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万紫千红一点绿</p><p class="ql-block">读路永信的长篇小说《他不是贾宝玉》</p><p class="ql-block">作者:牛增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看完路永信的长篇小说《他不是贾宝玉》后,我不由的感叹:全书为我们展现的是万紫千红一点绿,是一幅难得的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仕女图。小说为我们描摹了一幅栩栩如生、姹紫嫣红的社会画卷。</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从中看到了那个特定时代一群特定男女的悲欢离合,加深了我们对社会和人性的再认知。</p><p class="ql-block">小说主人公是一位在农村出生成长的农家子弟,他在漫长的求学及工作中,艳遇到了一个个对他钟情的女子。青梅竹马的表妹秦欣萍,</p> <p class="ql-block">两小无猜的对门邻居杨文芳,一厢情愿的姐姐的闺蜜孟俊英,由怜生爱的高中同学钟志惠,无心插柳的闵思婕……一个个妙龄女子依次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与甄宝玉演译了一场场感人肺腑、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也让我们看到了那个时代的人性与社会价值。</p> <p class="ql-block">《论语,阳货》中记载,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孔子的大概意思是说:弟子们,为什么不学习《诗经》呢?《诗经》可以用来兴发人的情趣,可以用来观察地方风俗,可以用来与人群相处,可以用来表达内心的怨情……。</p> <p class="ql-block">孔子在这里讲的是文学作品的社会作用。它作为文学理论来说,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仍然是可行的、被认可的。《他不是贾宝玉》中的故事,发生在上世纪的40年代至上世纪末。在这60年中,我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间发生过许多惊心动魄,刻骨铭心的历史事件,但是,作者没有从正面描述这些事件,也没有将人物放入历次事件的漩涡中去表现。</p> <p class="ql-block">不过,我们如果细心地去体察品味,终究还是能从中感触到时代脉搏的跳动。诸如,1958年的大跃进、60年代的饥荒、文革的动荡、改革开放的氛围等等。这些都有助于读者对时代风雨的认识与了解。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可以观》,也如同列宁在评论托尔斯泰时用的《镜子》一语的理论体现。</p> <p class="ql-block">说到文艺作品对现实世界的反映,应该是多角度、多层面、多种表现手法,《他不是贾宝玉》对世界的反映,不是采用宏大的政治话语的表现形式,而是着笔于年轻人的相恋相爱,感情冲突,让读者在陶醉于一个个剪不断,理还乱的爱情故事的同时,看到了特定时代的青年男女的内心世界,受到了感染,获得了感悟,不仅看到了特殊时代对人性的特定的塑造,</p> <p class="ql-block">也看到了人性在特殊年代受到了不应有的消极的扭曲。由此,我们再一次体会到,作为文艺作品并非只有在主流意识的宏大叙事的层面,才会对社会有反映作用,才会对读者有特定的感化教育作用。还是那句老话:不在于写什么,而在于怎么写,在于要表现什么思想意识。</p><p class="ql-block">作者路永信是我初中时期的同班同学,他一直钟情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求索和探讨,而且卓有成果。</p> <p class="ql-block">退休后,又孜孜不倦地搞起文学创作,而且接连出版了好几本长篇小说,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不知老之将至矣》!愿他继续努力,让我们早日看到更多更好的新作问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