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利用十一国庆节假期,陪同8名队友来到河北省涞源县,一睹北方山之名盛白石山和涞源长城的独特风貌。来之前做了一些功课,粗略的了解了一下关于涞源县的历史和人文地理环境。</p><p class="ql-block"> 涞源,历史悠久,汉朝置县,地处太行山北端,是太行山、恒山、燕山“三山交汇”处,除涞水之源外,境内还有拒马源、易水源,可谓“三水同源”。涞源县境内陆形以山地为主,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七十多座,超过2000米的山峰就有5座。</p><p class="ql-block"> 白石山景区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涞源县白石山镇风凉沟村,因山体遍布白色大理石而得名,属于大理岩构造峰林地貌,是中国峰林地貌的一种新类型。景区面积约60平方公里,最高峰佛光顶海拔2096米,是华北平原西北隆起之龙首。</p><p class="ql-block"> 涞源还是太行八陉中的“飞狐陉”和“蒲阴陉”交汇之处,地理位置更为险要,因此在战国时期就建有燕赵长城,涞源长城是紫荆关,倒马关的桥头堡,一旦突破这两个关隘,向北可以直逼北京,向南可以进入广袤的华北平原。故而,大明王朝在历史延留下来的古长城基础上,对涞源县境内的长城开始了大规模的广泛维护和重要关口的加建工程,使得涞源长城成为了明代拱卫京师的重要屏障。</p><p class="ql-block"> 涞源长城,属明内长城。是内长城的代表性的地段,也是最精华的地段。从涞水金水口进入涞源县境,到涞源的南马庄出境,进入山西,基本呈东北-西南走势,总长度是122.5公里,全长占到了全省明长城的十分之一。共有敌台269座,按照明代长城敌楼匾牌上的称谓,“乌字号”“浮字号”“白字号”“插字号”,分别为乌龙沟段、浮图峪段、白石山段和插箭岭段。关城有六座,分别是乌龙沟、浮图峪、插箭岭、宁静安、白石口、涞源长城是紫荆关防御体系的一部分。涞源长城充分结合了涞源特殊的地形地貌,修筑的敌台、城墙都非常牢固。</p><p class="ql-block"> 今天走的浮图峪长城,属于涞源长城的一部分。始建于明景泰二年(1451年)。万历二年(1574年)-万历十三年(1585年)重修,加设了多处空心敌台、烽火台和挡马墙等军事防御设施。位于涞源县烟煤洞乡城东15公里浮图峪村,呈西南-东北走向。西南接“白字号”的白石山长城,东北接“乌字号”的乌龙沟长城。界线是西南于浮图峪村南的孤山顶,沿山脊,其中浮字1号台至浮字27号台,是全县除乌龙沟长城外保存最为完好的城段。其余残毁严重,有28座敌楼毁于抗日战争时期。该城段山势峥嵘,为花岗岩地貌,属于未被开发过的长城,具有极高的历史文物价值和科学文物价值。</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经过昨天登上白石口长城,了解到涞源野长城于十月一日进入防火期,于是赶早凌晨6点钟从插箭岭村包车来到天桥村的长城脚下。将由此登上长城。</p> <p class="ql-block"> 今天攀登的是浮图峪长城,此段长城历经五百年的风霜雨雪,没有经过人工修缮,依旧是敌楼高耸,城墙静卧,登高远望,宛若巨龙盘旋在高山峻岭之间,是多年来惦念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 由此向上经过一段沙砾溜滑的陡坡登上了长城,说是长城,实际上以损毁殆尽,没有城墙,也没有敌楼,只有城墙的痕迹而已。</p> <p class="ql-block"> 这是登上长城后在一段平缓的山脊处,保存较为完好的一段毛石城墙,链接的敌楼只剩基座,基座上部损毁殆尽。目前有整理痕迹,预示着准备修缮。</p> <p class="ql-block"> 远望高大壮观的天桥峰有高耸入云之感,透着一股神秘。</p> <p class="ql-block">队友正在向天桥峰攀登,看得出此段上部花岗岩石堆弃林立,应该是一段难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快到山顶时,巨石拦路,需要跳跃,钻行。</p> <p class="ql-block"> 越过峰顶,向对面望去,曲折蜿蜒的长城映入眼帘,被密集、壮观、保存完好的敌楼所震撼。这就是著名的涞源浮图峪14串珠长城。</p> <p class="ql-block"> 十四串珠敌楼,自南向北,现代编号为南芦台28-15号敌台,明代编号为浮字贰拾捌號臺-壹拾伍號臺,此组敌楼全是方形,每座敌楼都高大雄壮,外观保存完好。</p> <p class="ql-block"> 从天桥峰下来,见到的第一座敌楼就是28号敌楼,也就是十四珠的第一珠,此敌楼大半部毁坏。</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二座敌楼,也是第二珠,</p> <p class="ql-block"> 这座敌楼的门楣,门框和门匾都被人为拆除,只因是石质的。从中可以看到当初这座敌楼的建筑档次,身份地位是高于其它敌楼的。</p> <p class="ql-block"> 台体内部平面均为回字形,内室顶部均采用砖券构筑,廊道、隔墙、台门、箭窗及顶部宇墙、望孔、射孔都保存尚可。但地砖不复存在,形成了凹下的地坑,且没有去向台顶的楼梯。</p> <p class="ql-block">这是第二座敌楼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三座敌楼,此处敌楼外墙上下成砖有明显的色差,粗浅的看还以为是修缮过的痕迹,但驻足细看分析应该是雨水常年渗漏侵蚀的杰作。</p> <p class="ql-block"> 透过箭窗映入眼帘的长城。</p> <p class="ql-block"> 所以敌楼的石质门匾都被拆除,显然当初是有编号的。</p> <p class="ql-block"> 这是当初的石臼,很多段长城都有这个设置,估计是戍边将士加工粮食的工具,名曰臼。</p> <p class="ql-block"> 坍塌了半边的毛石城墙。</p> <p class="ql-block"> 回望来过的长城,山下的平原地带已被晨雾笼罩,形成了云海。</p> <p class="ql-block"> 回望来过的天桥峰和五坐敌楼。</p> <p class="ql-block"> 每座敌楼都保存的较为完好,很多箭垛墙较完好的保留着,可惜二层上的营房都损毁殆尽。</p> <p class="ql-block"> 第六座敌楼的背面。</p> <p class="ql-block"> 高大壮观的敌楼,矗立在长城的延长线上。这是第七座敌楼,位置在长城的拐角处。</p> <p class="ql-block"> 第七座敌楼。</p> <p class="ql-block"> 第七座敌楼位置处在长城的拐角处,在这个位置观看的很清楚。</p> <p class="ql-block"> 第八座敌楼。</p> <p class="ql-block"> 第九座敌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十座敌楼。坐落在此段长城的制高点上,凸显的高耸壮观,好似一位威严的将军杖剑站立在帅位之上,居高临下运筹帷幄着整个战场。</p> <p class="ql-block"> 长城内侧,巨石散落在山坡间,多奇形怪状,形似动物者居多,看这块儿巨石一侧好似一只靠在一旁的鹦鹉。</p> <p class="ql-block"> 这块巨石好似一只乌龟🐢守望着长城。</p> <p class="ql-block"> 在这块儿巨石好似卧着一只小狐狸。可想当年它们陪伴了一代一代的守边将士,可将士早已荣归故里,但它们还在看守着这不倒的长城,它们是长城兴衰的见证者。至此有四句顺口溜可表达此刻心情:<b>敌楼密集成串,两侧像生相伴,长城永固矗立,寄予华夏宏愿。</b></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十一座敌楼,坐落在山脊较平坦位置。</p> <p class="ql-block"> 这是第十二座敌楼,二层损毁严重。</p> <p class="ql-block"> 此楼是第十三座敌楼,损毁得也比较严重。</p> <p class="ql-block"> 此敌楼是第十四座敌楼,坐落在十四串敌楼的最高处。</p> <p class="ql-block"> 十四连珠敌楼南侧有一块巨石相伴。</p> <p class="ql-block"> 十四串珠的最后一座敌楼。走过的十四座敌楼,大部分敌楼内室券顶、廊道、隔墙、台门、箭窗及顶部宇墙、望孔、射孔都保存尚可。但匾额,门框均被拆除,使得此处长城的完整性大打折扣。且<span style="font-size:18px;">都没有去向台顶的石梯猜</span>测是不是后期修缮过,故意拆去楼梯,防止人为登顶踩踏,起到保护作用的目的,也许当年是木质楼梯,后期极易损毁之,后面的猜测更具合理性。</p> <p class="ql-block"> 十四串长城从第十四座敌楼向上延续到悬崖峭壁的顶峰而止。然后在悬崖峭壁的根部续筑了长城,此段长城沿陡峭的山势斜插到谷底。</p> <p class="ql-block"> 斜插谷底段长城中部的一座敌楼,已破损严重。看得出门楣和窗楣被人为拆除。</p> <p class="ql-block"> 山谷北侧的长城和敌楼,也是沿山势而建,南北两侧形成呼应之势。</p> <p class="ql-block"> 站在北侧长城上向对面望去,第十四珠敌楼与悬崖绝壁和斜插向下的长城一览无余,画面让人震撼。</p> <p class="ql-block"> 北侧半山腰处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隐藏在敌楼内部的大马蜂窝,不断有马蜂出入。</p> <p class="ql-block"> 到得山顶后沿长城北望,长城再延续,敌楼再林立,诱惑力始终不减,给了大家继续走下去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古朴沧桑的敌楼,楼顶上已长满灌木。</p> <p class="ql-block"> 通体裂开大缝的敌楼,被苍松簇拥着。</p> <p class="ql-block"> 即将到达前方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一段坐落在山脊上向外延伸出去的之墙和断头处的敌楼。它起着非常重要的防御作用。</p> <p class="ql-block"> 坐落在此地制高点上的敌楼,接着右转斜插向下,长城又要进入一个峡谷。</p> <p class="ql-block"> 遥看峡谷对面的长城,仍是地势陡峭险峻,敌楼密集,充满着诱惑。</p> <p class="ql-block"> 这是向下半山腰处的敌楼,左侧是山谷,长城里侧较为平坦。</p> <p class="ql-block"> 长城里侧的巨型怪石,给了访客丰富的想象力。</p> <p class="ql-block"> 回看半山腰处的敌楼。</p> <p class="ql-block"> 两组怪石同框。</p> <p class="ql-block"> 此地两个巨石好似一对昂起的蛇头,在守望着长城。</p> <p class="ql-block"> 北望峡谷对面的长城,山势更加陡峭,长城更加曲折蜿蜒,敌楼更加高大壮观,更具诱惑力。</p> <p class="ql-block"> 此敌楼位于沿斜坡下行的中部,挂在西侧的半山腰处,高大威猛,整体完好。下面的峡谷名曰玉帛沟,两侧陡峭,峡谷成V字形,与对面敌楼遥相呼应,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 玉帛沟峡谷东侧长城,悬挂在悬崖峭壁之上,举目观之,仰视其雄姿。</p> <p class="ql-block"> 谷底巨石袒露,形成错落阶梯型河床,经过亿万年的河水奔流,将整体的花岗岩巨石冲刷形成一条河沟,清澈的河水流过,哗哗作响,打破着谷内的宁静。</p> <p class="ql-block"> 沿玉帛沟下行,东望山脊之上延续的长城,散发着诱人的魅力,让人向往。</p> <p class="ql-block"> 顺沟而下巨石林立,行走须盘旋跳跃巨石之上,穿插巨石的夹缝之间。</p> <p class="ql-block"> 峡谷内的落差形成了三级瀑布。河水飞流直下。</p> <p class="ql-block"> 堆满怪石的谷底。</p> <p class="ql-block"> 高大的巨石耸立峡谷两侧,此巨石之上好似蹲坐着一只大雄猴观察着峡谷内的一切。</p> <p class="ql-block"> 一簇参天大树生长在峡谷的河床之上,树下是一汪清泉。</p> <p class="ql-block"> 奇形怪状的巨石,哗哗流淌的清澈河水,让人心旷神怡。</p> <p class="ql-block"> 出得峡谷是108公路,路旁是杜家台村。继续沿公路前行6公里,在</p> <p class="ql-block"> 今天走过的浮图峪长城,是涞源县境内122.5公里长城的十分之一。保存下来的一砖一石一景,都是先人们人力和智慧的结晶,是大自然的存在和历史需求的巧妙结合。让我们不仅仅看到的了这里的雄奇壮观,更在于它承载了厚重的历史,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呼吸之间透露着,历史的脉动。</p><p class="ql-block"> 一天的时光是短暂的,能走过的长城也是有限的,但长城是延伸向远方的,它的雄伟壮观是延续的,魅力是无穷的,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是巨大的。一天的长城之旅结束了,但对长城的向往更加强烈,期盼着再度启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