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欢迎诸君造访 谢绝献花打赏</p><p class="ql-block">若能赐教一二 便是最好褒奖</p> <p class="ql-block">这篇文章是已故知名女作家杨素梅所写,载于1991年7月27日《张家口日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70周年征文”栏目,同年10月编入《不落的太阳》一书</p> <p class="ql-block">雕塑灿烂的明天</p><p class="ql-block">青 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他生在山村,长在山村,工作在山村。他似乎和山有了不解之缘,连名字也选个山字——杨存山。</p><p class="ql-block">刚过了而立之年的杨存山已经是中国共产党的一个优秀党员,是一所中心校的校长。然而,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走过了一条艰难的人生之路。在这条路上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他曾经很痛苦很悲伤,因为那场浩劫夺走了他上学的权利,然而他有不懈的追求,凭自学取得了中师学历证书。</p><p class="ql-block">他虽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幸运儿,没有被保送进大学入中专的荣幸,但是他有自学求知的毅力。他订了一个个小本,趴在小饭桌上,从一道习题一个拼音学起,直到学完中学的全部课程。没有文化的父老乡亲们非常器重这个酷爱学习,品行端正的18岁的农民儿子,一致同意他到村里小学任教,希望自己的孩子都学成他那样的人。</p><p class="ql-block">他没有辜负父老乡亲们的期望,在本村小学教了9年书,就送9名农民后代进了重点中学,还有1名后又考上了大学。这在他的家乡——涿鹿县石门乡是一件天大的喜事,他填补了石门乡教育史上的一个空白。</p><p class="ql-block">一所村办小学有了大学生,而石门中心校到1982年还没有一名学生考入重点中学,他立即被调到石门中心校任校长。一年以后,石门校就有两名学生考上重点中学。1986年他又当上杨木林和石门两所中心校校长,负责11所小学30名教师和548个学生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久,两所中心校教学成绩总平分从44.6分提高到70多分。每年考入重点中学的学生比率居本片4个乡榜首,在全县也屈指可数。</p><p class="ql-block">他走一处活一处,有什么高招和诀窍?</p><p class="ql-block">没有,他有的只是实实在在地做人,一丝不苟地教书。当教师,他从不缺孩子们一节课。病了,身上冷得打战,他披上皮袄给孩子们上课。教书18年他累计请假没有超过半个月。除星期天和节假日,他从没有中途离校,从来都在星期日下午返校,无论风雨天还是飞雪日。家中14亩责任田交给了70多岁的老父亲耕种,每年打粮比别家少好几口袋。</p><p class="ql-block">当校长,他深知山区教育条件差,从不以校长自居,一直和男教师同住一个宿舍,在宿舍里办公。他用的小台灯是他用废话筒改制的。他在这简陋的办公室里描绘着关于明天的灿烂蓝图,写下引领孩子们成为四有新人的教育方案。</p><p class="ql-block">一个勤劳的家庭和两个慈祥的老人会培养出几个有作为的儿女。一个有作为的青年一旦找到用武之地,便会产生出一个优秀人物。他很幸运,这两样他都拥有。于是,他成为一个优秀的教师,一个十佳校长,一个不甘落后,不满足现状的青年党员,做出了一个教师一个党员应该做而别人却没有做到的事。</p><p class="ql-block">他当教师当校长,从不忘记当学生。他在日记中写道:“夜学过午睡未晚,一日足可抵日半,倘若能活七十岁,岂非一百零五年?”他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时间,常常边吃饭边看书,节假日不离书。别人打牌打麻将,他埋头在书中。他读《教育学》、《心理学》、《教师资料汇编》、《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一本又一本有关教育书籍,做了政治、文化、教育、卫生、科学各方面的笔记500多万字。1980年,他以全县语文第一名的好成绩转为正式教师,但是由于疲劳过度,得了严重的胃溃疡。</p><p class="ql-block">曾经,他的学生考上了一所重点中学,但这所中学嫌这几个山里孩子太野不守纪律,非要劝退不可。他震惊了,学校光抓教学质量不抓德育教育是培养不出四有新人的。他走出校门访问学生家长,访问村民,大家一说到孩子就摇头,现在的孩子讲吃比穿怕苦怕累,除了老师的话谁的话也听不进,孩子们的教育已经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p><p class="ql-block">然而,在人们的思想极其复杂、孩子们的认识非常矛盾的新时期,如何把学生引导到正确的道路上来?他做了各种尝试,他自己兼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利用少先队开展各种有声有色的活动。针对多数学生讲吃比穿不愿干活,祖国观念淡薄的问题,召开“学习英雄业绩,立志做祖国有用人才”的专题大队会。先让孩子们收看老山前线英模战士们保家卫国的电视节目,再发动队员人人动手拾废品卖钱购买队旗、红领巾,寄给猫耳洞里的解放军叔叔,慰问为祖国而战的亲人。从而激发了少年儿童的爱国热情,同时也培养了艰苦奋斗的优良品质。</p><p class="ql-block">孩子们生活在当今社会,社会上流传的个人顾个人的不良风气无不耳濡目染着纯真的孩子们。如何使孩子们从小树立大公无私的共产主义思想,排除自私自利的狭隘意识。他又和教师们商量,根据孩子们的兴趣爱好自愿报名,成立了红领巾小气象组、小园艺组、小通讯组、小美术组、小制作组、小家务组等11个小组。教师分到各组负责指导。小气象组每天3次按时观察风力、风向、温度、湿度;小园艺组在校园内砌了15个花池,栽植了侧柏,种了花卉。还号召全校师生每人养花一盆,在开花旺季开“赏花会”评养花能手。各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孩子们在实践中开阔了眼界,增长了才干,培养了集体观念。接着,他组织孩子们学雷锋做好事,在助人为乐中体验雷锋精神的价值。他指导孩子们利用星期天上山打柴送给五保户;每人献出一把米周济困难户;为孤寡老人搞卫生做家务……孩子们做了点滴好事,学校及时给予表扬,社会给予很高的评价,孩子们更自觉地关心他人,热爱集体,人人争着做好事。史其花老人双目失明,孩子们承包了她的全部家务,每天轮流为她烧饭;村民陈信母亲病了,孩子们抬着送医疗室;8岁的米海红和10岁的米振宇两名小同学在路上拾到80元钱归还了失主……</p><p class="ql-block">他搞的德育教育花样多,针对性强,在学校、社会、家庭各方面创造了适应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优化环境。他的尝试成功了。少先大队荣获地区“红旗少先大队”称号,学校荣获县“德育工作先进集体”称号,县委政府授予杨木林中心校“文明单位”,他本人获省、地、县少先队优秀辅导员,省德育先进工作者,省儿童少年先进工作者,地区十佳校长等光荣称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