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六十感悟而耳顺</p><p class="ql-block"> 人过一甲子应记住,一段非常治愈的话:“人到了一定年纪,你要知道一个道理 ,天大的事,只要顺其自然,也不过如此;再小的事,倘若斤斤计较,总是寝食难安。凡事看开一些,尽人事,听天命。得之我幸,失之我命。”</p><p class="ql-block"> 人生三不斗:不与君子斗名;不与小人斗利;不与天地斗巧。人生三不争:不与上级争锋;不与同级争宠;不与下级争功。人生三修炼:看得透想的开;拿得起放得下;走的正行的直。人生三福:平安是福;健康是福;吃亏是福。人生三为:“和”为贵;“善”为本;“诚”为先。 </p><p class="ql-block"> 六十而耳顺,是孔子提出的人生阶段理论,包括15岁立志学习,30岁立身处世,40岁不惑,50岁知天命,60岁耳顺,70岁随心所欲不逾矩。</p><p class="ql-block"> 何为耳顺?说得通俗一点,就是把别人的话当成“耳旁风”,这个耳朵进,那个耳朵出。耳顺至少有三个特点:</p><p class="ql-block"> 第一,听到逆耳之言不再大惊小怪——尊重别人的意见;</p><p class="ql-block"> 第二,听到顺耳之言不会沾沾自喜——明白自己的斤两;</p><p class="ql-block"> 第三,听完以后仍然我行我素——坚持自己的立场。</p><p class="ql-block"> 积极入世的孔子,在他执著前行的征途中,就在一路的风尘和冷言讽语中,抵达了人生的这一重高境界:六十耳顺。</p><p class="ql-block"> 据《史记•孔子世家》记载,鲁哀公三年(公元前492年),孔子六十岁,计划经过郑国到陈国去,结果在郑国都城与弟子失散,只得独自在东门等候弟子来寻找。</p><p class="ql-block"> 其间,弟子子贡在寻找孔子时遇到了一个郑国人,郑国人告诉子贡说:“东城门外有个人,他的额头像尧,脖子像皋陶、肩膀像子产,然而自腰以下不到大禹的三寸,身材消瘦像丧家之狗。”</p><p class="ql-block"> 子贡找到孔子后,把郑国人的话原原本本告诉了孔子,此时的孔子已经“耳顺”,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高兴地笑着说:“他说我的身形,是细枝末节而已。但说我像丧家之狗,确实是这样啊!确实是这样啊!”</p><p class="ql-block"> 这就是圣人耳顺之年的境界和心态。</p><p class="ql-block"> 再看看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耳顺之年乐观豁达笑对人生的趣事吧!</p><p class="ql-block"> 苏轼的一生,称得上是波澜壮阔,四海沉浮。生平遭遇多次贬谪,客居他乡,辗转半生。然而苏轼毕竟是苏轼,他的精神是独一无二且流传百世的,生活的痛苦击败不了他,仕途的不如意也将他越磨越旷达。</p><p class="ql-block"> 记得苏轼有一首《东风坡》千古绝唱: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p><p class="ql-block"> 从这首词中可以看到,站在我们面前的已经是一个通达乐观的苏轼,雨已经很大,穿林打叶声不绝于耳,然而他却不在意,长吟长啸声缓缓从雨林中穿过,手中持的竹杖、脚上穿的茅草鞋在他看来胜过轻巧的快马。这些都是人生中可能遇到的意外或者艰难险阻,然而苏轼并不惧怕,披一身烟雨且慢慢行走在人生的大雨中吧!春风吹酒醒,回头看那经过的烂泥一般的往事,就让他随风飘散吧,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p><p class="ql-block"> 跟几位文友一起爬格子,写一些“豆腐块”大小的诗歌散文,让上小学的外孙子给起一个“三分生”的昵称,在美篇上晒一晒。寓意书法国画写作都只是三分的水平,哈哈…… </p><p class="ql-block"> 《黄帝内经》里说人类的出厂设计是一百二十岁,耳顺之年是人生另一半的开始。是一场快乐人生的起点。每个人仿佛都是一颗被投入世界之湖的石子,纵使生命有限,湖面的波纹会成为我们影响过他人的证明。“六十岁后的人生,就像开卷考试,答案都在自己的手心里啦。”</p><p class="ql-block"> 从校园到职场,从农村到城市,不管从事何等职业。风风雨雨三十三年如白驹过隙。所有的欢喜和悲伤都随风而逝,一如周遭环境的变幻。最后化用海子的诗来作为我的退休感言:</p><p class="ql-block"> 从明天起,做一个简单快乐的人。看书,运动,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健康和家人。</p><p class="ql-block">我有一个梦想,面朝大海,春暖花开!</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