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三峡&城市之路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一)

佳雪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又名重庆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陈列展览由4个基本陈列、6个专题陈列、1个360度全周电影、1个半景画陈列、1个观众实践中心和3个临时展览构成。</p><p class="ql-block">全馆现有馆藏文物11.5万余件/套,珍贵古籍善本1.8万余册,涵盖23个文物门类,形成了以“古人类标本、三峡文物、巴渝青铜器、汉代文物、西南民族文物、大后方抗战文物、瓷器、书画、古琴”等特色藏品系列。</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是一座集“巴渝文化、三峡文化、大后方抗战文化、统战文化、移民文化”等的收藏、保护、研究、展示、传播为一体的综合性省级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总体布局通过以东西走向的人民大礼堂对称轴为主轴线,并以一个完形将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主体建筑联系起来,主轴线上人民大礼堂、人民广场、博物馆三位一体,形成“三位一体”的四维效果。人民广场与博物馆一体图形,用一把巨型的琵琶图案连接。</p><p class="ql-block">由主馆、重庆白鹤梁水下博物馆、重庆宋庆龄纪念馆、涂山窑遗址和重庆三峡文物科技保护基地五个场馆组成。</p> <p class="ql-block">馆内布局</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共5层,总建筑面积为42497平方米,为一类高层建筑,其中地下1层为文物库房、车库、设备用房,地上4层为展厅、报告厅、管理辅助用房。</p> <p class="ql-block">陈列分布图</p> <p class="ql-block">乌杨汉阙(东汉)</p><p class="ql-block">汉阙,是中国现存时代最早、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地表建筑,距今近2000年历史,巴蜀川渝地区的汉阙,不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在全国都是首屈一指。</p><p class="ql-block">乌杨汉阙出土于重庆忠县乌杨镇,它是双子母石阙,阙体图案分为三部分:顶部高度还原汉代木构建筑,对研究汉代地面建筑意义重大;中部雕刻汉代真实狩猎、习武等生活画面场景;饰以青龙白虎朱雀等神灵异兽。</p><p class="ql-block">复原后的乌杨阙是中国现存31处汉阙中保存最完整的阙,也是唯一通过考古发掘复原且同时发现相关的阙址、神道、墓葬的阙,也是所有汉阙中第一个进入博物馆列为馆藏文物保护的汉阙。</p> <p class="ql-block">壮丽三峡</p> <p class="ql-block">滟滪堆</p><p class="ql-block">原位于奉节瞿塘峡口,曾宽达15米。历史上,秋冬水枯,它显露江心,下水船可顺势而过;上水船则因水位太低,极易触礁。夏季洪水暴发,一江怒水直奔滟澦堆,形成“滟滪回澜”的奇观。1958年冬,为疏通航道,滟滪堆大部分被炸除;三峡工程蓄水前,为保护这块珍贵的自然、文化遗产,滟滪堆剩余部分被切割安置在博物馆内。</p> <p class="ql-block">陶器</p><p class="ql-block">在浩瀚的长江文明中,大溪文化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对它进行过多次发掘,共发现墓葬近300座,屈肢葬是该文化的特殊葬俗。</p><p class="ql-block">大溪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精美的陶器向我们展示了三峡以及长江中游地区彩陶文化的欣欣向荣,也显示了与黄河流域仰韶文化的某种共性。它们色彩艳丽,陶色主要以红色和黑色为主。在很多红陶器中盛行渗碳工艺,这些内壁呈现规则黑色的器物就是"渗炭"工艺的典型特征。</p> <p class="ql-block">巫山猿人右下颌骨化石</p><p class="ql-block">巫山人化石是旧石器时代化石文物,国家一级文物。</p><p class="ql-block">巫山人化石距今有200万年,也是是中国境内迄今发现最早的人类化石。它的发现将人类起源的年代向前推进了30万年左右,为证明人类的始祖为巫山人而非元谋人提供了依据。</p><p class="ql-block">巫山人化石的出现填补了中国早期人类化石的空白,对于研究人类的起源和三峡河谷的发育史,具有极为重要的科学价值。</p> <p class="ql-block">大溪文化以彩陶和屈肢葬最具特色</p> <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与文物</p><p class="ql-block">"满天星斗"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显著特征,形容在进入文明社会之前,中国星罗棋布、各具特色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及文化现象。从这张三峡地区东、西部地区新石器文化对应表我们可以看到,在三峡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密集分布,已形成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序列。通过与大溪文化文物的对比可以发现,以瞿塘峡为界,峡江东、西部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地理环境对文化交流的影响可见一斑。</p> <p class="ql-block">商代三羊铜尊 </p><p class="ql-block">夏商周时期,三峡作为南北东西族群交流、文化传播廊道的作用逐渐明显。这件商代三羊铜尊就是文化交融的印证。该尊器身肩上附三个羊头,以夔纹和兽面纹为主,整体与中原文化同类青铜器十分接近。但又具有一些自身特点,例如肩部的立鸟、圈足上的镂孔,以及更加瘦高的体形。表明同一文化现象中的不同地域特色。</p> <p class="ql-block">三羊铜尊(商代)</p><p class="ql-block">羊在古人看来是吉祥的象征。中学课本有讲过"四羊方尊",是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文物,三峡博物馆这座是三羊铜尊,属巴人在商文化强烈影响下自制的祭祀用品,是三峡地区迄今所见时代最早的青铜礼器,更是三峡地区进入青铜时代的珍贵证明。</p><p class="ql-block">整个铜尊造型与纹饰总体呈中原文化商末时期的特征,而模糊的地纹,粗犷的铸造风格,又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该器对于研究古代巴人的矿冶技术、文化进程以及商文化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p> <p class="ql-block">战国铜矛_虎纹青铜龙</p><p class="ql-block">巴人性格刚正耿直,探索、制作出具有地域特色的青铜兵器。矛和戈是中国古代军队中大量装备和使用时间较长的两种冷兵器,《诗经》中就有"修我戈矛"的记载。我们面前这两件分别是战国铜矛和"虎纹青铜戈",均出土于重庆万州,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戈的两面都刻有虎纹,巴人崇虎,他们相信使用刻有虎纹的兵器,更能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士兵也会像虎一样骁勇善战,所向披靡。</p> <p class="ql-block">俎豆夹餐具组合</p><p class="ql-block">古人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套完整的俎豆夹餐具组合兼具实用性和祭祀功能。在中国古代,俎豆夹餐具组合是一种固定的礼器搭配。考古发现的俎一般为长方形,使用圆形铜俎是巴人的独创。这件铜俎的盘面上有五个圆芯,正中间这个较大的圆芯,可放壶、尊之类的酒具,而另外4个等距离小圆芯,放的就是铜豆。豆是盛食器,主要盛放肉酱、腌菜一类食物。这套组合体现了巴人上层社会的餐饮习俗和祭祀礼仪。</p> <p class="ql-block">铜虎钮淳于</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诸陵小田美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铜虎钮于(战国)</p><p class="ql-block">1989年夏天万州甘宁乡发大水,这件于从红旗水库泄洪道巨石缝中被发现,由万州博物馆收藏。2005年6月,调集到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p><p class="ql-block">这件虎纽婷于属战国晚期,是巴文化最具特征性的青铜乐器。,是目前国内同类完整器物中形体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有巴人"于王"之誉。</p><p class="ql-block">是巴人使用的一种军乐器,常与鼓配合,用于战争中指挥进退。《淮南子·兵略训》中写道:"两军相当,鼓婷相望""击鼓进军""鸣金收兵",交战时敲鼓就进攻、奏婷于就收兵。使用时,需将绳索穿过虎腹,悬挂于横梁之上,以木槌敲击婷于,号令三军,提振士气,威震四方。另外它还广泛运用于重大的祭祀、宴乐等场合。</p><p class="ql-block">"淳于王"最吸引人的,是盘面象征巴人崇虎的虎形钮和五组"巴蜀图语正是因为虎钮和图语的存在,这件婷于才被人们誉为巴文化最杰出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铜虎钮淳于 </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万州甘宁水库出土</p> <p class="ql-block">战国鸟形尊 </p><p class="ql-block">重庆涪陵小田溪墓葬出土</p><p class="ql-block">文物整体造型是一只特征怪异的鸟,身子和腿是分铸合接,<span style="font-size:18px;">它的整体造型奇异,头顶有凤冠;蝙蝠的耳朵;鹰的鼻子;鱼的嘴巴;鸽子的身体,鸭子的脚蹼。其身子和脖子上都有羽毛形纹饰,有的地方原来还镶嵌有绿松石等珍贵的宝石。</span>精美的造型反映出古人高超的制作工艺。这只鸟形尊嘴上有倒酒的孔,背上却没有灌酒的口,很可能是一件礼器而非实用器,在盛大、庄重场合使用。</p> <p class="ql-block">凤鸟纹错银铜壶</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涪陵小田溪墓地出土</p> <p class="ql-block">中坝遗址出土的花边口沿圆底罐和尖底杯堆积</p><p class="ql-block">西周(前1046~前771年)</p><p class="ql-block">忠县中坝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中坝遗址位于重庆忠县县城北6公里睿(gan)井河中的台地上,遗址总面积约5万平方米。它号称三峡"大地史书",文化层堆积延绵五千年。它也是中国著名的利用自流盐泉生产食盐的早期盐业遗址,西周一﹣战国时期是该遗址的繁盛期,在西周时期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陶制花边口沿園底罐、尖底杯等制盐用器。</p> <p class="ql-block">巴人船棺 </p><p class="ql-block">战国(前475~前221年)</p><p class="ql-block">九龙坡冬笋坝墓地出土</p><p class="ql-block">四川盆地的船棺葬是战国﹣﹣汉代早期巴、蜀两地共有的丧葬文化习俗。三峡地区的船棺以整根楠木为原料,挖去内芯后,形似船舱摆放逝者的身体和随葬品。该葬俗表现了三峡古人对江水和舟楫的依恋,他们希望以船"送魂",依水还生,故船棺也被称为"载魂之舟"。</p> <p class="ql-block">玉组佩</p><p class="ql-block">该组玉佩主饰有玉环、玉珩、玉佩、玉福四类。其中.玉环2件.玉珩5件,凤首龙身形玉佩1件.玉熊1件.连接配件有玉管、玉珠、蜻蜓眼料珠等。此套组玉佩是巴蜀地区现存最完整的一套,且带有明显的楚文化风格,体现出战国、秦汉时期巴、楚上层贵族之间的交流。</p> <p class="ql-block">巴蜀符号</p><p class="ql-block">四川盆地战国﹣﹣西汉早期流行的一种文化符号,广泛刻铸在铜容器、乐器、武器、工具上,并且作为铜印章的印文。对于这种图形与符号的组合,学者称之为"巴蜀符号"巴蜀符号中许多带有原始巫术色彩,如面具纹、神树纹、眼形器纹、手形纹、心形纹、璋形纹、戈形纹等。这些符号单独不能解读,只有当它们构成特定的组合时才具有意义,且这种意义往往只有当事人才能解释,这平添了巴蜀符号的神秘感。</p> <p class="ql-block">雁形铜形尊</p><p class="ql-block">尊是一种酒器和礼器,大雁是吉祥物.也是秩序与守礼的象征,在古代,大雁的用途十分广泛,除了供人们食用以外,周代(仪礼◇士昏礼)还记载:"纳采、纳吉、请期皆用雁。"该雁形尊造型生动,整体呈卧姿,长颈,身上羽毛细密,十分精美</p> <p class="ql-block">铜蒜头壶</p><p class="ql-block">蒜头壶(酒器)因壶口做成蒜瓣状而得名,是秦文化的代表器物之一。它起源于关中地区,后随着秦的统一战争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巴、蜀两国为秦所灭,巴蜀文化深受秦文化影响·逐渐融人华夏文化圈,蒜头壶的盛行便为明证。</p> <p class="ql-block">巴郡朐(qu)忍令景云碑</p><p class="ql-block">东汉(公元25~220年)</p><p class="ql-block">云阳旧县坪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该碑是东汉巴郡<span style="font-size:18px;">朐</span>忍(今重庆云阳)令景云叔于的功德碑,立于公元173年。碑首圆弧形,有三个浮雕图像:中为妇人启门,两侧为凤鸟和持药仙兔。碑身两侧分别雕青龙与白虎。正面为阴刻云气纹边栏,栏内有隶书铭文十三行,共三百六十七字。内容前半部叙景云家族源流和生平事迹,后半部则是对景云品行的赞颂和英年早逝的感叹。</p><p class="ql-block">景云碑是三峡文物保护工程的重要发现之一,极具研究价值和艺术价值,有学者誉其为"西南汉代第一碑"。</p> <p class="ql-block">巴郡朐忍令景云石碑(东汉)</p><p class="ql-block">2004年3月出土于云阳县旧县坪遗址,该遗址1958年被发现后确认为汉晋六朝的朐忍县城故址。景云石碑是目前三峡地区唯一出土的汉碑、国家一级文物,形成时间是隶书艺术成熟和鼎盛的东汉后期。</p><p class="ql-block">碑额正中雕刻妇人倚门像,左右为朱雀和兔首人身像,碑侧浮雕青龙、白虎,中间为隶书碑文,是汉碑中的精品,被誉为"西南汉碑之冠"。</p><p class="ql-block">从行文和语气看,此碑不是墓碑,而是政绩碑。前半部讲述县令景云家族源流和生平事迹,后半部是对景云品行的赞颂和英年早逝的感叹。结尾有赞有重:"赞"附于碑、表、赋等文末,用以赞颂人物;后段"重日"表现对碑主人的崇敬与赞颂意犹未尽,再次述说。这种有赞有重的铭文,在汉碑中是不多见的。</p><p class="ql-block">《景云碑》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埋进土中,2004年3月三峡考古队在旧县坪遗Ai址先后发现了断为两截的《景云碑》,后入藏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现云阳县博物馆存放的是其复制品。</p> <p class="ql-block">"长宜子孙"双夔纹铜镜 </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出土)</p> <p class="ql-block">"汉归义<span>羌</span>邑侯"金印</p><p class="ql-block">(仿制品)<span style="font-size:18px;">汉(前206-220年)</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泰节甲高坝双河口出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件藏中国国家博物馆</span></p><p class="ql-block">"巴郡守丞"鎏金铜印(仿制品)</p><p class="ql-block">贵州兴仁交乐十四号<span>墓</span>出土</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原件藏贵州省黔西南州博物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偏将军印章(东汉)</p><p class="ql-block">这枚金印是汉代高官用印,目前全国发现的金制官印仅26枚,两汉时期的金印仅15枚,其中偏将军金印的数量又是其中最少的,非常之珍贵。</p><p class="ql-block">两汉时期的官印通常以材质和形制来区分官阶高低,只有丞相、列侯和三公才可以使用金龟印章,偏将军是将军的辅佐,一般由帝王拜授,《三国演义》里的关羽、赵云、马超等名将都做过偏将军;俸禄两千石的官员可以使用银龟印章;而中下级官员只能使用鼻纽印章。</p> <p class="ql-block">铜牵马俑及铜马</p><p class="ql-block">东汉(25-220年)</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马是汉代社会的重要战争资源和经济资源,也是</span>个人财富和社会地位的象征。《后汉书·马援传》载:"马者,兵甲之本,大国之用"。该马身、腿、尾等各部位分铸后合接成一个整体。其体型矫健,气宇轩昂.充分展现了大汉雄风。牵马人则神态祥和,面带微笑,透露出宁静的心态。</p> <p class="ql-block">马分节制作最后拼接</p> <p class="ql-block">王睿楼船下益州</p><p class="ql-block">公元263年,魏灭蜀,魏、吴两国对峙于瞿塘峡。西晋建立后,制定了"因顺流之势,水陆并进"的灭吴之策。原巴郡太守王睿(jun)任益州刺史,加龙骧将军,在巴蜀建造战船,训练水军。280年,王睿率兵顺流而下,烧毁西陵峡拦江铁链,攻克丹阳郡(今江苏南京),攻取石头城。晋灭吴之战是中国战争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突破长江天堑的攻防战。至此,三国归晋。</p> <p class="ql-block">铁柱雄关捍临安</p><p class="ql-block">南宋末年,蒙古军队由陕西兵临巴蜀,图谋顺江而下攻取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时任四川宣抚使、兼知夔州(今重庆奉节)的南宋名将孟琪承担了三峡的防御重任,率军多次战胜蒙军。随后,四川制置使余玠又在四川地区广建山城防御体系。有效阻挡了蒙古军队东进的步伐◇延续南宋国祚40余年。奉节白帝城是整个抗蒙(元)体系的东端要塞。</p> <p class="ql-block">跋山涉水纤夫险</p><p class="ql-block">三峡水流波涛汹涌,河道蜿蜒险峻,传统木船逆流而上需要纤夫拉纤。纤夫们光脚行进在崎岖的江岸上,坚硬的岩石上,通过绳索以人力拖拉船只穿越险峻的三峡。三峡纤夫的勇气和力量成为勤劳、朴实、坚韧精神的代表。他们劳作时呼喊的号子﹣﹣川江号子,响彻大江深谷。</p> <p class="ql-block">江畔烟火冶锌忙</p><p class="ql-block">锌,是明清时期铸币的重要原材料。三峡地区是我国古代冶锌业的起源地之一,在此区域,已发现了数十座明代中晚期至清代中期的冶锌遗址。依托三峡航运,明清时期三峡地区的锌矿产品大量运输至北京,以供加工及出口之用。大量冶锌遗址的发现也是三峡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p> <p class="ql-block">长江水运古已有之。从考古资料看,瓷器曾是三峡地区需求旺盛的产品。汉代以来,长江下游的青瓷器便已在这一区域大量出现。唐代以后,随着中国经济重心东移南迁,三峡地区更成为水路交通要道,湖南长沙窑和四川邛窑的瓷器深受喜爱。在宋代,先进制瓷工艺被带到三峡地区,重庆涂山窑已经能够生产出和福建建窑媲美的黑釉瓷器。</p> <p class="ql-block">涂山窑位于现重庆南岸,釉色以黑、褐、柿色为主,菊花纹瓣是涂山窑特有的纹饰。</p> <p class="ql-block">三彩陶俑</p><p class="ql-block">宋(960~1279年)奉节李家坝遗址出土</p><p class="ql-block">奉节是宋代斐州路治所。这批三彩俑出土于重庆奉节县李家坝,有四神俑、文吏俑、武士俑、镇墓俑等。陶俑皆施黄绿釉,色泽鲜艳,神态栩栩如生,生活气息浓郁。它们见证了斐州府曾经的繁华,也生动展示了宋代三峡地区的社会生活百态以及墓主人的道教信仰。宋代巴蜀地区盛行随葬三彩俑。据研究,这种习俗深受中原唐三彩文化影响.</p> <p class="ql-block">《前出师表》拓片</p><p class="ql-block">民国(1912~ 1949年)</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旧藏</p><p class="ql-block">《前出师表》是蜀汉名臣诸葛亮所作、公元227年,诸葛亮出兵伐魏前上表给蜀汉后主刘禅.劝诫他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臣、远小人".该表与《后出师表》一道,成为彰显中国传统文化中"忠君爱国"思想的名作。</p><p class="ql-block">蜀绣</p><p class="ql-block">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李白的这首"早发白帝城"让无数人们对于白帝城心驰神往,刘备托孤则让白帝城名垂千古。公元227年,诸葛亮在伐魏前写下《前出师表》,字字恳切。呈现在您眼前的这幅作品是一幅蜀绣,是民国时期蜀绣工匠根据岳飞手书所绣,而蜀绣是中国的四大名绣之一。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岳飞的草书、精湛的蜀绣以及诸葛亮的佳作。</p> <p class="ql-block">秦良玉</p><p class="ql-block">重庆忠州人,明末清初著名女将军。她自小习武,有胆有谋。成年以后,她与石柱宣抚使、土司马干乘结为夫妻,协助丈夫治理军务,训练出一支晓勇善战的地方武装﹣-"白杆兵"。其夫去世以后,秦良玉代理夫职。时值明末社会动荡,奉命率领"白杆兵"北上勤王,从浑河血战到镇守山海关,立下了赫赫战功,后被朝廷授予诰命夫人,加太子太保,封忠贞侯。</p> <p class="ql-block">秦良玉象牙朝笏</p><p class="ql-block">秦良玉"太子太保总镇关防"铜印</p> <p class="ql-block">铜关公像</p><p class="ql-block">清代(1644~1911年)</p><p class="ql-block">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旧藏</p><p class="ql-block">关羽是中国历史上"忠""信""义""勇"集于一身的道德楷模,在过去,有"文奉孔子、武奉关羽"之说。作为蜀汉著名英雄人物,关羽在三峡亦深受敬仰,现存有许多带有"老关庙""关帝庙"的地名或祠庙。这件大型铜关公座像高270厘米,原在渝中区较场口关帝庙内供奉,1959年移至重庆市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巴蔓子</p><p class="ql-block">巴蔓子为东周时期巴国将军。有一年,巴国发生内乱,巴王派蔓子赴楚国求援。楚王提出割让土地的要求,蔓子将军被迫许诺给楚国三城为代价,借楚兵平息内乱。事毕,楚使索城,蔓子认为国家不可分裂,但不履行承诺是为无信,割掉国土是为不忠,遂告曰"将吾头往谢之,城不可得也。"于是自刎,以头授楚使。巴蔓子忠信两全的故事在巴渝大地广为传颂。</p> <p class="ql-block">皇宋中兴圣德颂碑</p><p class="ql-block">文化需要传承,历史需要记忆,三峡的石刻碑记以另一种方式记录过去。这块摩崖碑名为"皇宋中兴圣德颂碑"原位于瞿塘峡崖壁,后被易地搬迁陈列在博物馆中。这块碑是南宋高宗皇帝让位于孝宗皇帝的一篇颂文,由当时南宋著名书法家赵公硕所书,书法苍劲有力。在瞿塘峡,类似的摩崖碑共28处,这块碑是现存年代最早、最大的一块。</p> <p class="ql-block">白鹤时鸣图 </p><p class="ql-block">刘冕阶字明锐,别号天台山人,重庆涪陵人。一生勤学,工书善画,融会郑板桥,张船山、陈洪绶,唐伯虎诸家神韵。所画花鸟人物,形象逼真,潇洒豪放,为一时翘楚。</p><p class="ql-block">刘镜源题记题诗 </p><p class="ql-block">白鹤梁中白鹤游,窗然飞去几千秋。祗今皓月还相照,终古长江自在流。铁柜峻嵋樵子路,鉴湖欸乃渔人舟。升沉世事何须问,把酒临风一醉休。</p><p class="ql-block">-﹣民国丁丑大悔刘镜源题</p><p class="ql-block">刘镜源,重庆涪陵人,近代川东著名书法家。</p><p class="ql-block">文德铭题记</p><p class="ql-block">民国丁丑仲春,偕弟德修、德禄、德禧游白鹤梁观石鱼。双鱼石出兆丰穰◇弟后兄先叙雁行。白鹤不知何处去,长江依旧水泱泱。</p><p class="ql-block">文德铭题、刘冕阶书</p><p class="ql-block">文德铭,重庆涪陵人,工诗善书,尤长于国学。书法深得郭沫若、老舍赞许,为世所重。</p> <p class="ql-block">白鹤梁题刻位于重庆市涪陵区城北长江江心,刻有自唐广德元年(763年)至当代的石刻题记165段,记录了1200余年间72个年份的历史枯水位情况,为研究长江中上游水文规律、航运以及生产提供了重要资料,与世界著名的埃及尼罗河水尺具有同样的功能和价值。白鹤梁上还有朱昂、黄庭坚、庞恭孙、王士祯等历代文人墨客的诗文题刻,有"水下石铭"之美誉。</p> <p class="ql-block">刘镕经游白鹤梁诗</p><p class="ql-block">游白鹤梁</p><p class="ql-block">江水西来去自东,浪淘淘尽几英雄。两三鸣鹤摩天渐·卅六鳞鱼兆岁丰.皇帖序诗刘转运.元符纪事黄涪翁。遍舟载得潞州酒.醉听渔人唱晚风。</p><p class="ql-block">民国丁丑仲春,玉山老人刘镕经题.年七十六岁矣。邑人刘树培涂鸦。同游文君明盛、王君伯勋。刘铭经.自号玉山老人.重庆涪陵人,民国初曾为四川兴文县教谕,彭水县井研县训导等。刘树培,字维基,涪陵人,书学柳赵,笔势雄健,章法奔放无拘,为民国时期川东艺术家。</p> <p class="ql-block">刘镜源题记 </p><p class="ql-block">丁丑孟春,江水涸,石鱼出。余与陈翼汝表弟、德藩宗兄及石应绩、潘俊高、张肇之、郭载之诸兄,冕阶、泽金两弟,载酒来观,酒后率书以纪胜游云。</p><p class="ql-block">白鹤绕梁留胜迹,石鱼出水兆丰年。大悔刘镜源题。</p><p class="ql-block">刘镜源,字大悔,重庆涪陵人,少时聪颖好学,酷爱书画。书宗郑板桥、画宗唐伯虎,在近代川东书画界享有盛誉。</p> <p class="ql-block">张师范题记</p><p class="ql-block">石鲸自有形,跃入蛟龙宅。</p><p class="ql-block">霖雨及时行◇永显濠梁迹。</p><p class="ql-block">嘉庆乙亥春分日州牧张师范识</p><p class="ql-block">张师范.字司谏◇一字蒿村◇嘉庆十六年任涪州知州。史称其听断明敏,每逢灾款,悉心赈济,井在涪州修孔庙及尹子祠、三畏斋、程子点易洞。</p> <p class="ql-block">北宋绍圣四年(1097年),易学大师伊川人(今河南洛阳)程颐贬谪涪州(今重庆涪陵),于北岩凿洞点注《易》,著成《周易程氏传》等系列著作。在他的影响下,形成了以研究易学为主的涪陵学派。其学说被程氏三传弟子朱熹发扬光大,成为官方显学﹣-"程朱理学"。明代后期,后人将程颐与其胞兄程颢的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传承至今。</p> <p class="ql-block">诗满峡江</p><p class="ql-block">三峡是诗歌的长廊。据统计,历朝历代有上万首跟三峡有关的诗歌流传至今。屈原写下了"路漫漫其修远兮"的干古诗句,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脍炙人口,杜甫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感慨,刘禹锡的竹枝词"东边日出西边雨"雅俗共赏。白帝城所在的重庆市奉节县,被誉为"中华诗城"。湖北省宜昌市的三游洞,因唐宋诗人兴会而被称为"历代诗辞展示厅"。</p> <p class="ql-block">三游洞</p><p class="ql-block">地福天洞</p><p class="ql-block">位于西陵峡外,距宜昌市区10公里左右。洞名的由来有两个典故,唐代诗人白居易、白行简、元稹三个人曾一同游过此洞,人称"前三游";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又一同来游,人称为"后三游"。</p> <p class="ql-block">大梁岩画</p><p class="ql-block">汉(前206~220年)</p><p class="ql-block">云阳县巴阳峡朵集</p><p class="ql-block">原位于重庆云阳县巴阳峡内,因三峡工程而切割搬迁至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石块上以阴刻的方式刻画了聚落(或楼船)、仓、巫师、鱼幡、鋅于,反映了巫师做法事的场景。画面古朴自然,充满了原始、种秘的气息。</p> <p class="ql-block">巴楚巫风</p><p class="ql-block">巫文化是世界早期文化史上共有的文化现象。随着人类社会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巫文化逐渐失去现实社会层面的作用,成为一种纯粹的文化现象。三峡地区保留的原始文化具有起源早、内容丰富、传承时间长的特点,如"巫山"之名千年不变,神女故事广为流传。</p> <p class="ql-block">太阳人石刻</p><p class="ql-block">(复制品)原件湖北博物馆</p><p class="ql-block">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p><p class="ql-block">石板上阴刻线条简洁的巫师和太阳图像。人像居正中,其腰部两旁分别刻划星辰图案,头上方刻有23条光芒的太阳图案。这是目前我国最早的一幅太阳崇拜图像,距今6000余年,是三峡地区先秦时期巫风兴盛的证明。</p> <p class="ql-block">大足石刻千手观音</p><p class="ql-block">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雕凿于南宋中后期。在88平方米崖面上雕刻有观音主像及830(民间盛传的数字是1007)只手,每只手上又各有一眼,故全名"干手干眼观世音自在菩萨"。造像采用纵横交错,上下重叠,深浅错落的布局,集雕塑、彩绘、贴金于一体,状如孔雀开屏。干手观音是中国古代石窟造像艺术的典范,被誉为"天下奇观”</p> <p class="ql-block">忠县临江岩摩崖石造像</p><p class="ql-block">原位于忠县龙滩河左岸,开凿于晚唐时期,现存共有46个拱顶式佛龛。龛内主佛、菩萨及力士像为典型的唐代风格。面部虽然几近损毁,但姿态与衣纹依然优雅流畅,整体刻画细腻精美。每龛下方的装饰纹样也不尽相同,有飞天、仿木造斗拱及各种花形。它是三峡地区现存年代较早、保存较完整、价值极高的石刻造像。</p> <p class="ql-block">鎏金小铜佛像</p><p class="ql-block">在三峡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很多遗址都出土有唐代鎏金小铜佛像。这些佛像制作精美,使用方便,既可安置室内供奉,也可出行时随身携带。南朝傅亮在《观世晋应验记》中记载:"蜀有一白衣,以旃檀面贮观世普金像,系颈发中……行则顶戴、不令人知""说明自南北朝时期以来,巴蜀民间便有浓厚的佛教信仰。</p> <p class="ql-block">宜昌天然塔</p><p class="ql-block">始建于晋代,现塔为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原址复建,塔高48.3米,塔身7级。大门面,门额正中刻"天然塔"三字,两边石门柱阴刻"玉柱耸江干巍镇荆门十二,文峰凌汉表雄当蜀道三千"。三峡沿江两岸的塔,普遍有"培地脉、壮文峰,制客山、镇水口"的功用。天然塔的名称又寓意"以人为之力,行天然之事",彰显天地人和谐共生的理念。</p> <p class="ql-block">长江万古奔流,穿高山峡谷,过峻岭险滩,纳百川千湖,造就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滋养锦绣辽阔的华夏大地,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p><p class="ql-block"><br></p> 重庆城市之路 <p class="ql-block">城市之路</p><p class="ql-block">城市之路单元以大量文物资料,反映20世纪的100年中,重庆面临的若干机遇及发展,包括城市变迁、商业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工业的崛起等。扫描对重庆起推动作用的人物、事件,展示重庆直辖后的风采</p> <p class="ql-block">合川船帮《永定章程》碑</p><p class="ql-block">该碑原位于重庆合川鸭嘴码头,碑身高1.37米,宽0.73米。碑文记载了清咸丰元年(1851年),合川县衙协调三河船帮与协办差徭人员在征收厘金过程中发生纠纷的经过。三方意见统一后,将船帮应缴纳的厘金数刻于石上,称为《永定章程》。</p> <p class="ql-block">前言</p><p class="ql-block">重庆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灿烂文化和光荣传统的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十九世纪以来,重庆作为中国西部的内陆城市坚强崛起: 从一个地区商贸中心,发展成为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从古代的区域性军政要塞,正努力成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从反抗殖民冲击、推翻封建帝制、历经抗战烽火、荣膺西南首府的英雄城市,发展成为共和国最年轻的直辖市,一个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五湖四海的国际性名城。由于重庆独特的地位和作用,不论是过去还是今天,重庆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深深的印记,产生巨大的影响。</p><p class="ql-block">《重庆: 城市之路》 展览从城市变迁、商贸金融、工业崛起、英雄城市等方面展示了重庆城市近代化的成长历程。这是一条历史之路,这条路不仅是对重庆昨天的顾念,也祈盼重庆更加辉煌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明代城防大炮</p><p class="ql-block">明末,重庆官府为阻止、镇压张献忠率领的农民起义军攻打重庆,在江津制造城防大炮"三将军",安放于重庆千厮门炮台街(今沧白路)。炮台用条石砌成,方圆约十丈,高八尺。</p> <p class="ql-block">增广重庆地舆全图_晚清沙盘模型</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中国的近代史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后开启的,那么重庆的近代史就应该是从1891年开埠通商之后才正式开启的,我们眼前的这一幅地图叫做《增广重庆地舆全图》,上面详细的描绘了一百多年前重庆古城地貌和街市,东起朝天门,西至浮图关,南至长江以南的南岸南区,北括江北城、观音桥,在这个时候重庆城区面积仅仅只有五平方公里,当时的人们是如何测算城市面积呢?很简单,在上面绕一圈城墙,然后算这个城墙的面积,而且很早以前城墙上还镶嵌了"九开八闭"的17座城门。</p><p class="ql-block">很多朋友会问为什么不是18座,19座,而是九开八闭的17座城门呢?我们来看旁边的这个沙盘模型,明朝的时候有一位将军叫戴鼎,根据九宫八卦的形状来修建了这17座城门,九扇开门八扇闭门,开门是为了迎接往送,我们的城市居民要进城出城,八扇闭门则是跟重庆的地理因素有关系,重庆三面临山两面临江,尤其是这两条江,下面偏黄的是长江,里面绿色的是嘉陵江,他们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很好的发展,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好的影响,每逢汛期会涨洪,所以八扇闭门是为了防洪防火的。</p> <p class="ql-block">晚清刘子如绘</p><p class="ql-block">《增广重庆地舆全图》</p> <p class="ql-block">魁星阁</p><p class="ql-block">魁星阁原是清代文庙的一处楼阁,为五层八角飞檐斗拱式建筑。据《重庆府志》记载:雍正三年(1725),知府张光鳞在文庙内建尊经、魁星二阁;雍正九年(1731),巴县令朱介理重新修之;嘉庆十六年(1811),知县叶文馥再修魁星阁。抗战时期(1941年),因年久失修部分倒塌,将五层减拆为四层,仍保留原建筑样式。20世纪50年代,因该阁为危险建筑,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陪都跳伞塔碑</p><p class="ql-block">1942年4月,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设计的我国第一座、也是亚洲第一座跳伞塔在重庆两路口建成,陈立夫亲自撰写《陪都跳伞塔记》,碑文如下:</p><p class="ql-block">孙子曰: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斯言也。自有空军降落伞兵种而邻于事,实储经武卫国之能者所不可忽也。本会是用创建跳伞塔于陪都,以谋普及此新战术之基本训练,且以激励国民之志气也。他日风行四方,鹰扬八表,庶以此为韧也欤。</p><p class="ql-block">陈立夫敬书</p><p class="ql-block">民国卅一年四月四日</p> <p class="ql-block">重庆建市</p><p class="ql-block">此时的重庆府还不算近代意义上的城市,重庆从商埠督办处慢慢发展,1929年2月15日,重庆正式建市。这位是重庆建市后的第一任市长潘文华,他把通远门到上清寺一带开辟为新市区,将重庆城区面积扩大了约一倍。通远门外七星岗原来为乱坟岗。相传明末张献忠攻下通远门进入重庆城后杀人无数,暴尸于七星岗,从此七星岗成了人人畏惧的鬼岗。在扩城施工过程中,从七星岗挖出来的尸骨被工人胡乱抛弃。有人传言"修路挖坟,破棺露骨,冒犯神灵",传说七星岗闹鬼事件常有发生。为了消除流言、安抚民心,潘文华特意请来喇嘛祈祷诵经,并决定依照佛教说法,建造一座"使死者超度,生者永得安宁,消灾避难"的藏式菩提金刚塔,以超渡和安抚亡魂。金刚塔修</p> <p class="ql-block">石朝门</p><p class="ql-block">重庆地区大户人家的院落大门,一般以石质材料为多,俗称"石朝门"。大门左右有门坊,用以贴桃符或对联;门的上端是门楣,一般越高大,越显示出主人门第的显赫;门扇上一般安有兽面铺首。此石朝门原位于重庆陈家桥地区,时代为清朝晚期。</p> <p class="ql-block">西南大区</p><p class="ql-block">1949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西南局正式成立,邓小平任第一书记。11月30日重庆解放。根据党中央将全国划分为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的安排,重庆成为西南大区首府,西南军政委员会于1950年7月正式成立,由刘伯承任主席。同年8月,重庆市第一届人民政府成立,陈锡联当选第一书记兼市长。重庆解放后,主持中共中央西南局工作的邓小平在谋划西南经济恢复与建设时,首先想到的是兴修成渝铁路。1952年7月,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该路全长505公里,完全由中国自行设计施工,采用国产材料修建。这是中国西南地区第一条铁路干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改变了整个西南片区的交通格局。</p><p class="ql-block">上方照片中的建筑是位于我馆中轴线上的人民大礼堂,它是由毕业于南京大学工程系的张家德先生设计的。1954年3月建成,共设4500个座位,被评为"亚洲二十世纪十大经典建筑",与我馆正好形成一中一西,一圆一缺的交相辉映。它是我市重要会议和国际性会议的召开地,下方图片中由贺龙将军主持修建并于1956年完成的大田湾体育场和1952年由邓小平亲自题词并开放的劳动人民文化宫则都是重庆具有代表性的建筑物。在这一时期,重庆百姓的日子过得是蒸蒸日上,接下来,我们进入到一条复原的老街道,一同来领略重庆过去的繁华市井。</p> <p class="ql-block">重庆街景</p> <p class="ql-block">花轿,也称喜轿,又叫彩轿,轿身造型一般为四方四角出檐宝塔顶,一尺六寸见方、高六尺多,寸和分也多与吉祥的"六"字相合,轿壁四周镶有精制的花板,其上有麒麟送子、龙凤呈样、八仙过海等充满美好祝福的图案。此为清末民初富贵人家使用的私家花轿。</p> <p class="ql-block">重庆望龙门缆车电动机</p><p class="ql-block">望龙门缆车由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主持设计建造,1944年7月动工,1945年4月竣工,5月16日正式载客通车。因缆车直达江边,受江水涨落的影响,缆车道在码头的石级上建筑栈桥,桥上铺轨,轨上行车,车用缆牵,缆由机换,机动则用电力。缆车全长178米,上下高差46.9米,有两节车厢,每节载客50人,日客运量达7000人以上。1996年,长江滨江路修通后缆车停运。此为望龙门缆车最早使用的主动力﹣﹣西门子电动机。</p> <p class="ql-block">城市供水、供电</p><p class="ql-block">建市前,重庆没有自来水厂,城区20余万人中挑水夫多达2万人,1926年,潘文华提出了建自来水厂的构想。重庆第一座水厂选址定在城内最高处打枪坝,从大溪沟的嘉陵江中把水抽来运送到打枪坝进行科学处理,再利用打枪坝的最高地势对城内用户进行供水(这是利用自然压力供水,和现代化的加压供水原理一样),因此这座水厂就被称为"打枪坝水厂"。水厂1932年实现试运行,1934年2月实现正常供水。自来水厂建成,有力缓解了重庆人民饮水困难。随着重庆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照明和市政用电量急剧增大,1932年重庆市政府集资200万元,组建官商合办的重庆电力股份有限公司。1934年7月,选址大溪沟新建的重庆发电厂正式建成并开始供电,重庆市的电力供应大为改善。随着公司的快速发展与日益壮大,其供电范围也逐步扩大到歌乐山、李家沱、磁器口等地,形成了布满全市200多公里的线路网络。</p> <p class="ql-block">荣昌夏布起源于汉代,古称"蜀布""斑布",俗称"麻布"。《元和郡县志》有"昌州贡筒布、斑布"的记载。明清之际,荣昌夏布生产得到长足发展,生产夏布的手工家庭作坊遍及荣昌镇,产品远销西南各省。在工业化历程中,荣昌夏布由于其独特的生产工艺和远离中心城市的地理环境,较多地保持了手工生产的工艺程序,堪称传统纺织的"活化石"。</p><p class="ql-block">说到成绩这个名词其实就和我们眼前的荣昌夏布有关,夏布原料为芒麻,俗称麻布起源于汉代,以前我们称织麻布为绩麻,绩一匹麻需要一天时间,成绩需要一天时间,成绩二字由此而来。</p> <p class="ql-block">鳄鱼式剪刀机</p><p class="ql-block">开埠后重庆的机器制造业也随之产生,成为重庆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当年我国工业底子薄弱,除了这台用于剪裁钢板的鳄鱼式剪刀机是来自美国的俄亥俄州外,其余机器都从英、德两国引进。这台鳄鱼式剪刀机于1905年引进,一直使用到2004年才正式退役,用了99年质量相当好。1905年由光绪皇帝下令创办铜元局,是重庆第一家大型机械化企业,后逐步扩充设备,1930年改为兵工厂,抗战爆发后更名为第二十兵工厂,主要生产子弹,是重庆本地兵工厂之一。</p> <p class="ql-block">英雄城市</p> <p class="ql-block">重庆谈判</p><p class="ql-block">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面临着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选择。为了争取和平,反对内战,毛泽东肩负民族希望,身系天下安危,亲赴重庆与蒋介石国民政府谈判。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组成的中共代表团在张治中将军和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陪同下,乘飞机到达重庆九龙坡机场。从8月28日到10月10日,谈判先后在林园、桂园、中山四路德安里101号,103号多次举行,毛泽东与蒋介石的直接会谈达8次之多。经过43天的谈判,国共双方终达成协议,在张治中公馆﹣﹣桂园,中共代表周恩来,王若飞同国民党代表王世杰、邵力子签署了《政府与中共代表会谈纪要》。因当天是双十节,该《会谈纪要》史称"双十协定",是国共合作的重要历史文献,也是重庆谈判的直接成果。</p> <p class="ql-block">革命军中马前卒</p><p class="ql-block">邹容(1885-1905)原名绍陶,谱名桂文,字威丹(一作蔚丹)。重庆巴县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理论家、宣传家。1902年8月留学日本,阅读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学说,参加革命团体的活动,并开始撰写《革命军》。1903年4月返回上海,入爱国学社,与章太炎结为忘年交。在张园拒俄大会上慷慨演说痛斥沙俄侵略中国东北。5月末,《革命军》成。由章炳麟(太炎)作序,署名"革命军中马前卒,大力宣传革命,号召推翻清朝统治阶级,建立"中华共和国"。《苏报》连续刊载.轰动一时。6月底"苏报案"发,见章太炎被拘,乃于7月1日自动投案,被判刑两年。1905年4月3日,因不堪虐待,病故狱中(或疑被工部局毒死)。1912年2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大总统孙中山追赠他为"陆军大将军"。1904年《革命军》秘密传入重庆后,成为邹容同志挚友杨庶堪(1881-1942)在川渝宣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重要理论武器。</p> <p class="ql-block">邹容与革命军</p><p class="ql-block">百年以来,重庆近代化的进程发展离不开重庆的英雄先烈思想上、政治上为争取民族独立、民主自由的斗争。</p><p class="ql-block">早在辛亥革命时期前后,先有宋育仁创办的《渝报》宣传维新思想,给重庆带来思想解放新高潮,后有邹容的《革命军》,邹容重庆巴县人,早年留学日本,1903年回国完成《革命军》一书,被誉为"20世纪中国的独立宣言",它阐述了反对封建专制,推翻清朝统治,进行民主革命的必要性,1905年邹容因苏报案入狱,同年病死年仅20岁,孙中山先生追命他为陆军大将军,重庆一处地名更改为"邹容路"。</p> <p class="ql-block">政治协商会议召开</p><p class="ql-block">为争取和平、统一、民主的国家,1946年1月在重庆召开了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张澜、沈钧儒为代表的各民主党派,爱国人士纷纷来到重庆,会议历时22天,就和平建国、政府改组案等5项纲领达成协定,1946年2月10日为庆祝会议胜利召开在较场口举行集会,却遭到国民党特务的破坏,制造了较场口事件,这次事件的爆发再次表明国民党无心推动和平民主进程。同年6月,国民党全面挑起了内战。</p> <p class="ql-block">中共重庆地方党团组织的建立</p><p class="ql-block">在大革命的洪流中,重庆比较特别的是先成立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重庆地方团,随后再成立重庆的党组织,是一个由团带党的地区,国共第一次合作成功后,为抗击北洋军阀,由杨阁公、刘伯承、朱德领导了沪顺起义,这次起义虽然最后失败,但是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独立创建军事力量的首次尝试。随后蒋介石为反共反革命拉拢四川军阀刘湘等人制造了三三一惨案,重庆地委书记杨閣公惨烈牺牲,这标志着国共第一次合作在重庆结束。</p> <p class="ql-block">烈士江竹筠遗书</p><p class="ql-block">外观:纵14.5厘米,横13厘米,淡黄色毛边纸,字体娟秀。价值: 写此书时,江姐爱人彭咏梧已牺牲,而她也在3个月后就义。她对儿子彭云写道:"云儿,盼教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奋斗到底!孩子,决不要娇养,粗茶淡饭足矣!"书中饱含着一个革命母亲对孩子的深切厚爱和殷切希望。</p><p class="ql-block">江竹筠烈士,也就是我们熟悉的《红岩》小说中江姐原型。江姐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被捕,关押于重庆军统集中营渣滓洞监狱,狱中她经受了难以想象的酷刑,但坚贞不屈,被难友们誉为"中华儿女革命的典型"。1949年11月14日29岁的江姐在集中营电台岚垭英勇就义。</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眼前的是重庆的标志性建筑﹣﹣解放碑。它最早是木质结构的建筑叫做精神堡垒,建成于1941年12月31日,是重庆人民抗战精神的象征。抗战结束后为纪念抗战胜利,决定在"精神堡垒"的旧址上,重建一座高27.5米水泥钢筋结构的"抗战胜利纪功碑",1946年10月31日,在时任重庆市市长张笃伦主持下,由建筑师黎伦杰设计的"抗战胜利纪功碑"奠基开工,于次年10月10日竣工,重庆解放后,由刘伯承亲自改名为人民解放纪念碑。</p> <p class="ql-block">未来重庆</p> <p class="ql-block">重庆直辖</p><p class="ql-block">历史总是在关键时刻给予重庆机遇和挑战,1997年3月14日全国人大第八届五次会议审议通过重庆直辖的提议,同年6月18日重庆直辖正式挂牌,直辖后的重庆面积达8.24万平方公里,是中国目前行政辖区最大、人口最多的特大型城市。</p> <p class="ql-block">大型荧光壁画展现了直辖后重庆朝天门码头从清晨到日暮的景色,码头修建成一艘船头的样子,寓意着重庆正扬帆起航,按照国务院对重庆城乡发展的总体规划,朝着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这五大定位奋发前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