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游:栖霞寺觅史寻踪

春华秋实

<p class="ql-block">  “一座栖霞山,半部金陵史”。栖霞山被誉为“金陵第一明秀山”,有着15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据说,唐代高僧慧远大师都曾在此修行,栖霞寺更是香火鼎盛。栖霞寺、千佛岩、舍利塔都是文化瑰宝。千佛岩石窟、舍利塔和明征君碑又给称为栖霞山的“三宝”。</p><p class="ql-block"> 南京栖霞寺位于南京市栖霞区栖霞山中峰西麓,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江南佛教“三论宗”的发源地。寺庙始建于南齐永明七年(489年),历史上曾是中国四大名刹之一,在我国佛教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南朝时期与鸡鸣寺、定山寺齐名,是南北朝时期中国的佛教中心。</p> <p class="ql-block">  关于栖霞寺的传说很多,最值得传颂是1937年日寇入侵南京,栖霞寺寂然法师救助了2.4万多名难民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1937年南京大屠杀期间,从当年的12月到次年的3月,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2.4万难民躲避在栖霞寺,是寺院监院寂然法师营救了这些幸存难民,在千佛岩前,法师和难民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难民们走后,寺院里所有粮食几乎消耗殆尽,僧众们生活难以为继,寂然法师也因日夜操劳,积劳成疾,1939年10月12日,寂然法师溘然病逝,年仅46岁。</p><p class="ql-block"> 2005年,以此为故事原型的电影《栖霞寺1937》上映,再现了这段令人不堪回首的往事,寂然法师被人们称为“佛门辛德勒”。</p> <p class="ql-block">寂然法师雕像(图片来自网络)</p> 寂然法师雕像 <p class="ql-block">《栖霞寺1937》电影剧照(图片来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央视《重访》栏目播放的《栖霞寺1937》中的舍利塔(网络截图)</p> <p class="ql-block">  在栖霞古寺还流传一个关于千佛岩佛头的故事。民国时期有位日本商人游栖霞山千佛岩时,带走一个佛头并供奉在日本家中。后来关东大地震,当地家家遭难,只有这位商人没有丝毫损失。半夜,梦见佛头告诉他:“我救苦救难,使你逢凶化吉,可你害得我身首分离。我头在这里,身在中国,你快将我送回栖霞山吧。”日本商人点香燃烛供奉以后,用一块红绸布包好佛头,就亲自送到南京。栖霞寺的僧人夹道迎接,立即将佛头安在佛身上。日本商人跪拜磕头后,雇人刻了一块石碑,将这一故事刻在碑上,碑名叫做《佛头记》。</p><p class="ql-block"> 1937年,当一部分日军冲到栖霞寺,寂然法师给日军将领讲述了这段故事,才使得躲在寺内的数百名中国士兵和难民幸免于难。</p> 明征君碑亭 <p class="ql-block">  千佛岩,又名千佛崖、千佛岭,是南京唯一一处六朝佛教石刻遗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造年代早于河南洛阳龙门石窟17年,晚于山西大同云冈石窟31年。千佛岩现存石窟佛龛200多个,石像500余尊,石窟大小不等,错落有序。 </p><p class="ql-block"> 1500多年来,千佛岩石窟佛龛佛像历经沧桑,曾遭受多次人力破坏,历代屡有增补和修葺。千佛岩上题刻很多,历代文人墨客游历栖霞山,赏景拜佛,将诗或题名镌刻在山岩上、佛龛上、石碑上,为后人留下宝贵的墨迹,形成具有观赏、研究价值的文化遗产,为景区增彩添色。</p> 舍利塔 三圣殿 在千佛岩的旁边,矗立着一座隋朝时代的舍利塔,五层八面,十八米高,有浮雕,在艺术上堪称完美。舍利塔是供奉舍利的宝塔。杨坚登基后,深信自己能当上皇帝是佛的保佑,井“重兴佛法”,诏令天下83州建塔供奉舍利,而栖霞寺位列第一。隋文帝仁寿元年,栖霞寺在全国率先建成舍利塔。舍利塔历经千年风雨,几经损毁新建,但主体结构基本保存完好。 明镜湖 乾隆御题诗《第一金陵明秀山》 <p class="ql-block">明镜湖中的黑天鹅</p> <p class="ql-block">栖霞寺外的小野猫</p> <p class="ql-block">  游览栖霞山适逢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具有特别的意义,行至栖霞寺外围,正值上午十点整,远处南京城里传来防空警报声,我与很多游人一起立刻驻足默哀,哀悼遇难同胞。</p><p class="ql-block"> 公祭日在栖霞山觅史寻踪,让我感悟很多。寂然法师怀着一颗爱国爱民之心,以及佛家的慈悲精神,不惧生死,保护难民普度众生,其大爱无疆,让我深深敬佩。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一定要倍加珍惜,铭记历史,不忘过去。我希望栖霞山秀色永驻人间,祈愿大中国国泰民安,世界和平。</p> 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