抗击,不幸中弹牺牲。</p><p class="ql-block"> 杨玉山烈士,在1993年版《博兴县志》革命烈士英名录、滨州市渤海区革命烈士纪念墙均见记载和碑记(见图)。</p><p class="ql-block"> 缅怀先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杨氏后人要珍惜和平盛世,积极建设好革命先烈用生命保卫过的这片土地,努力学习,勤奋工作,让杨氏家族更加光彩照人,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p> <p class="ql-block"> <b>中医世家 杨玉英( 1908.11~1989.11)</b>男,字少华,官庄杨氏第十六世先公,第十五世杨藻坤之次子。</p><p class="ql-block"> 杨藻坤是闻名中医,据村民回忆,在新中国成立以前,经常见到麻湾、利津等外地大户人家来请大夫的轿子停在大门外。</p><p class="ql-block"> 传说,有一年在现今牛庄附近的解家、隋家一带行医的杨家大夫遇上了疑难病症,不得其解,又遇上连阴雨天气,在东家的门道里避雨已经好几天了,他不觉有些愁闷。中午,他依墙闭目不觉晃忽间睡着了,梦见一个白发白胡子老头,走了进来,“咚”一声把一枚符文玄签投进了他怀里。</p><p class="ql-block"> 他一下惊开了眼,仿佛看到一个白衣道影闪出了门外,就揉了揉眼睛,跑门口去瞅,外面的雨依旧很大,雨雾朦胧,什么也没有。唉!他不禁叹了一声,回过身来他看到果真有一枚符签在地上。他弯腰去拾符签的功夫,忽如醍醐灌顶,脑袋豁然开朗,存在心头好几天的疑难病症忽然有了解的方子。</p><p class="ql-block">据说,从此他得到了一部中医秘籍,中医药秘方广开,医声从此大振方圆百里。杨玉英师承祖业,承前启后,在开国之初已是原蒲台县乡村的知名中医世家大夫。</p><p class="ql-block"> 杨玉英生于1908年,23岁跟父亲学医,主要善长皮肤,疮节,烫伤等。文革前分配到龙居卫生院中医科直至退休。曾经当选博兴县人民代表,出席过博兴县人代会;1956年作为乔庄乡知名中医世家,出席了蒲台县首届中医代表大会。据博兴县档案馆藏蒲台县政府卷宗“1956年蒲台县召开首届中医代表大会的档案”记载:三区(乔庄)的杨玉英、朱道明、刘兴校、常玉龄、刘玉柱、李业贤、刘洪训、王毓风、刘 * 昌等1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二区(蔡寨)提供药方21个,三区(乔庄)提供药方26个。档案中存有老中医杨玉英、徐之、王毓风、梁风三提供的中医手迹祖传药方。</p><p class="ql-block"> 杨玉英在长子杨梅春17岁(1964年)时就开始手把手的教儿子学习中医,有去家里问医的,就先让杨梅春听、问、诊、切,开方,他再重点问询,诊断签方。因此杨梅春很早就自学家教中医,具备了行医的资质和临床经验。当1974年村卫生室因服兵役出现卫生员空缺时,大队领导就安排杨梅春接了班。</p><p class="ql-block"> 杨梅春接任大队卫生员以后,一干就是一辈子,风里雨里,家家户户,常年为村民送医送药,防疫打针,开展健康知识普及教育和宣传,得到了官庄村老少爷们的赞赏和支持。</p><p class="ql-block"> 1999年杨梅春次子杨江西山东中医药大学毕业后,就分担了父亲的部分业务,继续立足服务村民开展健康卫生工作,也深得村民喜欢,尔后去青岛进一步发展自己的医疗保健事业。</p><p class="ql-block"> 1978年7月,按照国家有关接班政策规定,杨玉英次子杨树春接班成为龙居乡卫生院药房职员。后来因工作成绩突出调曹店卫生所任所长,1986年加入中共党组织,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杨树春,从小聪明好学,从事医药岗位后,热情服务群众,医风端正,干一行爱一行,药学专业知识不断提升,1989年回龙居卫生院工作,1993年晋升为药剂师,2013年光荣退休。</p><p class="ql-block"> 杨玉英四代世家,从事中医药业,悬壶济世,治病救人,播名方圆百里,因此官庄村,逐渐被外村人叫做杨家官庄。</p> <p class="ql-block"><b> 忠诚战士 杨玉桂(1931 ~1986 年 )</b> 杨氏第十六世先祖。中共党员,1951 年在乔庄完小集体报名弃学从戎,应征参军抗美援朝,因前方停战谈判未能赴朝,遂转济南部队补习文化,学习军队医护专业课,由于学习刻苦,表现突出,被山东军区和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政治部两次记三等功,嘉奖一次。结业后,进入山东军区后勤部卫生部机关门诊,为眼科护士。</p><p class="ql-block"> 1956 年复员回乡,他响应政府号召,热情参加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积极发挥复员军人的带头、骨干和桥梁作用,1956年7月30日,即被推选出席了博兴县烈属、军属、革命残废军人、复员建设军人和拥军优属模范代表会议,并被会议评为三等模范。1958年11月18日,因在总路线光辉旗帜照耀下,在农业战线上获得优良成绩,乔庄乡人民委员会乡长姜士昌为其签名颁发奖状,鼓励。</p><p class="ql-block"> 1956年11月21日又被选为乡、县人民代表,于1957年1月17日——22日出席了博兴县第二届第一次人民代表大会。1958年4月再次当选乔庄乡人民代表和博兴县人民代表,出席了1958年5月27日至31日在县城召开的博兴县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乔庄公社划入广饶县期间,转为广饶县人民代表并于1961年5月26~28日出席了在广饶县城召开的广饶县第四次人民代表大会。</p><p class="ql-block"> 1968年后,又被选为乔庄公社贫下中农委员会委员、博兴县贫下中农代表,先后出席了博兴县第三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惠民地区第一届贫下中农代表大会。 </p><p class="ql-block"> <b>1963年 4 月 20 日被推选出席了山东省烈、军、荣转、复员、退伍军人代表大会,获得山东省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三面红旗玻璃钢板、红丝带缨穗的奖状一面。</b></p><p class="ql-block"> 复员回乡30年,他先后任过包产队长、民兵连长,副大队长、东崔联中贫下中农管理学校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2月任大队革命委员会副主任; 1971年3月28日公社党委批复杨玉桂任中共官庄大队党支部副书记。</p><p class="ql-block"> 他长期任劳任怨,忠诚履行一位农村党员干部的职责和义务,服务村民操劳村务,积劳成疾,患得严重哮喘病。1985年2月24日,他与杨荣春合作,终于实现了重修官庄杨氏族谱的心愿。1986年1月,因突发心肺病去世,终年55岁。</p><p class="ql-block">《杨氏族谱》成为他最后留给官庄杨氏家族最宝贵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前排:左第一位着白袖口衣服的代表即第十六世祖杨玉桂</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杨仲春,笔名:杨岸,山东博兴人。副研究馆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水利文学艺术协会创意设计专家委员会委员。</p> <p class="ql-block">编辑:杨岸山东</p><p class="ql-block">图片:自拍收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