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不可而为”--学《论语》宪问篇第38章</p><p class="ql-block">【原文】子路宿于晨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p><p class="ql-block"> 【译文】子路在石门住宿了一夜。早上守城门的人说:“从哪儿来?”子路说:“从孔子家来。”门人说:“就是那位知道做不成却还要做的人吗?” </p><p class="ql-block"> 人都有畏难情绪,避重就轻、避难从易是人之常情。对那些成功的概率很微小、胜利的希望很渺茫、费力不讨好的事,对于守城门一类的平常人来说就属于“不可为”的事,避而远之。由此可见,“不可为”不是绝对不可为,而是对普通人或绝大多数人来说是“不可为”,而对孔子这样既是常人、又是超常的勇士、奇人、伟人、圣人的人来说,他就敢于去做常人认为不可为的事。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孔子毕生奔波,周游列国。由于身处春秋乱世,他所推行的“大道”、“仁政”不为各国当权者理解,收效甚微。多次碰壁后,孔子心里已经意识到“大道不行,礼乐难兴”的现实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奔走的脚步,努力将仁政、大道传授给弟子,不改初衷。孔子明白,他所从事的事业,是一件高难的事,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奏效。但是它符合道义,事关国家民族的长治久安,关乎国民的总体的长远利益。如果没人去做,对国家和民族来说都是巨大损失。他知难而进,不屈不挠,勇敢无畏、坚持不懈。后世之所以对孔子钦佩不已,因为他们能坚守理想,为自己的信念献身,勇于承担了光辉的在有生之年看不到希望的历史使命。</p><p class="ql-block"> 孔子离世后,他的一批批弟子和再传弟子将孔子的思想发扬光大,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开始独尊儒术,以致唐宋元明清数代,都将儒家思想作为治国理政的核心价值观。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将儒家文化作为国家的优秀传统文化,广为传播,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办了1000多所孔子学院和孔子学堂。孔子在有生之年没有看到的希望终于在今天实现了。</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一生也是做了好多在常人看来“不可为”的事。毛主席首先提出了“抢杆了里面出政权和农村包围城市”的军事思想,当时就连我军的一些高级将领都无法理解,提出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更况普通人了。毛主席终于带领我们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蒋介石的800万军队,解放了全中国。解放后,面对各方面的压力,毛主席提出:“原子弹,一万年也要搞出来!”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敢于勒紧裤带,顶住苏美“外科手术”式打击的威胁,搞出了“两弹一星”,让中国人民在毛主席撑起的“核保护伞”下过太平日子。</p><p class="ql-block">在我们研制原子弹的数十万大军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敢于做“不可为”之事的英雄。在核武器研发过程中不幸牺牲的科学家郭永怀,是在力学领域和钱学森齐名的专家。1968年,郭永怀乘坐军用飞机从核试验基地返回北京西郊机场,在降落时飞机发生了空难坠毁,被大火笼罩。在最后时刻,郭永怀与飞机上的一名解放军警卫员抱在一起,将装有保密文件的公文包藏在两人中间。大火熄灭之后, 两人的遗体都被烧焦了,但核武器研究最珍贵的资料得以完好保存。郭永怀为国捐躯的精神永垂不朽。</p><p class="ql-block">在历史的长河中,多少令人感叹的人和事都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要想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就要“知其不可而为之”。在“不可”面前,不能轻易说放弃。人要有一点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许多事情都是经过艰苦努力和奋斗而得来的。</p><p class="ql-block">(朱世岱写于2025年1月13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骑游大运河长江黄河第97天,共骑行10640公里,当日来到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一带。</p> <p class="ql-block">骑游大运河长江黄河</p><p class="ql-block">第97天 2012年6月22日 到王家山 (隶属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p><p class="ql-block"> 2、创业青年</p><p class="ql-block">烈日当空,烧烤甘肃大地,气温足有30多度。</p><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来到白银靖远县刘川乡。见路边有一个西瓜棚,年轻的摊主对我说:“叔叔,休息一会,大热的天,吃个瓜吧?”</p><p class="ql-block">“多少钱一斤瓜?”我问。</p><p class="ql-block">“6角一斤。”</p><p class="ql-block">“选一个小一点,太大的吃不了。”</p><p class="ql-block">年轻人在瓜堆里找了一个稍小点的瓜,称了称说:“5斤多,收您3元钱吧。”</p><p class="ql-block"> 这一带的光照时间长,瓜特别甜,我边吃边与年轻人聊天。</p><p class="ql-block">“叔叔,您的车很贵吧?”年轻的摊主问。</p><p class="ql-block">“不算贵,2000多元。”</p><p class="ql-block">“我的一个大学同学,在学校时,花900元,买了一台自行车,从成都骑到拉萨。”</p><p class="ql-block"> “你是哪个大学毕业的?”</p><p class="ql-block">“南昌大学。”</p><p class="ql-block">“你是当地人?”</p><p class="ql-block">“我是土生土长的刘川乡人。”</p><p class="ql-block">“大学毕业有几年了?”</p><p class="ql-block">“5年了。”</p><p class="ql-block">“一直卖瓜吗?”</p><p class="ql-block">“不是,开始开了个服装店,接着又开了个饭店。”</p><p class="ql-block">“生意都不好?”我估计。</p><p class="ql-block">“不是,都很好。我交给姐姐和妻子搭理。今年我又开始销售西瓜。”</p><p class="ql-block">“瓜卖得如何?”</p><p class="ql-block">“也不错,我们这一带的瓜很有名,好销。”在与他交谈中,他又卖出了两份瓜,他动作麻利,能言擅谈,是个能干的年轻人。</p><p class="ql-block">瓜吃了三分之二,实在吃不动了,把剩下的放在塑料袋里,挂在车把上,骑一会累了,再吃。</p><p class="ql-block">与年轻的大学生摊主道别,他那忙碌的身影给我一种踏实的感觉。他不像一些大学生那样,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而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因地制宜,从身边的事做起,不但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帮助亲属解决了就业。行行出状元,只要是做好一行,就是创业,就是事业有成。</p> <p class="ql-block">创业的年轻大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