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旭谈四海书画艺术真谛

大文化使者

<p class="ql-block">走近四海,心无挂碍</p><p class="ql-block">原创 张芝旭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15年来,四海一直在我的朋友圈里,但却是一位熟悉的陌生人。2007年,一位媒体朋友的引荐,在中央美院大门口那间充满禅意的茶楼里,我认识了四海。四海是一位山水画家,属马,比我大一轮。我俩的话题便从历代画马名家展开。</p><p class="ql-block">唐代的韩干,宋代的李公麟,元代的赵孟頫,清代的郎世宁,现代的徐悲鸿,四海知识之渊博,言谈之谦和,令我赞叹、敬佩。那天,还看了四海好多幅作品,那一幅幅宁静而生动,拙朴而高贵,熟悉而陌生的山水画,让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走失多年,渴望回家的孩子。那天,四海和他的作品留给我的印象,就像苏东坡给韩干那幅14匹马所作的长诗。</p><p class="ql-block">认识四海之后,我做了两件事,一是购置了一套笔墨纸砚,与其说是想试着找回50年前第一次拿毛笔的感觉,不如说是想走近四海。二是买了一本《中国艺术史》,与其说想回到30年前读大学时学习文艺美学的年代,不如说想和四海有进一步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共情四海:禅师掬起一捧水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1000年前,苏东坡就对我们说,美既不是客观,也不是主观。美是主客观的共情。艺术的作用,就在于无论你处于何种心境,承受何种遭际,你都会与她交流、共鸣、拥抱——艺术,就在于抚慰心灵,疗愈创痛。难怪我每次看到四海的作品,都能产生不同的感受。宛若人生,它不就是一次旅行、一场感受吗?</p><p class="ql-block">四海作品的深邃与博大就像他本人的名字。每次欣赏他的作品,我就像看见一位禅师从海边掬起一捧水,告诉我:四海的水都在这里!是啊,一滴水折射太阳的光辉,一捧水和四海之水毫无二致。四海的每一幅作品,都是用多元思维、宇宙视角在观照生命和自然,他早已超越了定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从来没有固定的方位,就像一台安放在月球的全方位摄像机。他笔下的每一片树叶,每一滴露水,每一座大山,都是用他的血液、情感和生命在塑造一方文化,表达一种思想,阐释一个哲理,抒发一汪人性。</p><p class="ql-block">拥抱四海:感受生命最底层的力量两个月前的一个中午,我在研究苏东坡最后一卦:涣卦变中孚,中孚变益卦,益卦变家人卦,甚是不解。索性驱车50公里,于西六环一朋友庄园里,欣赏四海的太行山水巨作。这幅巨作,不仅有山脚仰望的高远,而且有层峦叠嶂的深远,更有山顶与地平线相接的遥远。既有王希孟《千里江山图》的热血奔涌,意气风发,又有黄公望《富春山居图》的暮色苍茫,凝练沉稳,还有王晋卿《烟江叠嶂图》的旷远幽绝,长松落雪。这幅图,仿佛东坡一生的轨迹:从道人到学人,从学人到官人,从官人到罪人,从罪人到幽人,从幽人到野人,从野人到仙人……在沉浸于那幅作品的两个小时里,我终于拥有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像结识了一位从未结交的儒释道大咖,全身充满了真实而自由的力量。这种真实而自由的力量,正是艺术家和艺术作品最底层的力量——人世间,有谁,不渴望拥有这种力量?!拥有这种力量,就拥有《心经》离苦得乐的药方。这是我第一次完全彻底地做到了“心无挂碍”: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想。任凭四海山水向我全身充溢满满的真实而自由的力量,至静至纯,至真至淡,至勇至柔……也许,你和15年前的我一样,总觉得读不懂她,但你一定会因此而读懂你自己。读懂你的精神世界,你会觉得,你的精神世界需要她,需要一个这样的出口。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这样一个出口。</p><p class="ql-block">这么多年,我们一直都在忙,以至于跑步的时候都带着耳机,从来没有感受一下接地气的感觉;吃饭的时候都在谈论升官发财,从来没有观照一下我们的味蕾;即使不得不亲自上厕所,也都在刷抖音看视频,从来没有倾听一次肠胃的声音。即便常年在阳光下行走,也从来没有认认真真看一眼太阳。是的。我们太需要静下来,认真看一看四海山水,听一听她的声音。当科技迭代让你无所适从,当物质文明让你应接不暇,当人生选择让你不知所措,当遭遇瓶颈让你无法突破,请你静下来,走到四海山水画前,欣赏她的宁静与生动,拙朴与高贵,儒雅与果敢,唤醒你生命里最底层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王四海先生简介</p><p class="ql-block">王四海,早年就读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美院)、中央美院贾又福山水画硕士研究生班。曾担任教育部教育科学出版社美术编辑室主任、美术编审、国家会议中心国艺美术馆副馆长、《中国画苑》副主编、中央书画院院士。曾在北京师范大学等院校教授书法和国画艺术。从事书画创作50余年,在中国画继承与创新,水墨与彩墨,点线面与时空观的研究与实践中,求得新的认知和作品呈现。在中央美院、山东美术馆等举办5次个人画展;在荣宝斋、德国海尔布隆市等举办8次联展;在中国美术馆、山东美术馆等举办10余次联展。出版有《王四海画集》等专著(刊)6部;合著、主编《书法精华丛书》等20余部书画集;策划并责编《实用美术丛书》等图书30余本;主编《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贾又福山水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作品集》书画集10余部;责任美编图文书400余本。在新华社、人民日报社、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北京晚报等国内外近百家新闻媒体、杂志社、出版社,以及在百度、网易、今日头条、雅昌艺术网等260余家新媒体,发表3000余篇(幅)文章、个人专访、书画作品。获得国家级、省部级各项奖共60余项。</p> <p class="ql-block"> 本文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张芝旭:著名文艺评论家、书法家、网络财经作家。在文艺评论方面,他曾在双A级中央核心期刊《名作欣赏》发表多篇研究论文,作品长期选入《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书》。并在《中国投资》等刊物发表长安画派一众画家的研究文章,引起轰动。在书法方面,他自幼热爱书法,青年时期遍访名师、遍临各种书体,对书法理论有独到的研究。正在潜心撰写《中国书法史》。在网络财经方面,他已在《雪球》发表原创文章近600篇,被评为“雪球十大新锐”。本公众号是张芝旭先生的个人原创空间。主要谈论投资、艺术、生活,如蒙喜欢,则请关注,并设为星标朋友。你的关注、星标、评论、点赞、转发、打赏,他都看得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