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图里的年味/杨新榕

杨新榕

<p class="ql-block">  记忆中,牛与农耕社会人们的生产生活一直紧密交织,在充满泥土芬芳的田园画卷里,牛的身影无处不在,它是田野上的主角,是农民心中的希望。因此,在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品的世界里,“牛”的形象犹如繁星点点,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其中《春牛图》尤为常见且形式多样,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与人们美好的祈愿。 </p><p class="ql-block"> 记得以前,《春牛图》就是年节的必备,它与吉祥、颂祝等充满喜气的元素相互搭配,像一场盛大的民间文化盛宴。就拿《洪福天齐春牛图》来说,那画面简直就是一个充满奇幻与祥瑞的世界。天官赐福等神仙人物在图中栩栩如生,仿佛正从云端飘然而下,将无尽的福泽洒向人间。而十二生肖的装饰则像是一场热闹的动物聚会,每一只生肖动物都带着独特的灵性,为画面增添了几分活泼与趣味。立春时节,闽南民间有张贴《春牛图》的习俗。这小小的《春牛图》可不简单,它可是立春礼俗的经典图像。它的标准图式——句芒执鞭打春牛,仿佛是一个古老的符号,承载着千年的历史记忆。这一图式的源头,要追溯到古人驱寒迎春的仪式。早在北宋时期,其形象等诸多细节的绘制就已经有了规范,像是一种古老的约定,历经元明清三代,虽然在岁月的流转中有一些小的变化,但基本的框架依旧被沿用下来。这个独特的形象就像一个无声的使者,时刻提醒着人们关注春令的变化,它像是大自然的闹钟,告诉人们春天已经来临,是时候开始劝农耕种了,新的一年的劳作即将拉开帷幕。 </p><p class="ql-block"> 《春牛图》大多采用雕版印刷的方式,就像一种古老的魔法,将一幅幅充满生机的画面复制传播。各地的《春牛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就像不同地方的人们有着各自的方言和习俗一样。从遥远的周朝开始,周公在立春日制土牛来预知农事,那是一种对大自然的敬畏与探索。东汉时期,也有立春于门外施土牛耕人的描述,这些古老的记载就像是历史长河中的点点星光,照亮了《春牛图》的起源之路。随着时间的推移,迎春的习俗变得越来越丰富,芒神信仰也应运而生。芒神,这位主宰草木生长的神灵,被尊为木官,立春祭青帝句芒逐渐成为一种习俗。从《隋书》到《东京梦华录》,再到《帝京景物略》等诸多古籍,都有关于击牛迎春的相关记载,这就像一条贯穿历史的红线,将《春牛图》与古老的迎春传统紧紧相连。到了清代,打春沿袭明代制度,使得这一传统得以延续和传承。</p><p class="ql-block"> 《春牛图》的图案形式有着比较程式化的特点,主要的元素就是芒神和春牛。芒神的形象有着独特的规矩,他光着脚的时候,仿佛是在向人们预示着雨水将会很多;而当他双脚穿鞋时,则似乎在警告干旱可能即将来临;若是单脚穿鞋单脚光着,那就预示着雨水适中,是一种风调雨顺的美好兆头。芒神站的位置也有着特殊的含义,他站在牛前,代表着立春日在腊月,这就像是大自然在催促人们要早播,莫错过大好时机;而当他站在牛后时,则意味着立春日在正月,那时冻土还未解冻,不宜过早耕种,这是大自然给予的温柔提醒。 </p><p class="ql-block"> 在闽南、特别是在泉州地区,《春牛图》有着别样的年味。这里的人们有一种独特的习俗,那就是把春牛图放在身上。孩子们会把它放在书包里,就像是带着一份特殊的守护,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学业顺利,平安健康。大人们则会放手提包或钱包里,这不仅仅是一种装饰,更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闽南的春节里,大街小巷都弥漫着浓浓的年味。红色的春联贴满了家门,喜庆的鞭炮声此起彼伏。而这小小的春牛图,就像是年味中的一抹独特的色彩,承载着人们对新年的期盼。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人们敬畏自然,希望从自然中获取幸福与安康。这也是民间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将闽南的人们与古老的传统紧紧相连,让那浓浓的年味在岁月的长河中不断延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