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篇将结束对参加茶叙会的第四代电影人的介绍,我还是用参加茶叙会的全体合影作为本篇的第一幅图片。<br><br> <b>一部故事片的摄制组是由导演、摄影、美工为核心组,其中导演是核心中的核心。导演要负责写分镜头剧本,选定主要演员等工作。当然,整个制作过程,每一个环节都很重要,都少不了。<br> 上世纪六十年代,拍摄一部黑白故事片,费用大致在8—10万元。一部彩色片也就20来万,费用基本上是由厂方投资。那时候,演员出演基本上都是拿工资,最多也就是在外地拍摄有一份出差补贴,一天也就是五角钱。<br> 这次参加茶叙会摄影系、美术系的校友不多。当年的工程系分录音、机械、化工三个专业,每届招收的人数也比较多。拿我们1964年那一届来说,导演系新生13名,摄影系新生26名,美术系新生16名,而工程多达44名新生。1960年工程系三个专业一共招了109名新生。所以工程系的校友来得不算少。<br><br> 本篇我还是按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同年级按姓氏笔画介绍部分参加茶叙会的老校友的境况。<br><br> 先介绍摄影系的老校友。</b><br> ↑(2)这次出席茶叙会摄影系老校友有九位,如果算上后来到摄影系任教的沙占祥教授那就是十位。 ↑(3)85岁的张弛,1959年考入摄影系,1963年毕业分配到八一电影制片厂,没几年赶上文革。但他有幸参加了《红灯记》等影片的拍摄。后又参加了多部电影和电视剧的拍摄。 ↑(4)1970年,张弛在电影《红灯记》中任副摄影师。 ↑(5)1975年,张弛在舞台艺术歌舞片《沂蒙颂》中任副摄影师。 ↑(6)1976年,张弛又在王苹执导,由主要歌唱演员马玉涛,马国光等主演的《长征组歌》影片中任副摄影师。 ↑(7)电影《漓江春》是由俞文、柳荫导演,梁丹妮、杜国辉主演,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末,侨居美洲的少女黄莎莉因失恋的打击,对人生失去信心。后在林慕兰姐弟的关爱下重启生命之帆的故事。张弛任该片摄影师。 ↑(8)图为1981年,由张弛任摄影师,孙飞虎、张克瑶、王铁成、刘锡田主演的故事影片《风雨下钟山》剧照。该片荣获文化部1982年优秀影片奖。 ↑(9)1983年由张弛任摄影师的在单本电视剧《我们炉前的年轻人》中扮演大懒的演员刘魁,也是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的校友,如今已是国家一级电影演员。 ↑(10)图为由张弛任摄影师拍摄的电视剧《考场》,被改变成的连环画小人书。 ↑(11)1983年,在刘国权执导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劫持》时,邀请校友张弛担任摄影师。影片受到好评,发行了300多个拷贝。 ↑(12)肖立昂,也是摄影系59班的校友。1963年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不久,厂里进口了一台水下摄影机,肖立昂和另外两名同事被调去学习水下摄影,成为中国第一批水下摄影师。文革期间,他下放到湖北咸宁,在向阳湖畔当了一名“猪倌”。有幸在1973年,他和程默(原厂长)等人,为省军区拍纪录片《湖北民兵》。之后他一直从事科教片的拍摄,也为多部故事片负责水下镜头的拍摄。并为多部科教、纪录片的担任中译俄的工作。退休后,他还在电影《开国领袖毛泽东》和《开国大典》中分别扮演过斯 大 林和米 高 扬。 ↑(13)图为1976年,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拍摄《使好农用电机》,肖立昂任摄影。图左为16毫米影片,图右为影片的台本。 ↑(14)1979年,肖立昂任摄影的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出品的彩色科教片《生物进化》(片长九本)。影片编导手法新颖,画面精彩,音乐引人入胜,受到观众喜爱。本片获文化部优秀科教片奖。图为影片海报。 ↑(15)1977年,长影拍摄的故事片《风云岛》,讲的是1962年蒋介石派水鬼窜入风云岛海域,企图窃取我军情报,被我军察觉。肖立昂在该片中负责水下摄影。 ↑(16)1980年,西影厂拍摄的由颜学恕执导,张玉玉、袁宗福、 周锦堂、 韩月乔等主演的故事片《爱情与遗产》,其中水下摄影部分,是由肖立昂负责。 ↑(17) 1980年,由上影厂拍摄的由宋崇执导,龚雪、郭凯敏、高博等主演的故事片《好事多磨》。影片讲述的是我海军的故事。其中水下摄影由肖立昂担任。 ↑(18)1981年拍摄的故事片《印有金锚的飘带》讲的是1972年应越南政府请求,中国海军派出潜水小组,去越南沿海扫雷的故事。其中水下摄影由肖立昂担任。 ↑(19)1989,李前宽、肖桂云拍摄电影《开国大典》时,片中缺少米 高 扬扮演者,临时拉肖立昂上阵,出演这一角色。 ↑(20)1993年, 在电视剧《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中再次肖立昂扮演米 高 扬。 ↑(21)1999年,肖立昂在电视剧《开国领袖毛泽东》中出演斯 大 林,与毛泽东在莫斯科有较多的会晤的戏份。 ↑(22)摄影系教授沙占祥是1960年考入工程系机械专业的。我们入学那年,他正毕业留校在工程系任教。他经过多年在摄影器材方面的研究,尤其在摄影镜头方面成就突出,被称为镜头专家,被转到摄影系任教和并担任博士研究生导师。他教学中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摄影镜头的性能与使用技巧》、《摄影滤光镜的性能与使用技巧》、《摄影测光与曝光控制技巧》等。他还是全国照相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广播电影电视总局高级职称评委。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客座教授。 ↑(23)沙占祥的著作《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 ↑(24)《摄影镜头的性能与选择》一书中的插图。 ↑(25)沙占祥的著作《摄影镜头的使用技巧》。 ↑(26)沙占祥的著作《摄影滤光镜的性能与使用技巧》。 ↑(27)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的世纪新版由沙占祥编著的《摄影手册》。 ↑(28)长城出版社出版的沙占祥的著作《照相机的钩造与使用》。 ↑(29)中国电影家协会教材编辑组编辑的高等院校摄影专业试用教材《照相机与摄影镜头》。沙占祥编著。 ↑(30)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沙占祥的编著的《摄影手册》。 ↑(31)2024年9月19日,北京二中特邀60届优秀校友,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沙占祥回母校举办讲座。 ↑(32)这次参加茶叙会摄影系64班的校友有四位,除了当年分配在中央电视台的李绥生、崔雁敏和分配在人民画报社的我,还有就是分配到中国农业电影制片厂的傅靖生。 ↑(33)傅靖生,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64年考入电影学院摄影系,从此,动与静,影视与绘画,双轨创作延续到今。他是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版画家协会会员。1992年美国密苏里-堪萨斯大学访问学者,以电影艺术家的身份获《埃德加。斯诺》教授荣衔。 ↑(34)到农影,每年20分钟的任务,傅靖生都高质量完成,他就有大量的时间拍摄图片,创作油画、木刻、连环画等。他拍摄的科教片《中山植物园》,获1979年文化部优秀青年创作奖(中国电影金鸡奖前身)。图为南京中山植物园一角。 ↑(35)傅靖生觉得:真正让他进入艺术电影天堂的是谢飞导演。他和谢飞合作拍摄了三部故事片。图为1986年《湘女萧萧》拍摄现场,该片获1987年第七届金鸡奖最佳摄影提名。 ↑(36)谢飞认为胶片时代没有监视器,只有摄影师最先看到银幕效果。谢飞说:“我把造型的任务全交给他(傅靖生)了!”。图为1994年《黑骏马》拍摄现场。 ↑(37)1999年由谢飞执导,傅靖生任摄影师的电影《益西卓玛》拍摄现场。 ↑(38)在和谢飞的合作中开了脑洞,傅靖生就去做自己的片子。由傅靖生自导自摄的电影《白裤瑶》,成为1987年巴黎第九届国际真实电影节上首个中国电影入围。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都穿着及膝的白裤而得名。 ↑(39)傅靖生和英国导演Patrik fleming合作电影《秦始皇》,获1995年芝加哥国际短片电影节银奖和美国夏威夷国际电影节金奖。 ↑(40)傅靖生善于用摄影机追踪演员情绪细节。推拉摇移,全中近特全在肩膀和步伐。许多导演画面需要电影感就找傅靖生。他的电视剧《小井胡同》在94年创了央视8频道的高收视。图为拍摄《小井胡同》时和王姬合影。 ↑(41)在拍摄20集《周恩来在上海》时,摄影全程傅靖生都是扛着拍摄的。图为傅靖生(左)和导演汪尊熹杀青时在吴淞口海边。 ↑(42)自电视剧《何须再回首》播出后,傅靖生步入编剧,导演,摄影一把抓的创作道路。图为傅靖生在编、摄《来来往往》时給许晴讲戏(图左),与濮存昕(图右上)、李小冉(图右下)合影。 ↑(43)由傅靖生参与编、摄、导的24集电视剧《月落长江》又名《红颜往事》的海报。 ↑(44)由傅靖生参与编、导、摄的21集电视剧《大栅栏》时,和黄家四兄妹合影。前中黄宗英,黄宗江,后左黄宗洛,黄宗汉。 ↑(45)2021年12月1日,作为电影教育家的导演谢飞策划了《谢飞傅靖生电影美术展》。并由中传媒,河北传媒继续向全国巡展。 ↑(46)在上述展览中展出了傅靖生的油画,速写,木刻,水印,插图,图片等260幅。 ↑(47)傅靖生拍摄《黑骏马》时的速写日记。 ↑(48)傅靖生的油画《梦里黄花》。170X160cm ↑(49)傅靖生的木刻《西行漫记》。100x68cm ↑(50)傅靖生自创软纸水印画《半开门》。165x68cm ↑(51)美术系参加茶叙会的校友有5位。美60的吴厚信,美64的邵瑞刚、孙增华、金柏松、那音太。 ↑(52)吴厚信,是美术系60班校友。1965年毕业分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一开始,在长影他承担电影海报的创作,几年后,他在电影《苦恋》《等》《神奇的土地》等影片中任的美术设计。在长影期间,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远方》《系在皮绳上的魂》等,主要论文有《电影造型浅论》《电影造型与电影思维》等。1984年调入珠江电影制片公司任艺术研究室研究员,导演。他是国家一级编剧、画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广东电影家协会常务理事、广东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导演协会会员、国家专家津贴享受者,作为电影人的吴厚信是成功的。 ↑(53)吴厚信在承担电影海报创作中,有十余幅精美的海报都出自他手。图为电影《刑场上的婚礼》、《丫丫》、《吉鸿昌》的海报。 ↑(54)1979年吴厚信在长影拍摄的原导61班彭宁执导,刘文治、黄梅莹等主演的电影《太阳和人》(即《苦恋》) 中任美术设计。 ↑(55)1981年吴厚信又在张健佑、郑会立执导,刘文治、周岚等主演的影片《水晶心》中任美术设计。 ↑(56)1982年,吴厚信又担任影片《等》的美术设计。这是一部关于下乡知识青年与农村姑娘爱情的故事片。 ↑(57)1984年,吴厚信又在根据梁晓声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改编的,由胡兢兢、杨晓丹、张丰毅、傅艺伟主演的电影《神奇的土地》中任美术设计。 ↑(58)1987年,吴厚信编导的纪录片《蛇口奏呜曲》,获得第九届金鸡奖最佳纪录片奖,从此踏入影视编导领域。图为2019年《蛇口奏鸣曲》在3000余部初选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新中国70年纪录片百部推荐典藏作品”。吴厚信(右一)代表珠影领取证书。 ↑(59)《快乐岛奇遇》是一部由吴厚信执导,史可,徐剑英,徐剑雄等主演的喜剧电影。影片于1990年上映发行,得并获华表奖、童牛奖。 ↑(60)1991年, 吴厚信执导的叙述南方海洋石油公司与某外国石油公司共同开发南海石油故事的影片《沧海雄风》,获得工人电影节最佳影片奖,国际地质大会奖。 ↑(61)由吴厚信参与编剧的影片《广州来了新疆娃》是由王进执导,张力维、黄锦裳主演的电影。该片于1994年上映。 ↑(62)1999年的影片《好孩子》是由张国立、朱延平执导,吴奇隆、徐若瑄主演。影片的编剧是吴厚信。 ↑(63)由吴厚信参与编剧的影片《布拉格有张床》讲述了年轻的中国画家石龙飞在东欧漫游,初到布拉格,无处可归时碰到梦茹,两人的爱情故事。 ↑(64)自1992年-2002年12月退休,吴厚信在担任珠影总编室主任珠影艺委会副主任期间。曾策划组织创作影片《警魂》、《军嫂》、《冼星海》、《安居》、《赛龙夺锦》、《龙飞凤舞》、《走出硝烟的女神》、《邓小平》、《荔枝红了》使珠影获得华表奖七连冠。图为《荔枝红了》海报和剧照及珠影在颁奖典礼上获奖。 ↑(65)吴厚信退休后,真的又重新成为一个‘画画的人’了。 ↑(66)2024年6月,吴厚信的艺术作品展《中国记忆与中国梦》在母校展出。 ↑(67)我有幸参加了他的展览开幕式。图为展览会上,吴厚信向来宾作介绍。 ↑(68)这是展会上展出的:吴厚信在考入电影学院前,自编自绘的连环画《少年英雄刘文学》。 ↑(69)图为吴厚信的长达十来米的油画大作《百年沧桑》。 ↑(70)吴厚信的水墨画,以西画素描之功底,借水墨之工具,在宣纸上舞色弄墨,纵情挥洒,别开生面。 ↑(71)油画《黄河壶口》。 ↑(72)孙增华,美64班校友。当年他分配在长春电影制片厂,这其间他参与了多部电影的美术创作。后到深圳特区《广告世界》杂志社任社长兼主编,编辑并发行了《海外广告集》,参与了电视剧《升华》的前期设计工作。2004年回到北京后,他重新拿起画笔,其作品入选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并获奖,且在《人民日报》、《美术》杂志等国家级报刊发表。现是中国国家画院油画专业研究员、中国当代油画家、书法家。 ↑(73)1983年,在刘国权执导自己的第一部影片《劫持》时,邀请校友孙增华任美术设计。 ↑(74)长春电影制片厂《东厂喋血》是由可人、豫梅执导,李瑛、梁波罗、杜雨露主演的电影。孙增华负责影片前期的设计工作。 ↑(75)1987年,在深圳电视台安排下,金迪执导了上、下集的电视剧《升华》。这是一部实景拍摄,反映基建工程兵与社会各界共同建设深圳特区的电视剧。孙增华在电视剧中任副导演兼美工。 ↑(76)图为孙增华任社长兼主编的《广告世界》1990年第1期。 ↑(77)这次茶叙会,孙增华不仅参与了倡议、组织,并提供了场地。他的 “真理的光辉”油画作品展同时在场地上展出。这里选了几幅和大家分享。《雪雁》画于美国•斯普林斯•红石公园。 ↑(78)《渔光曲》 ↑(79)《长城夕阳》 ↑(80)《鹅潭》 ↑(81)《梦乌镇》 ↑(82)《荷》 ↑(83)《胡杨秋色》 ↑(84)《黑水玫瑰》 ↑(85)《苏黎世湖》 ↑(86)金柏松,1968年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美术系。毕业时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参与了多部电影的美术设计,创作了多部的电影海报。后调入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为多部美术片做背景设计,并从事电影理论研究工作,与人合作编辑出版了工具书《动画》,他创作的油画、插图、国画作品多次在各类报刊上发表。是上海油画家,动画理论研究专职。 ↑(87)1968年金柏松在校时创作的语录画。 ↑(88)1971年,金柏松在芭蕾舞电影《红色娘子军》中参加了影片的美术工作全过程。 ↑(89)金柏松在北京电影制片厂1973年摄制的京剧《海港》的拍摄中,参加影片的美术工作全过程。 ↑(90)《南征北战》是1974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翻拍自1952年的同名电影。金柏松参加了影片美术全过程。并为此片创作了海报,被社会列入重点宣传的电影宣传画。 ↑(91)1975年,金柏松又在舞剧电影《草原儿女》的拍制过程中参加美术全过程。 ↑(92)1979年金柏松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摄制的美术片《西瓜炮》绘制的海报。 ↑(93)《阿凡提的故事》是1980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发行的一部动画电影。金柏松负责影片的背景设计。该片荣获优秀背景设计奖。 ↑(94)1982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木偶动画《蛐蛐》, 金柏松也是负责影片的背景设计。 ↑(95)金柏松创作的油画《我的老师和我的孩子》,刊登于1984年的上海美术年鉴。 ↑(96)金柏松的《聂耳与抗战救亡运动》《冼星海》均被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收藏。图为《聂耳与抗战救亡运动》。 ↑(97)金柏松充实理论研究,这是新华出版社出版的《从本体到生成——金柏松动画理论文集》。 ↑(98)金柏松多次参加美国、法国、朝鲜、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联展。图为2006年在上海举办的中国首届世界顶级奢侈品消费峰会上,金柏松是唯一被特邀展出的画家。 ↑(99)2020年8月,上海市美学学会和荆棘鸟诗社主办的金柏松诗集朗诵暨研讨会。图右为金柏松的诗文集《时间与空间的交响》。 ↑(100)金柏松系统性画鱼是从90年代以后开始。《大鱼天地》作品成为金柏松目前在艺术绘画上,乃至生活上都避不开的内容,也是其最重要的代表作。 ↑(101)美64班的老校友邵瑞刚,他是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考入电影学院美术系的,毕业后分配在北京电影制片厂。曾担任过十多部电影、电视剧的美术设计。是北京电影制片厂一级美术师。擅长中国画,他的宣传画《三岔口》获全国电影宣传画创作一等奖。中国画《马踏青苗》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 ↑(102)1980年,邵瑞刚在描写陈毅带着党中央的指示,在梅岭一带坚持敌后游击,把卧虎岭游击队迅速改编为抗日队伍的故事片《山重水复》中,担任美术制作设计。 ↑(103)1982年,邵瑞刚在黄健中执导,根据刘心武同名小说改编,李仁堂、谭天谦、郑振瑶、陶玉玲等主演的故事片《如意》中任美术制作设计。 ↑(104)1983年,在北影厂出品黄健中、于中义执导的故事片《一叶小舟》邵瑞刚任美术(制作设计)。 ↑(105)年北影厂拍摄的文彦执导,原摄61班汝水仁任摄影师,杨在葆、刘信义、殷新主演的《雪,总是热的》,邵瑞刚在影片中任美术设计。 ↑(106)《二十六个姑娘》是1984年根据魏继新小说《燕儿窝之夜》改编,黄健中执导,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故事片。邵瑞刚在影片中任美术设计。 ↑(107)影片《良家妇女》叙述的是解放前夕的黔北山区,世代流传着养童养媳的畸形婚姻习俗的故事。由黄健中执导,张伟欣、王佳艺、丛珊主演,邵瑞刚任美术设计,北影厂1985年出品。 ↑(108)1986年,由北影厂出品,王好为执导,于绍康、程学斌、杨子纯、澹台仁慧主演的《失信的村庄》,邵瑞刚在影片中任美术设计。 ↑(109)《村路带我回家》是王好为1988年执导,北影厂出品,讲述文革期间,下乡女知青乔叶叶的故事。由丛林、陈青、马恩然、李羚主演,邵瑞刚任美术设计。 ↑(110)1988年,由北影和山西电影制片厂合作出品,王好为执导,马恩然、李明珠、梁冠主演。影片叙述改革开放的农村,清河乡人民富裕了,乡政府决定对乡里的万元户挂匾表彰。这是邵瑞刚和王导第三次合作,任影片的美术设计。 ↑(111)1990年,由陈凯歌执导,刘仲元、许晴、黄磊、马羚主演的影片《边走边唱》,是邵瑞刚第一次与第五代导演的合作,在片中任美术指导。故事讲述的是一个盲童跟随师傅学琴的故事。 ↑(112)《天堂回信》是1992年邵瑞刚和同年考入电影学院导演系的王君正合作的一部影片。影片获德国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国际青少年儿童影视中心奖;美国第10届芝加哥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奖;荷兰第7届儿童电影节最佳影片大奖;伊朗第25届伊斯法罕儿童电电影节最佳导演金蝴蝶奖。 ↑(113)《鸦片战争》是由谢晋执导,鲍国安、林连昆等主演,邵瑞刚在影片中任总美术师。该片获第六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美术提名奖。右下图为邵瑞刚与谢晋导演在片场合影。 ↑(114)2000年,由中央电视台无锡太湖影视城出品,李少红执导电视剧《大明宫词》,由陈红、归亚蕾、周迅、赵文瑄、傅彪等主演,邵瑞刚任美术总设计。这是他第二次和第五代导演合作。 ↑(115)《虚心就教》是邵瑞刚根据许嘉利、刘堂江等《名人轶闻600篇》改编的国画。故事讲的是梅兰芳在一个大戏院里演出《杀惜》,剧场内传来一个老人的喊声:“不好!不好!”。散场后梅兰芳没卸装找到老先生,并用专车把老人接到家中。老人指出梅兰芳在演出时上下楼的台步有错。梅兰芳一听,深感自己疏忽,连忙作揖,感谢不止。 ↑(116)美64班的蒙古族的莫•那音太,毕业后他回到内蒙古自治区呼市的内蒙古电影制片厂。除了从事纪录片、故事片、电视剧的美术设计工作,他还是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名家讲堂》栏目签约艺术家。他是国家一级电影美术师,中国电影学会会员、中国电影美术学会理事、内蒙古美术学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会员等多个社会机构成员。 ↑(117)在内蒙厂期间,他曾编辑、导演拍摄了纪录片《上都河畔》、《那达慕》、《蒙古人的风俗》等纪录片。图为那达慕的部分图片。 ↑(118)1982年,莫•那音太在孙天相执导,苏雅拉、哈达、王桂玉、乔鹿主演的故事片《母亲湖》中任美术设计。 ↑(119)1983年,由葛根塔娜执导,其那日图、戈•巴图青格勒、乌兰托娅、李克纯主演,莫•那音太、沈明泉任美术设计的影片《绿野晨星》。叙述的是年轻的蒙古族姑娘乌日罕大学毕业了,她愉快地走上了回故乡的路程。 ↑(120)故事片《五张照片》是内蒙厂1984年出品。由东涛、孙志强执导,契那日图、耿晓璐、李进江、管宗祥、马力等主演,讲述了公安人员朝鲁和助手刘小克到诺敏塔拉牧场,重新审理一桩现金失盗案。莫•那音太任影片美术设计。 ↑(121)1988年内蒙厂出品的《疯狂歌女》是一部第四代电影人合作的产物。编剧是表56班的林洪桐;导演是表62班的刘国权;摄影是我们摄64班的张中平;美工是美64班的莫•那音太和张亚芳。 ↑(122)影片《天堂之路》讲的是马头琴老艺人苏勒德收养了嘎日布和莫尔根太两上孤儿的故事,是内蒙厂1984年出品。莫•那音太任影片美术设计。 ↑(123)在介绍导演谢飞和摄影傅靖生时,就介绍了《黑骏马》。影片介绍叙述了离家十二年的白音宝力格(腾格尔 饰)重返草原,他要找到当年抚养自己的奶奶和青梅竹马的索米娅(娜仁花 饰)。该片的美术设计还是莫•那音太。 ↑(124)1998年,莫•那音太担任了影片《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美术设计。该片由冉平编剧,塞夫、麦丽丝执导,艾丽娅、涂们、巴森等主演。 ↑(125)二十集电视剧《草上飞鹰》主要讲述边城发生命案,高级侦查员沙文豹(李强饰)被召回厅内。与托娅(苏瑾饰)接受追捕代号为“鼠狗”集团要犯的十万火急任务。莫•那音太任电视剧美术设计。 ↑(126)2002年由祝君执导,讲述了一个白天混迹于人群,晚上路见不平便从天而降的草原大侠惩恶扬善的故事 的电视剧《狼侠》。由焦恩俊、吴辰君、潘慧如等主演,莫•那音太担任了该剧的美术设计。 ↑(127)电视剧《青年乌兰夫》讲述了20世纪20年代初,云泽(乌兰夫)以及与他同龄的一批优秀的蒙古族青年从民族解放的立场出发,逐渐寻找到马克思主义的伟大历程。莫•那音太担任了该剧的美术设计。 ↑(128)2005年电视剧《我的鄂尔多斯》围绕成吉思汗陵在1937年发生的一些秘闻,而精心打造的又一部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由都晓执导,巴森、巴音、图门、高发、阿斯茹主演,莫•那音太担任该剧的美术设计。 ↑(129)2006年由塞夫、麦丽丝执导,马景涛、宁静、斯琴高娃、斯琴格日勒、伊拉主演的《东归英雄传》,该片的美术设计是莫•那音太。 ↑(130)《遥远的毡房》是2018年中国内蒙古电影制片厂和蒙古国蒙古电影制片厂合作拍摄的故事片。导演、摄影、演员、美术设计都由双方专业人士共同完成。莫•那音太作为中方美术设计出任。<br><br> <b>工程系的老校友中,留校任教的,起着培养电影后期工作的接班人。毕业生分配有的到电影厂搞洗印、录音、或在整备车间工作。有的直接分配到电影洗印厂或电影机械研究所、北京录音机厂等。但也有不少分配到单位后从事电影摄影业务。如工64班的邢二有任长影厂的摄影师拍摄过十多部电影、电视剧;工65班的王东明是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摄像师,拍摄过电视连续剧《末代皇帝》、唐果在长影时参加过多部影片的摄影,后成为北京电视艺术中心导演、魏玉明在长影厂任特技摄影师。马丰田担任珠江电影制作公司电视部导演等。还有如工64班的杨宝华、金兆龙、孙长祜等他们分配在中国新闻社电影声像部工作,从事的和电影有关的工作。还有工64班的马贵云是中国电影输出输入公司摄影师,她拍摄的明星照经常被《中国银幕》等杂志采用,不少作品在影展中获奖;工65班的张甦妍,先后担任《中国银幕》《电影画报》《大众电影》的摄影记者,很多作品被用在刊物的封面。还有部分工程系的校友,在不同的单位担任领导工作。上述提到的校友,大多没有出席茶叙会,但他们都应该属于第四代电影人。在这里我介绍几位出席茶叙会的工程系的校友。</b><br> ↑(131)从这张茶叙会上工程系老校友的合影看,出席的人数达到17位,是各系出席人数最多的。 ↑(132)马松年,早先他在工程系任教,后任摄影系教授,主要从事摄影技术特别是彩色摄影技术方面的教学,并多年从事摄影影像的色再现的研究工作。马松年是中国感光学会理事,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北京电影学院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 ↑(133)马松年与人合著的《感光胶片的原理与应用》,曾获北京电影学院优秀教材一等奖、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教材二等奖。 ↑(134)马松年编写,1995年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感光材料应用基础》是根据北京电影学院图片摄影专业的教学大纲和多年教学实践经验进行编写而成。 ↑(135)1998年由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影视技术词典》,马松年负责编写有关色彩学部分的内容。 ↑(136)由马松年编著,2008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社出版的《现代彩色摄影技术与技巧》。本书写作的宗旨就是试图对现代彩色摄影技术进行全面的阐述,既包括数字摄影,也包括传统的胶片摄影。 ↑(137)李念芦,1960年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电影学院工程系任教。她亲身参与和经历了我国电影产业从胶片到数字的转化历程,具有几十年从事电影技术教学及科研的经验。她的“超8毫米影片制作工艺与设备”和“窄胶片制作工艺的择优选择”两项研究成果,分获文化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三等奖;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副校长,电影学院数字媒体技术研究所影视技术系特聘教授,电影技术类硕士生导师,中国电影电视技术学会理事。 ↑(138)1988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由萨谬尔森,大卫(英)著,李念芦,李铭(原工65班校友)译著《电影摄影与照明设备》。本书介绍了各种电影摄影与照明设备的类型和特点。 ↑(139)1991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由爱•平卡斯、史•阿谢尔〔美〕著,李念芦、李铭等译著的《影视制作者指南》。本书介绍电影制作过程所用的方法与设备,以及这些技术因素与艺术创作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因果关系。 ↑(140)1998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了由李念芦 编著的《影视技术概论》2006年又出了修订版(图右)。 ↑(141)2006年出版的,由李念芦、李铭、张铭著《中国电影专业史研究•电影技术卷》。 ↑(142)李念芦主编的《影视技术导论》,本书是北京电影学院等高校影视技术课程二十多年来所用教材的全新修订版。 ↑(143)1999年在电影《冲天飞豹》的制作过程中,李念芦就担任技术总监一职,这部影片是国产电影技术应用较多并且有所突破的一部。 ↑(144)武建,工程系60班校友,他学的是电声专业,也就是现在说的录音专业,毕业后留校任教。在校期间他讲授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基础》《电声测量仪器》《电子技术》《专业录音机》《录音技术基础》等。他还编写教材,他的译著有日文的《磁带录音机和录像机》等。他的学生不少被分配到电影制片厂搞录音;有的分配在录音机厂;有的也留校任教。 ↑(145)电影学院工程系教师们编著的部分教材。 ↑(146)《磁带录音机和录像机》介绍磁带录音机原理的插图。<br><br> ↑(147)朱钦堂,工64校友,分配时他和7位同学一起分配在機床研究所的電影機械研究室(后合并到北京電影機械研究所)。他参与研究仿制的“35毫米加色法程控连续式印片机”(这种印片机可供电影制片厂印制大量彩色电影拷贝,也能制作中间片)。该机获北京市科技局二等奖、国家仪表局三等奖。1981年他調到科普出版社聲像室任编辑(后合并到了中國科技館)。 ↑(148)当年朱钦堂在张家口柴沟堡4649部队“接受再教育”是炊事班一员。在一次拉练中,他一人在野外挖了一个野炊用的土灶。 ↑(149)朱钦堂在中国科协科普出版社期间,有长达十年的时间里,由他执导为中央电视台拍摄了有关“市场”“国企”“乡镇企业”的专题片。图为“乡镇企业”专题片画面。 ↑(150)工程系64班金兆龙,1979年調到中国新闻社工作。该社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组建了电影队,为海外华人和侨胞拍摄了多部电影纪录片和戏曲片。为扩大电影业务后陆续从各电影机构抽调了一批电影专业人员。其中包括电影学院毕业的郭无忌、杨永松、柳青、杨宝华和孙常𧙗等人。曾在电影学院学习后毕业中戏的凌子也來到中新社开展电影故事片拍攝工作。 ↑(151)1981年 ,中新社拍摄了由凌子执导,刘晓庆、杨在葆主演的故事片《原野》。該片首次冠以南海影业公司出品。金兆龙任該片剪辑之一。该片获得第11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右上图为刘晓庆、杨在葆与曹禺合影,下两图剧照,均为金兆龙拍摄。 ↑(152)《原野》剧组主创人员合影。伊铁士摄 ↑(153)1983年,中新社出品的讲述美籍华人专家凌凯在中国工作期间,遇到了在古长城遗址考古的大学生肖莹,从肖莹那里听到了父亲凌思涵的一些事迹的影片《追索》。影片由导演系61班的柳青执导,摄影系64班傅靖生摄影,曹景阳、高飞、郭伟琳、赵尔康等主演,金兆龙任該片制片主任兼剪辑。 ↑(154)《追索》剧组主创人员合影。导演柳青(后排左三)摄影师傅靖生(前排左二)剪辑师金兆龙(后排右一)。 ↑(155)1984年,金兆龙又在影视片《中华武術》中任剪辑。 ↑(156)1986年,中新社和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合作录制电視连续剧《努尔哈赤》,由陈家林执导, 侯永生、傅艺伟、刘威、邓宝杰主演,金兆龙任剪辑。 ↑(157)1988年中国电影科研所組织拍摄了中国第一部360度环幕电影《华夏掠影》。内容涵盖了中国大地东南西北的风情地貌,采用了包括航拍在内的各种手法和360°的镜头画面,使观众有如临其境的感受。金兆龙任剪辑。 ↑(158)1991年金兆龙在电影《梁山伯与祝英台新传》任监制。图为影片剧組的合影。 ↑(159)1992年,由台湾导演谢雨辰执导,胡军、陶泽如、马羚、肖雷等主演的电影故事片《烈火恩怨》。金兆龙在片中任剪辑。 ↑(160)1999年金兆龙又在电視紀錄片《我心中的澳門》中任編导。 ↑(161)2007年,由徐松子执导,胡一舟、马晓伟、周洁等主演,金兆龙任剪辑、执行制片人的电影故事片《舟舟》叙述了舟舟艰难的人生道路上,一根小小指挥棒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音乐给舟舟带来了欢乐,也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新生和希望。 ↑(162)工程系64班的郑景全,当年在广电部电影局电影技术处任处长,一直从事电影技术管理工作。曾完成了西藏电影译制厂的工艺设计、设备安装调试工作。还完成了少数民族语译制片工艺改革及相应技术规范、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等。 ↑(163)工程系65班的薛大力,当年分配在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准备车间工作,后任电影厂党委书记。年轻有为的他,被调任广电部人事干部局任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