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网图</p><p class="ql-block">文字/自由自在(一味)</p><p class="ql-block">美篇/1058294</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电信诈骗高发成因剖析与应对策略</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b>一、引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电信诈骗已然成为社会的一大公害。尽管国家大力推进反诈中心建设,推广反诈APP,但受骗人数仍居高不下。深入剖析其根源并探寻有效的应对策略,已刻不容缓。</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受骗群体自身因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贪图利益心理作祟</p><p class="ql-block"> 许多受骗者在诈骗过程中,往往难以抵挡高额回报的诱惑。诈骗分子利用人们渴望快速致富的心理,炮制出各种看似诱人的投资项目、中奖信息。例如,一些以“高息回报、零风险投资”为幌子的非法集资诈骗,承诺年化收益率可达20%甚至更高,远远超出正常投资回报率。受骗者被眼前的巨额利益蒙蔽双眼,在未对项目真实性进行核实的情况下,便轻易投入大量资金。还有虚假中奖诈骗,骗子声称受骗者中了巨额奖金,但需先缴纳一定比例的手续费、税费才能领取奖金,受骗者因贪图奖金而上当受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缺乏基本反诈知识</p><p class="ql-block"> 部分人群对电信诈骗的手段和特点了解甚少,缺乏基本的反诈意识和识别能力。尤其是老年人和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的群体,他们对新兴的网络技术、金融知识掌握不足,难以辨别诈骗信息的真伪。例如,一些诈骗分子通过电话冒充公检法人员,以“账户涉嫌洗钱”“银行卡被盗刷”等理由,要求受骗者将资金转移至指定“安全账户”。由于受骗者不了解公检法机关的办案流程,且对诈骗手段缺乏认知,从而陷入骗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三、诈骗实施过程中的外部助力因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电信与通讯环节漏洞</p><p class="ql-block">1. 实名制落实不彻底:尽管电信运营商实行了实名制,但仍存在部分漏洞。一些不法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取他人身份信息,注册手机卡用于诈骗活动。这些非本人使用的手机卡为诈骗分子提供了便利,增加了警方追踪和打击的难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骚扰电话、短信拦截技术不足:电信运营商对骚扰电话、短信的拦截技术存在一定局限性,无法完全阻止诈骗信息的传播。诈骗分子能够利用群发软件,向大量用户发送诈骗短信,如虚假贷款、信用卡提额等信息。部分用户在收到这些短信后,由于缺乏警惕性,容易点击短信中的链接或回拨电话,进而陷入诈骗陷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网络平台监管不力</p><p class="ql-block">1. 虚假信息传播难管控:在互联网平台上,诈骗分子通过社交软件、网络论坛、虚假网站等渠道发布虚假信息,传播诈骗内容。网络平台对这些虚假信息的审核和监管存在漏洞,无法及时发现并删除。例如,一些诈骗分子在社交群里发布“刷单兼职,日赚千元”的虚假信息,吸引大量用户参与,导致不少人上当受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网络支付安全存在隐患:随着网络支付的普及,诈骗分子也将目标瞄准了这一领域。他们通过网络钓鱼、恶意软件等手段,窃取用户的支付账号和密码,盗刷用户资金。部分网络支付平台在安全防护方面存在不足,对异常交易的监测和预警机制不够完善,无法及时阻止诈骗分子的盗刷行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银行转账环节问题</p><p class="ql-block">1. 转账实时到账风险:为了方便用户资金流转,大部分银行提供了实时到账服务。然而,这一服务在一定程度上也为电信诈骗提供了便利。诈骗分子一旦诱骗受骗者进行转账操作,资金能够迅速到账,难以追回。当受骗者发现被骗后报警,资金往往已经被诈骗分子转移分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对异常转账行为监测不足:银行在客户转账过程中,对异常转账行为的监测和审核机制不够健全。诈骗分子通过一些手段规避银行的监测,如将大额资金分散成多笔小额资金进行转账,或者利用不同银行之间的转账时间差进行资金转移。银行未能及时发现这些异常行为,导致受骗者的资金损失无法及时挽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四、应对措施</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一)针对受骗群体的教育引导</p><p class="ql-block">1. 开展多元化反诈宣传: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广泛开展反诈宣传活动。制作生动有趣、通俗易懂的反诈宣传视频、漫画、文章等,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等方式,向公众普及电信诈骗的常见手段和防范方法。例如,拍摄反诈主题的微电影,在电影院线、网络视频平台播放,提高公众的反诈意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精准化教育覆盖:针对不同群体的特点,开展精准化的反诈教育。对老年人,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宣传,讲解常见的诈骗案例,提醒他们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电话和信息。对学生群体,将反诈知识纳入学校安全教育课程,通过举办反诈知识竞赛、主题班会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防范意识和识别能力。对企业员工,开展反诈专题培训,提高他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反诈警惕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二)电信与通讯行业改进措施</p><p class="ql-block">1. 强化实名制管理:电信运营商要严格落实实名制登记制度,加强对用户身份信息的审核。采用人脸识别、指纹识别等生物识别技术,确保用户身份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定期对已注册的手机卡进行清查,对非本人使用、存在异常的手机卡进行暂停服务或注销处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提升骚扰拦截技术:加大对骚扰电话、短信拦截技术的研发投入,建立智能化的拦截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对通话行为、短信内容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自动识别并拦截诈骗电话和短信。此外,电信运营商应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合作,及时共享诈骗电话号码、短信等信息,共同打击电信诈骗犯罪。</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三)网络平台管理优化</p><p class="ql-block">1. 加强内容审核与监管:网络平台要建立健全内容审核机制,配备专业的审核人员,对平台上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利用关键词过滤、图像识别等技术,及时发现并删除虚假信息、诈骗内容。同时,加强对平台用户的管理,对发布诈骗信息的账号进行封禁处理,并将相关信息报送公安机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完善网络支付安全体系:网络支付平台要加强安全防护,采用加密技术、多重身份验证等手段,保障用户支付账号和密码的安全。建立完善的异常交易监测和预警机制,对大额交易、异地交易、频繁交易等异常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例如,当用户的支付行为出现异常时,平台可以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向用户进行确认,防止资金被盗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四)银行转账安全保障升级</p><p class="ql-block">1. 优化转账模式:银行应适当调整转账到账时间设置,提供多种到账方式供用户选择。除了实时到账外,增加24小时内可撤销转账等选项,为受骗者提供一定的资金追回时间。同时,在用户进行转账操作时,银行系统应自动对收款方账号进行风险提示,如该账号是否涉及诈骗案件等信息,提醒用户谨慎转账。</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 加强异常转账监测:建立智能化的异常转账监测系统,利用大数据分析、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客户的转账行为进行实时监测和分析。设定风险预警指标,如转账金额、转账频率、收款方账户特征等,当发现异常转账行为时,及时采取临时冻结账户、电话核实等措施,阻止资金转移。同时,银行要加强与公安机关的协作,建立快速响应机制,一旦接到诈骗报警,能够迅速配合公安机关开展资金拦截和追赃工作。(作者为:风险评估机构研究人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2025年1月13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