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月10号上午10点,苏州知青文学社和十二团队近四十人在大鸿运酒店欢聚,餐桌上短短四个小时,老知青们用才艺和真情鸣奏了一首难忘的交响曲。</p> <p class="ql-block">活动开始,美丽端庄的主持人罗博生声情并茂地朗诵“变老的时候”,一下子将全场知友的注意力凝聚起来:</p> <p class="ql-block">变老的时候,一定要变好,</p><p class="ql-block">要变到所能达到的最好,</p><p class="ql-block">犹如瓜果成熟,焰火腾空,</p><p class="ql-block">舒缓地释放出最后的优美。。。。。。。</p><p class="ql-block">变老的时候,</p><p class="ql-block">是起身回到儿童,</p><p class="ql-block">看起来未必鹤发童颜,</p><p class="ql-block">而内心里却趋向坦率而纯真。</p><p class="ql-block">我们已经变老,</p><p class="ql-block">而世界依然年轻貌美,</p><p class="ql-block">一切都是循环往复,婴儿在啼哭,</p><p class="ql-block">而这收留了我们笑容和泪水的人间,</p><p class="ql-block">又一场轮回正在声色里进行!</p> <p class="ql-block">是啊,我们正在变老进行时,今日的欢聚才更令人倍加珍惜。早早赶来的几位知青已经开始即兴排练各自的才艺。陈梅生(小草)老师舞起了蛇拳,姜晋正在从包里取出各种乐器,小提琴,长笛,我问他:“你带口琴了吗?”“当然!”“什么调”“三个调”我忍不住为他喝彩。他突然认真起来:“我是非常珍惜这种聚会的,我们已经这个年纪了,要让每一次聚会都开开心心,令人回味!”</p> <p class="ql-block">知青文化研究会会长虞永骏率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说这里人才济济,有大学教授,有校长,有记者,有作家,知青群体多才多艺,各个团队成绩显赫。尽管我们大多数都已年逾古稀,但这个团队依然充满活力,每次活动搞得红红火火。</p> <p class="ql-block">虞会长用一曲“步步高”口琴独奏,吹奏出对知友们深深的祝福,会场气氛一下子推向高潮。虽然都是古稀老人了,但知青们展示才艺的热情丝毫未减。姜晋老师更是多才多艺,笛子、小提琴、口琴轮番上阵,为大家伴奏,即兴表演,赢得了阵阵掌声。大锷老师则因短视频“老范讲苏州俗语‘’今年收官之作‘’苏州俗语串烧‘’粉丝涨到十多万,兴奋不已。饭桌上,他一边指着身边的谢勤国老师,一边向虞会长介绍“天然几改做烧火凳”的故事。当年谢老插队回城后当绿化工,大材小用,却最终成就了《苏州绿化志》《苏州宗教志》的诞生,令人敬佩之余,回味隽永。</p> <p class="ql-block">十二团队多数是原苏州中学的老知青,而文学社会员则由一批爱好文学的知青组成。这里很多人既是十二团队的成员,又是文学社的社员。知名苏大教授王家伦本人就是其中之一,他戏称自己是“两栖动物”。令人惊喜的是,到会者中居然差不多有一桌都是“两栖动物”。于是,单栖双栖的各位知友互敬互干,吹拉弹唱,热闹非凡。</p> <p class="ql-block">在欢聚的时刻,薛招娣(网名雏菊园)和周敏英(网名曲苑风清)分别向大家赠书。两位作者都已是江苏省作协会员,一路孜孜不倦,人生硕果累累。他们的作品不仅是个人才情的展现,更是知青文化的传承。这些书籍传递着知青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执着。收到这样珍贵的心血之作,怎不令人感谢,感慨!</p> <p class="ql-block">值得一提的是,这次活动的组织者魏惠琴为活动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从通知发出到活动流程的安排,每一个细节都体现了她的用心,为认真负责乐意付出的她点赞!</p> <p class="ql-block">岁月如歌,知友情深。当天晚上群里,大锷老师已经在分享剪辑制作好的聚会视屏,小草老师也已写好一首“忆江南”《迎新年会赋》,而许之年老师已经将词做成视频,范文贤老师又在酝酿新诗,今天没有来的江南雪,原来是跟随知青会笔耕墨耘书画院的书画家们去参加警察节送春联字画活动了!</p> <p class="ql-block">苏州知青,在变老的时候,忙得不亦乐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