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熟悉中医药的朋友一定看出笔者拙文标题中的中药“芍药”和“茱萸”。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是与“茱萸”有关的诗词歌赋。<br> 看到茱萸,读者朋友们首先想到的一定是诗佛王维在十七岁时写下的那首七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br>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br>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br> 虽然诗句的语言朴素易懂,但还是以深厚的亲情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影响了后世。笔者在把中药与古典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学习的过程中,借助搜韵网找到写有“茱萸”的古今作品1393首,最早把“茱萸”写入文学作品是西晋文学家左思的《蜀都赋》,而最早作为歌词吟唱的大概就是西晋官员、文学家孙楚了,而且孙楚还专门写了一篇《茱萸赋》。鉴于拙文篇幅有限,左思的《蜀都赋》我们暂且搁置,来看看孙楚的《出歌》和《茱萸赋》。<br> 先简单介绍一下孙楚。《中国历代人名大辞典》说:“【生卒】:?~293。【介绍】:西晋太原中都人,字子荆。才藻艳拔,年四十余始参镇东军事,迁著作郎。参石苞骠骑军事。恃才傲物,遂构嫌隙,致湮废积年。后扶风王司马骏与楚旧好,起为参军。官终冯翊太守。”而百度百科则有更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同时给出了明确的生卒年代:“220年~293年。”就孙楚的文学成就,笔者尚未细读他的所有存世作品,但从下面两首诗歌中,还是感觉到百度百科对其的评价比较中肯:“尽管孙楚仕途坎坷,但他并不逃避现实,对现实仍然充满乐观态度。在他的诗赋中,很少颓废厌世之调,而是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奋发精神。”<br> 出歌 <br> 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br> 白盐出河东。美豉出鲁渊。<br> 姜桂茶荈出巴蜀。椒橘木兰出高山。<br> 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br> “茱萸出芳树颠”的“芳樹”即花木。“白盐出河东”的“河东”,《辞源(第三版)》解释:黄河流经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称山西省境内黄河以东的地区为河东。《國語辭典》还补充说:秦漢曾於此設河東郡,其後唐置道,宋置路,亦皆稱為“河東”。“姜桂茶荈出巴蜀”中的“茶荈(chuǎn喘)”即茶茗。“荈”特指茶的老叶,即粗茶。末句“精稗出中田”中的“精稗”,亦作“精粺”,即精米。末词“中田”,汉典网解释为:(1)田中。(2)中等田地。<br> 茱萸赋<br> 有茱萸之嘉禾,植茅茨之前庭。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鹑火西徂,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攀紫房于纤柯,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br> 这是笔者在把中药与古典诗词歌赋结合起来学研的过程中,第一次对赋进行深入学习。以前也并不是说不喜欢赋这一文学形式,只是由于古人写的赋都比较长,学问又深,故而也就避开了。如今这首《茱萸赋》比较短,深究一下就会有小小的收获,现分享给朋友们。<br> “有茱萸之嘉禾,植茅茨之前庭。”说的是茱萸因具有吉瑞象征而种植在庭院前。首句“有茱萸之嘉禾”中的“嘉禾”,《辞源(第三版)》:“生长得特别茁壮的禾稻,古时认为是吉瑞的象征。”<br> “历汉女而始育,关百载而长生;森蔓延以盛兴,布绿叶于紫茎。”说的是茱萸的来历,以及生长状况。“历汉女而始育”句中的“汉女”,传说中的汉水女神。<br> “鹑火西徂,白藏授节,零露既凝,鹰隼飘厉。”不大好懂。笔者认为,大概是在说茱萸的成长季节以及此时气象和飞禽的行为,背后是否还有作者振奋精神的意志表达,笔者以为是有的。“鹑火”星次名。南方有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称朱鸟七宿。首位者称鹑首,中部者(柳、星、张)称鹑火(也叫鹑心),末位者称鹑尾。 “西徂”,因“徂(cú)”有这样几个意思:(1)往,如自西徂东。(2)过去,如岁月其徂。(3)开始,如六月徂暑。(4)古同“殂”,死亡。笔者对星象学一无所知,所以当鹑火,即柳、星、张三宿往西,或开始消逝在西天时大概是什么季节,还有待考证。如有懂行的读者朋友,请不吝赐教。“白藏”,指秋天。秋于五色为白﹐序属归藏﹐故称。“授节”,授以符节。“零露既凝”句中的“零露”,《辞源(第三版)》注释:“即露。旧解零为陨落。”网络上的解释主要有:降落的露水。一说﹐露珠。比喻容易消失的事物。“鹰隼飘厉”中的“飘厉”,因“飘”的意思之一是飞扬。“厉”的意思有很多,笔者从《辞源(第三版)》中选取能够用来解释“飘厉”的几个寓意,振奋;高;飞扬,疾飞;猛烈等。<br> “攀紫房于纤柯,缀朱实之酷烈,应神农之本草,疗生民之疹疾。”这段就比较好懂了,并直接点出了茱萸的医疗作用。<br> 关于茱萸的药用价值,因有吴茱萸与山茱萸两种,故而笔者以为还是要区分一下。吴茱萸,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在百度百科上给出的定义为。<br> 吴茱萸,中药名。为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石虎或疏毛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8~11月果实尚未开裂时,剪下果枝,晒干或低温干燥,除去枝、叶、果梗等杂质。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近成熟果实。<br> 炮制方法:取甘草捣碎,加适量水,煎汤,去渣,加入净吴茱萸,闷润吸尽后,炒至微干,取出,干燥。(每l00kg吴茱萸,用甘草6kg。)<br> 性味:味辛、苦,性热。归经: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主治: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br> 山茱萸,中药名。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干燥成熟果肉。分布于云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具有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之功效。常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入药部位:干燥成熟果肉。<br> 性味:味酸、涩,性微温。归经:归肝、肾经。功效:补益肝肾,收涩固脱。主治: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遗尿尿频,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br> 诗佛王维先后写下四首涉及“茱萸”的诗,除了那首著名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外,还有两首五绝和一首五排,其中一首五绝是专门写山茱萸的。诗云。<br> 山茱萸<br> 朱实山下开,清香寒更发。<br> 幸与丛桂花,窗前向秋月。<br> 摩诘先生的另一首五绝收录在他的诗文集《辋川集》中,诗云。<br> 茱萸沜<br> 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br> 山中傥留客,置此芙蓉(一作茱萸)杯。<br> 诗题中的“沜”,音、义均与“泮”相通。傥(tǎng躺),与“倘”通假,意思是假使,如果。<br> 摩诘先生的五排《奉和圣制重阳节宰臣及群官上寿应制》云。<br> 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br> 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br> 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br> 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br> 御柳疏秋景,城鸦拂曙烟。<br> 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br> 这是一首奉皇帝诏命所做的诗,从诗的内容判断,为皇帝祝寿无疑。究竟是给唐玄宗还是唐肃宗的?恕笔者偷懒,没有深究考证,想必研究摩诘先生诗的专著一定有所涉及。<br> 因这首诗属于贺寿,且又是给皇帝的,所以免不了有些吹吹拍拍的味道。诗不难懂,弄明白这几个词大致就没有什么问题了。诗的首行“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中“大有年”指大丰年。拙文标题所用诗句“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中“金鼎”,或指黄金炊具,或为鼎类炊具的美称,当然在皇家宴席上使用鼎形的金香炉也是有可能的。后句中的“玳筵”,为玳瑁筵的简称,就是指称豪华、珍贵的宴席。“玉堂开右个,天乐动宫悬。”前句中“右个”指右侧的偏室,也有称西厢的。一般来说,西厢房通常被用作家族中的晚辈或下人常居住的地方。在殷实之家,西厢房可则被改造成厨房或餐厅,成为家庭烹饪和用餐之所。如果在巨贾富商,乃至皇家,不同院落的西厢就根据需要派做各自的用场,如书房、客房等也可以在西厢房中实现。后句中的“宫悬”,古代钟磬等乐器悬挂在架上,其形制因用乐者身份地位不同而有别。帝王悬挂四面,象征宫室四面的墙壁,故名“宫县”。县,“悬”的古字。末句“无穷菊花节,长奉柏梁篇。”,“菊花节”即重阳节。“柏梁篇”指七言诗的上乘佳作,典故来自汉武帝元鼎二年春在长安城中北关内建造柏梁台,并“以香柏为梁也,帝尝置酒其上,诏群臣和诗,能七言诗者乃得上。”<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