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的某日,于衡阳市石鼓区长青戏剧广场,我偶然邂逅衡阳市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团的演出。彼时只是路过,前半场的精彩错过。但从剧情的只言片语中,我知道这是一个草根庶民拯救皇上的故事。演出落幕之时,台下掌声如雷,那热烈的氛围深深触动了我。往昔的记忆不由自主地涌上心头,小时候在衡阳红旗影剧院观看衡阳地区祁剧团演出的情形历历在目,那种感觉似曾相识。 舞台之上,演员们年轻的面孔洋溢着青春活力,这让我的心中满是欣慰。这意味着祁剧后继有人啊,敬意在我的心中油然而生,由衷地期望他们在祁剧的传承与发展道路上一帆风顺。 受此触动,我专门去深入学习祁剧知识。这一探究,却让我惊叹不已,祁剧的历史竟是如此源远流长。它宛如一颗古老而璀璨的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闪耀。 <p class="ql-block">祁剧,这一拥有近600年历史的地方剧种,往昔有着祁阳戏、祁阳班子等称谓,诞生于祁阳这片土地。清末时它被称为“楚南戏”,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祁剧。它是湖南传统地方戏曲里流行地域最为广泛、历史最为悠久的剧种,更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瑰宝。</p> 祁剧的起源可追溯到弋阳腔,明朝初期弋阳腔传入祁阳后,与当地的艺术形式美妙地融合。永乐年间,弋阳腔随着江西移民的脚步进入祁阳,而后逐渐具有了地方特色;成化年间,弋阳诸腔和祁阳的民歌小调、祭祀歌舞相互交融,祁阳高腔由此诞生。明朝万历年间,祁阳戏曲吸纳昆腔及其剧目,在清康熙之后又融合徽调、汉调和秦腔从而形成弹腔,最终演变为以弹腔为主的多声腔剧种。<div><br></div> 新中国成立之后,祁剧收获了诸多成果。赣南地区的祁剧团为周恩来总理演出《拾玉镯》,其精彩表演得到总理赞赏。郭沫若更是赞誉其为全国名列第二的优秀剧种。湖南各地的祁剧团多次前往北京参加会演,梅兰芳目睹后发出了“祁阳子弟满天下”的感慨。 祁剧在湖南乃至省外多地广泛流行。在湖南省内的衡阳、邵阳等地祁剧盛行;在湖南省外,广西、赣南、粤北、闽西等地也有它的身影。它在桂北、赣南、粤北、闽西等地的传播各有其特定的契机。比如乾隆时期祁阳戏班到桂北演唱并且收徒授艺,雍正年间“三下赣南”等。祁剧在湘外传播成功的因素包含谋求生计和移民、商贾带动以及官府蓄养戏班等多种原因。 然而,时代在发展,娱乐形式日益多样化,祁剧也面临着诸多挑战。观众老龄化现象严重,演出市场不断萎缩,传统剧目濒危,传承甚至出现了断层的危机。面对这些困境,祁剧界积极探寻新的传承之路。一方面,强化保护传承工作,精心整理并出版经典剧目,大力培养年轻演员;另一方面,注重创新发展,巧妙地融入现代元素。同时,积极举办各类活动提升公众对祁剧的认知度,吸引更多的人关注祁剧,参与到祁剧的传承与发展之中。就像这次衡阳祁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团在长青戏剧广场的演出,就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尝试。 <p class="ql-block">祁剧历经数百年的风雨洗礼,它承载着湖南地方文化的精髓,见证了中华民族戏曲艺术的繁荣发展历程。我们真诚地希望祁剧能够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发展前行,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闪耀光芒,长盛不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