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揽胜楼,观东盘粮新景

文韵書香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作者/马明高(作家、评论家)</i></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坐车行驶在时代大道上,走到大孝堡东盘粮那一带的时候,你总会看到一座巍峨宏大的古楼横卧于文峪河上,碧波荡漾,在水一方。那楼古色古香,绚丽壮观。南北分别架着长桥,楼的一头连着东盘粮村,一头通过古桥通向了时代大道旁的河岸。河川开阔,两岸苇草摇曳,中间河水弯曲,顺着河道汩汨流向介休方向,你可以想象,从兑镇河和下堡河流出来的水,汇合到孝河之中,傍着巍峨的金龙山,流入偌大的张家庄水库,再弯弯曲曲进入胜溪湖森林公园,一路摇摆着柔软的身驱,经过那座古楼,流入文峪河中。倘偌你把这一段弯曲有致的孝河比喻成一条龙的话,金龙山不就是龙尾,那坐耸立于东盘粮村头的古楼不就是龙头吗?一条蜿蜒而来高昂着龙头的长龙正在向东方奔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后来,才知道,那座古楼叫揽胜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从那个时候起,我在心里就想,有一天到了东盘粮村,一定要到揽胜楼登高远眺,犹如登上永济黄河岸边的鹳雀楼,感受那“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体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现在的东盘粮村,主要以设施蔬菜种植为主,有广阔的现代化蔬菜大棚基地,是孝义市规模最大的蔬菜大棚生产基地,年销售收入在6000万元以上。但是,东盘粮是一个有两三千年历史的古村。过去一直有民谣传唱,“东盘粮,米粮川,离城十五有家园,比干丞相放过粮。”这唱的就是公元前17世纪的殷商时期,晋地遭灾,庄稼绝收,啇纣王派丞相比干来到这里,筑起高台放粮,古称“比干台”。清雍正四年《孝义县志》卷十载:“比干台,县东二十里汾河之上,世传纣遗比干于驺虞筑台避暑,即此。”民间传说的却是筑台为了赈济贫民,开仓放粮而用。比干是纣王的叔父,官少师,其从政四十余年,主张减轻赋税徭役,鼓励发展农牧业生产,提倡冶炼铸造,富国强民。他在此放粮赈民,应当不难理解。宋、明的文人都写有《比干台》的诗歌,收入《孝义县志》。明代诗人于谦就在《过孝义县有感》中写道:“郭巨墓荒春草合,比干台古野烟生。”村里的老人们说,到上世纪70年代比干台的遗址还在。所以,自古以来,东盘粮村就是商业繁荣之地,历史上也一直是兵家、官家、商家和百姓的必经之地。所以,东盘粮村里的人,自古头脑灵活,读书人多,经商做买卖的人也多,自然村里的车马店商铺字号亦多,织坊、酒坊、醋坊、豆腐坊也多。村里的老人们如数家珍,说民国时期就有马家的“全泰公”商铺和纺织厂,王家的车马大店、当铺,杨家的“信和诚”杂货铺,范家的“聚盛昌”炉食铺,武家的“东升店”烧酒坊,任家的“德盛恒”粮店,等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冬天给人的印象是萧瑟的、寒冷的,但是,孝义冬天的天空经常是清朗的,开阔的。只要不刮风,孝义的冬景还是很好的,甚至是很美的。天空上是那种无边无埌的蓝,是那种清格灵灵的蓝,仿佛那是天际间流动的河,从遥远的天空一泻而下,流的山顶上,流到楼顶房顶上,流到远处的山川平地上。静静地看,又不像河,倒像是一大汪湖,湖水是蓝汪汪的,平静得无一丝的涟漪。冬天的太阳是不热,但是大大的,亮亮的,朗照的天空清清丽丽的,无一杂物,有一种说不出的干净,干净得照亮了人们的心。这些时候,你觉不出它是天空,只有它上面有一丝丝一缕缕白云的时候,你才忽然觉得它确实就是天空。遇上了这样的天空,人就变得渺小了,人的心里就是清澈的、自在的、舒适的。</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冬天,在这样美好的天气里,坐车驶过时代大道匆匆而过的孝河风光,东部平川,进了东盘粮村,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一望无际的白色蔬菜大棚,还有那一排排的黄色地边小二楼房屋,那是农民忙碌之余休憩的地方、存放器具的地方。车上的朋友告诉我:东盘粮村的农业十分发达,全孝义第一,在山西省也是名列前茅,拥有3000亩设施蔬菜种植和7000亩大田种植。蔬菜主要有西红柿、西葫芦、白菜等,特别是小西红柿最有名,除供应本地外,远销汾阳、介休和太原等周边地区的超市和集贸市场,力农蔬菜种植合作社的青霞66号小西红柿,与上海签订合同,年年远销上海;每年种植的6000余亩玉米,采用的都是膜下滴灌技术,平均亩产1400至1500斤,高的可达每亩2000斤;建有10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基地,一季双收,更是厉害;凯鸣合作社种植的火龙果,果实块头大,色泽鲜艳,皮薄肉大,红心漂亮,口感甜香,在市场上十分受欢迎。</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车走在一望无际的蓝天下宽阔平坦的大道上,望着远近美丽的现代乡村自然景观,心情自然无比畅快。东盘粮村的基础设施好,规划建设有道路17条,全长7.65公里,都是一马平川的柏油马路,供水、雨水、污水、供暖、供气、强弱电网等全部入地。整村全都拆旧建新,建成的都是经济型住房、小高层和小二层等不同房型,还配置有新风系统、净水系统和地暖系统。村容村貌的整体规划十分讲究,因地制宜,设计灵动,力求“院院有亮点,片区有特色,整村是景点”。</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村里正在改造建设的繁忙之中,到处是工地,到处是工人,热火朝天,井然有序。我们看见古典风格的苏式园林四合院民宿已经基本成型,灰色砖瓦,大气典雅,正在进行外墙保温、外墙底涂料装饰、屋顶反檐支设模板。恢宏巍峨的丰福酒楼已经青砖墙筑起,正式修建门楼,细砌楼檐翘角。晋商四合院民宿主体完工,正在砌筑倒座墙体、倒座廊内小门、安装正房瓦口。游客接待中心白墙黑瓦,清秀雅致,正在修饰外墙。大棚改造提升工程基本完成,有20多个大棚上模,20多个大棚上棉,7个大棚已经种植蔬菜,翠绿清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村里的人们喜气祥和,给我们讲不久前在这里举办过的中国农民丰收节吕梁主场(孝义)活动。活动在村里的群众文化活动中心进行的,有农民歌舞表演,有全吕梁市乡村旅游重点村建设成果展,有“吕梁山土特产”精品展,有现代农机器具展,有“聚焦三农、礼赞丰收”摄影展,有规模宏大的农民运动会、各种趣味大赛。全省各地的来宾和客人观摩了东盘粮的乡村建设美景,参加了东盘粮村的万亩现代农业园区玉米收割开镰仪式。那几天,村里到处是欢声笑语,到处是歌舞欢歌,到处是五彩斑缤纷。村里的年轻人说,这一段也热闹哩!引上你们到农民体育馆里看看,几百号人的东盘粮村锣鼓队正在排练呢,准备迎接明年春节的“万福迎春庆蛇年”的喜庆活动呢。我们还没走进体育馆,就听见了咚咚将将咣咣当当的锣鼓铙钹声。进了高大恢宏的体育馆,一行一列的农民们整齐划一,变化着队形,双手挥动着鼓槌,正在迎接着丰收的喜悦和春天的祝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北方的冬天天空黑得早,五点左右,落日就开始西沉了,金黄色的圆日被红色的晚霞衬托的更加辉煌。西边的天空被晕染得热烈彤红,那些散落在黑色树干树枝上的金光粉屑扑闪扑闪地放着光,轻盈地在空中迷失,飘摇流散在屋顶上、平地河川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座落在文峪河上的搅胜楼在夕阳的照耀下,金碧辉煌,宏伟壮观,檐伸角翘,红色的楼体和白色的廊柱交相辉映,精心彩绘的雕梁画柱、楼檐斗拱,蓝白红黄,紫青翠绿,非常精美,动人心魄。我们怀着满怀期待,穿过白色长桥,登上高大雄伟的白色基座,手抚洁白大理石栏杆,拾级而上,登上揽胜楼的最高层,顿时觉得视野瞬间开阔辽远。极目远眺,远村的东盘粮村,在西边的晚霞的映衬下,灰墙白瓦错落有致,高低不一的楼房屋顶此起彼伏,闪耀着桔红色的光芒。农民体育馆庄重大气,村民文化活动中心开阔热闹。再往远处,这边新起的几幢楼房高高耸立,建设的机器轰鸣声隐隐传来;那边广袤的田野如同五彩斑斓的画卷徐徐展开,一排排大棚行列整齐,点缀其间。低首回望脚下,绿树成荫,草地成菌,精心打造的景观带沿着古楼四周蜿蜒弯曲,自然有度。河水泛蓝,波光粼粼,碎金闪闪。微风拂过,带来阵阵黄草味儿和清新的气息,让人顿觉清爽,心境开阔,精神舒展。</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缓缓走到古楼的东面,抚着白色栏杆,朝前面望去,宽阔的文峪河向着远方蜿蜒曲折而去。河边的芦苇草金黄金黄的,风情摇荡,岸上的沙滩开阔明亮,广大辽远。北边的时代大道在绿树中直直地通向远方。抬头仰望,东边的天空深蓝透亮,白云飘逸,空旷无限,让心的心中顿时光明正大,顿觉未来可期,充满希望、信心和激情。</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15px;">作者简介</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color:rgb(255, 138, 0);"> 马明高,1963年8月生,山西孝义人,复旦大学中文系第三届作家班和鲁迅文学院第三届高研班学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剧作理论专委会副秘书长,山西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山西省作家协会全委委员,山西省电影家协会理事。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华文学选刊》《当代作家评论》《百家评论》《光明日报》《文艺报》《名作欣赏》《文学报》《山西文学》《黄河》等报刊,编创的五部电视剧在央视和各省卫视播放,出版著作二十多部,获全国优秀电视剧奖、山西省“五个一”工程奖、赵树理文学奖、山西文艺评论奖、全国优秀网络评论奖,人民文学观音山杯游记散文奖、中华读书报散文奖和浙江作协非虚构散文奖等十余项奖项。</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i>承蒙关爱,谢谢分享。😜</i></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0px;"><i>编辑/GMF</i></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55, 138, 0);"><i>图片/网络</i></b></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15px;"> 特别声明:本文通过美篇功能插入了背景音乐、照片和图案。如您有异议,请与我们联系,以便及时调整。</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