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总结

雪飞

<p class="ql-block">  这次总结想梳理三块内容。第一块:外出学习给我的启发。第二块:二班语文课的问题。第三块:一班阅读教学思路的形成以及实施成果。</p><p class="ql-block">一、外出学习,给我的启发</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期我和张老师从科旺搬到了富文校区,感觉还挺喜欢富文这个地方,富文依山傍水,风景秀丽,而且民风淳朴,自然资源丰富。以前对教育的很多想象,在这里几乎都能实现,确实有诗意田园的感觉。在这里熟悉两三个月,基本的教育教学稳定后,感觉确实到了提升自己的时候,那时候的自己看待很多事情看不到本质,很容易在一些现象层面打转转。恰好,赶上“高心灵书院”开放短期学习班,这个书院离我们很近,开车大概一个多小时就能到,距离这么近,很符合我的近距离期待。另外,看他们的课程,感觉含金量很高。所以,我就一改往常不爱出去学习的毛病,终于跨出自己的小圈子。</p><p class="ql-block"> 到了高心灵书院,感觉想要学习的欲望很强,一天八九个小时学习下来,基本不会打瞌睡,这几天的学习,首先解决了我们以前办有机农场的很多困惑,比如:为啥农场要多品类种植,为啥有机农业投入大,还不赚钱。谦益老总的分享,给我触动很大。他讲了很多有机农业种植的规律,比如:周期长,收益低。比如,人们对有机产品的消费观念。还预计,人们对于有机产品消费观念的拐点大概是2026年。那个时候,是有机农业要蓬勃发展的时候。听下来,感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很强。这个是我要学习的,对于富文的未来,大概几年是开创期,几年能够打破束缚,迎来我们伏羲教育蓬勃发展的拐点,这个预计是不足的。</p><p class="ql-block"> 另外,比较高兴的是见到了刘小平老师,他完全打破了我们对有机产品价格贵、产量低、耗人力的认知。“平价有机”在他手里真的实现了。他自家菜园的产量真的能够媲美很多含着“科技与狠活”的农产品产量。</p><p class="ql-block"> 后来我听着很激动,到了提问环节,我问他,我们在一个村子里搞有机种植,但是周围的村民还是在用农药化肥,这个有没有影响,或者这条路可不可行?他当时听了很高兴,觉得这条路大有作为,而且只要我们做好一些技术,方法成熟了,没准能够引领很多老农人走上有机种植的路。后面,他的合作方,也从另一个角度回答我的问题,他说村子里的“农家菜”和很多市场上卖的菜是不一样的,农家菜,用化肥农药都很少,一是农药化肥对于他们来说,都是投入,第二个农家菜规模小,很多都是自己家吃的,它不像大规模种植的蔬菜,染病率高,而且要大剂量喷洒很多预防生病的药液。这个老师建议我们既要学习种菜,还可以多跟村里的农人买菜。</p><p class="ql-block"> 这两位老师一个教我们如何种植(刘小平老师每天都有直播课,张老师经常听,我也有时候听几耳朵)另外一个老师让我意识到我们长期吃美团上的菜,这个问题真的很大,后面我们也快速调整了方向。</p><p class="ql-block"> 还有郭永进老师这个高心灵的团队,以《道德经妙解》为基础课程,不断给我们强调一个问题,一个团队必须要有“优质文化”的输入,我们有没有核心的文化呢?我觉得是有的,而且实施了这么多年,很多东西是深入骨子里的,但是这个学期,富文校区有没有始终围绕我们的核心文化来学习,来运行呢?我觉得是不够的,老师们的思想水平很多来自于自己读书的体会。文化的注入是不够的,所以下个学期,在核心文化这个层次的学习上,我们会紧抓不放。毛主席的文章,我们学习的不够,也不深,下个学期,我觉得我们要多下大功夫。这次放假,我们又来到了九典书房,看到他们有自己专有的教材,随手翻了翻,突然就有了心劲儿,特别想把我们的红歌,我们的毛主席诗词重新选编,打印成册。一是自己喜欢,一是这个学期我们在这个方面实际上有很多零零散散的探索,也觉得该有一些我们自己特色的东西了。</p><p class="ql-block">二、二班语文课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这个学期接手小学语文,三个年级混龄教学,我把班里的孩子分成两个层次,做了很多针对课本的探索,比如,朗读采取过关制,听写采取两个层次同时进行的小组责任制,语文书中的诗词是把四年级到六年级汇编到一起,涉及语文基础的字、词、句、标点以及周记、作文是集中讲解。后面感觉自己把自己整得很累,模块比较多,很多时候一节课要兼顾很多东西,感觉比较蹩脚。后面一段时间,陆陆续续结束了朗读和听写的环节,开始主抓诗词和写作,这样孩子们一段时间的精力比较集中,学习效果也比较好。下个学期可能会尝试一些新的思路,语文课本尽量总结出一套自学的方案,多多植入一些我们自己统一的“校本课程”。</p><p class="ql-block">三、一班阅读教学思路的形成与实施</p><p class="ql-block"> 很多学习传统文化的老师可能会排斥国家教育局的语文课本,但是我不排斥,我觉得只要把语文课本放到一定的层次,不刷题、不为考试死记一些标准答案,它的能量是很大的。初读语文课本,小灰灰、隗弋程他们实际上连一个很简短的小短文都读不下来。问题出在哪里?张大牛曾经在这个地方,也卡过一段时间。因为以前张大牛看书都是我们给他讲的。他对于自己读一些东西很害怕,心理上就觉得自己不会。那个时候,张老师带着牛牛读了一些很口水化的儿歌。他一读,发现很多字,他都认识,所以信心很强。现在我教一班的小孩,我发现他们卡在了两点:一是识字量不过关,二是没自信。针对这两点,首先给他们突破的是识字关,一年级上册语文书300个字,我测试了一下,普遍都认识。一年级下册的字,一共400个字,除张大牛以外,其他同学大部分不认识,所以,我想先解决一年级下册的字。然后就带着他们每天闪卡,想把认字这个事情集中突破,后面闪卡这个形式,大家有点不喜欢了,我们就又增加了读课文,我带着他们朗读,从朗读课文中进一步学习认字。到后面我就开始偷懒,让他们自己慢慢读,不会的字可以问我。这个过程持续了一段时间,问字的情况越来越少了。同时,闪卡识字的形式,也逐渐废除,因为,在朗读中,在整体中识字效果更好。又过了一段时间,我干脆让他们整篇课文通读,不会的字,先圈出来,我统一教。然后再整篇课文过关。慢慢地我觉得语文阅读越来越好教,因为孩子们突破了自己心理的障碍,也在这个过程中,整体的朗读中学习了很多字。</p><p class="ql-block"> 最后,我想着这个语文课,我要结课了,就让孩子们每人选择了一个绘本故事,要自己从头到尾读出来。一个绘本少的几百字,多的上千字。我带着他们练习了一两天,他们比较着急录故事,于是我给每个孩子录了一个小故事作为这个学期的结束。</p><p class="ql-block"> 最后总结一下,孩子们识字、阅读的潜力很大,我打算用三年时间完成体制内六年的识字量,打通孩子们阅读的障碍,让孩子们在四年级的时候能够拥有自学的能力。</p><p class="ql-block"> 三个方面总结完毕,在一定层次上有了一些反思和突破,期待下个学期会更好,未来可期,一起加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