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美的美篇

悠悠美

<p class="ql-block">结伴广州市惠州区龙门温泉度假村,几个姐妹一早坐车前往,给身体放个假,休息休息吧!!!</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这位文坛巨匠,一生漂泊,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而惠州西湖,有着“岭南明珠”之美誉,是广东省著名的旅游胜地。</p> <p class="ql-block">当地人说,不看西湖,不算到惠州。看西湖则绕不开苏东坡。全国西湖36个,与东坡先生有关的西湖占了3个,杭州、颖州、惠州。</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在政治上历经沉浮,晚年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惠州。尽管身陷困境,他仍然保持着豁达的心态,寄情于西湖的美景之中。他在西湖边筑堤修桥、吟诗作画,为西湖增添了无尽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宋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至绍圣四年(1097)四月十九日,苏东坡在惠州寓居两年又七个月,作诗词、杂文多达587篇,成为让世界认识惠州的第一人。</p><p class="ql-block">《食荔枝·其二》</p><p class="ql-block">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p><p class="ql-block">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p><p class="ql-block">《江月五首·其一》</p><p class="ql-block">一更山吐月,玉塔卧微澜。</p><p class="ql-block">正似西湖上,涌金门外看。</p><p class="ql-block">冰轮横海阔,香雾入楼寒。</p><p class="ql-block">停鞭且莫上,照我一杯残。</p> <p class="ql-block">苏东坡小妾王朝云墓</p> <p class="ql-block">《惠州小安》</p><p class="ql-block">作者:无语</p><p class="ql-block">2025年1月13日</p><p class="ql-block">半间闲舍一壶茶,风云迹会莫管它。</p><p class="ql-block">显妣愿女多康健,辜负了高堂白发。</p><p class="ql-block">罢了莫让她牵挂,</p><p class="ql-block">东坡惠州曾居地。</p><p class="ql-block">温泉独涌且清净,</p><p class="ql-block">静洗尘劳己逍魂。</p><p class="ql-block">山水解我禅中意,</p><p class="ql-block">吾心安处就是家。</p> <p class="ql-block">惠州龙门县是“中国温泉之乡”,境内有着丰富的温泉资源。例如,龙门地派温泉度假村和林丰温泉都是真正的温泉‌。</p><p class="ql-block">龙门地派温泉度假村是国家五星级温泉,拥有十二大网红打卡点,包括全球首座悬挂心形无边际温泉泳池、微波泳池、水疗按摩池等设施,是减压休闲和家庭度假的优选地‌。</p><p class="ql-block">林丰温泉则有20多个温泉池,提供多种养生体验‌。</p><p class="ql-block">此外,龙门温泉曾更名为铁泉大温泉,并有“亚洲第一泉”之称‌5。这些信息表明,惠州龙门的温泉资源不仅真实存在,而且具有较高的品质和多样化的服务设施。</p> <p class="ql-block">惠州西湖:传颂着苏东坡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 </p><p class="ql-block">惠州西湖,在历史上,曾和杭州西湖、颍州西湖合称为中国的三大西湖之一。苏轼的名句里“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说的是惠州西湖的美景。</p><p class="ql-block">游客行走其间,尽享湖光山色,悠哉悠哉,怡然自得。此时,看见湖中有岛,岛中有湖,浓绿堆翠,花丛锦簇。不禁让人有点飘飘然。湖面上满载游客的画舫穿梭如织,快艇在水面上疾驰。</p><p class="ql-block">在文人的眼里,苏轼被贬惠州也吧,或归隐田园也吧,说不定是文人的一种最深的向往和归宿。晚风吹拂中,竹喧归浣女,夕阳映照下,闲花满山湖,碧水映孤山。</p><p class="ql-block">惠州西湖是一个长满苏轼记忆的地方,当年苏轼被贬惠州。诗人带着他的爱妾朝云来到此地,过着长夜伴读,红袖添香的日子。无论仕途多么坎坷,苏轼将此湖比作杭州西湖,可以想象他将日子过得幸福快乐。</p><p class="ql-block">苏轼在惠州期间,为惠州西湖留下了近600篇诗文。他的作品得到了很多文人墨客称颂。西湖成就了文人,文人也成就了西湖,于是惠州西湖声名远播。苏轼雕像边也常常驻足着各种各样缅怀诗人或游客,黯然怅思,久久才离去。</p><p class="ql-block">正因为苏轼与惠州的渊源很深,所以在西子湖畔建有“苏东坡纪念馆”,前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仍然不知疲倦地咏唱苏轼的诗句。</p><p class="ql-block">为纪念苏轼与王朝云这段情缘,当地老百姓在朝云墓旁建造一凉亭,名曰“六如亭”。亭柱上撰刻着苏轼亲笔书写的一付楹联“不识時宜幸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p><p class="ql-block">巍峨的古塔带着历史的沧桑耸立在西子湖畔,斑驳的砖瓦上不知记录了多少历史旧事。来到了孤山上的王朝云墓和墓前的六如亭,听导游的一番感慨,想着苏轼与王朝云之间那段相知相吸,如泣如诉般的恩爱生活。</p><p class="ql-block">夜幕将近,踏足那月光下的西湖,孤山泗州塔亮起了灯光,漫天晚霞辉映,翠鸟鸣唱,碧波荡漾,水天一色,云雾茫茫,好一派人间胜景。</p> <p class="ql-block">龙门地派温泉是真温泉哦!它是广东首批认证的真温泉之一呢!</p><p class="ql-block">‌地理位置‌:</p><p class="ql-block">地派温泉位于惠州龙门地派镇,背靠桂峰山,周围千山环抱,万林拥护,溪流潺潺,泉眼喷涌,景色壮观。竹林葱郁,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p><p class="ql-block">‌温泉特点‌:</p><p class="ql-block">地派温泉以其独特的苏打温泉而闻名,温泉水中富含铁和苏打成分,还含有20多种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水质细腻,水温适宜,泡起来超级舒服!</p> <p class="ql-block">朝云暮雨心来去,千里相思夜难眠——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苏轼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被贬临安(今临安)。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到了临安后,苏轼竟然发现自己特别喜欢这江南水乡的风景,所以写下了“我本无家更安往,家乡无此好湖山”的诗句。说到临安的美景,就不得不提到西湖了,难怪大诗人苏轼也要写诗称赞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涳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把西湖比作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可见在苏轼眼中西湖是何等的诗情画意了。据说,这首诗不仅仅是写西湖的美景,还与当地的名妓朝云有关。这首诗不仅写西湖的美景,还写了苏轼初遇朝云时的感受。</p><p class="ql-block">苏轼喜欢结交朋友,来到临安后自然忘不了与当地的文人诗酒宴饮。在一次聚会上,主人请来钱塘歌妓、舞妓来助兴,在众多歌舞妓中,最引人注目的便是这位年轻貌美的王朝云了。朝云年仅十二,却出落的美艳动人,穿着红色的长裙,仿佛一朵娇艳的牡丹花。歌舞结束后,朝云卸了妆,换上了一身浅绿色的衣服出来见客。苏轼见换装后的朝云,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朝云虽为风尘女子,却有着出水芙蓉般的自然淡雅。难怪大诗人秦观也要夸赞她:“美如春园,目似晨曦。”朝云一直仰慕大诗人苏轼的才情,对苏轼心生爱慕之情,而苏轼见她眉目清秀、颇有灵性,自己也格外喜欢,就花钱买下了她,留在妻子身边做侍女。此时的苏轼已近不惑之年了,而当时的朝云才金钗之年,但这并不妨碍今后他们爱情的发生、发展。</p><p class="ql-block">朝云姓王,字子霞,嘉佑八年(1063)出生,因为家境贫寒而自幼沦为歌舞妓。幸好得到苏轼的垂忴,才能摆脱青楼的生活。朝云不识字,更不要说读书,但自从跟了大文豪苏轼后,便开始识字读书,还开始练习书法。冰雪聪明的朝云练习书法不久,便初具楷书的形状。苏轼常常夸赞她敏而好学。入了苏门的朝云给怀才不遇的苏轼带来了很多的欢乐,他们的感情也逐渐变得深厚。安稳的生活总是给人岁月如驰的感觉,一转眼五年就过去了,此时的朝云也有十七岁了,这时的她已经不是当时只知道跳舞唱歌的小姑娘了,而出落成一个成熟懂事的大姑娘了。元丰二年(1079),苏家发生了一件大事,苏轼因为“谤讪朝廷,无人臣之节”被補入狱,家里被官兵折腾的鸡飞狗跳,整个苏家是家不成家。苏轼入狱后生死未卜,苏家一直笼罩在一片悲伤的阴霾中。朝云在这个时候沒有离开,而是选择与苏家共患难同生死。她一面担心苏轼的安危,一面要细心照顾苏轼的妻小,打点家中锁事,可谓是劳心劳力。一直等到震惊朝野的"乌台诗案"结束,朝云才有了喘气的机会。苏轼贬为“黄州(今黄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出狱后的苏轼是面容憔悴、身心俱疲,幸好有朝云日夜守在他身边,听他倾诉,给他温暖。朝云陪着苏轼同甘共苦,在苏家困难的时候,不离不弃,在自己潦倒的时候,给予温暖,苏轼对朝云充满了喜爱与感激之情。在朝云十八岁的时候,苏轼征得妻子的同意,正式纳朝云为侍妾。</p><p class="ql-block">元丰六年(1083)九月,朝云在黄州为苏轼产下一子,此时的苏轼已年近五十,老来得子自然是喜上眉梢,他给孩子取名苏遯,小名干儿。这个孩子眉宇间与苏轼十分相似,眼睛明亮透澈,十分招人喜爱。苏轼非常喜欢这个小儿子,作诗表达了自己对干儿的期望,诗云:</p><p class="ql-block">人皆养子旺聪明,我被聪明误一身。</p><p class="ql-block">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p><p class="ql-block">初为人母的朝云,对干儿更是宠爱有加,干儿不仅是她的孩子,更是她与丈夫爱的结晶。她整天把孩子抱在怀里,有时候用指头碰碰他的鼻子,有时候用脸靠靠他的小脸,真是捧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苏家因为新生儿的到来,而变得热闹起来,会特别是朝云,三话都离不开干儿。朝云盼着自己的儿子快快长大,成为他爹一样的大才子。就在朝云以为新的生活就要开始的时候,皇上的一道圣旨彻底的改变了她与她孩子的命运。元丰七年(1084)四月,苏轼接到“内迁汝州团练副使,本州岛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诰命。苏轼一家不得不放弃黄州安定的生活,踏上奔赴汝州(河南省中西部)的路程。一路上车马劳顿,干儿年纪小自然经不起折腾,还未到汝州就因为太过奔波而得病。该年七月,在路过金陵的时候,干儿不幸天折。干儿未满一岁就过逝了,对于年迈的苏轼是不小的打击,白发人送黑发人,这如何能又心痛呢!而对于还刚做母亲的朝云更是晴天霹雳,她还沉醉在初为人母的幸福中,她正在憧憬着孩子蹒跚学步的样子,上天竟在这时候伸出了魔瓜,夺走了这未满一岁的孩子的性命。到汝州后,朝云还是没有从丧子的阴影中走出来,她在家经常卧床不起,愁云满面,只要一想到干儿就泪如雨下,泣不成声。苏轼见朝云整个人变得憔悴不甚,心疼不已,他常</p><p class="ql-block">常开导朝云,可是一点作用都没有。苏轼在悲痛之余作了两首诗以慰借朝云,诗云:</p><p class="ql-block">忽然遭夺去,恶业我累尔!</p><p class="ql-block">衣薪那免俗,变灭须臾耳。</p><p class="ql-block">归来怀抱空,老泪如泻水。</p><p class="ql-block">我泪犹可拭,日远当日忘。</p><p class="ql-block">母哭不可闻,欲与汝俱亡。</p><p class="ql-block">故衣尚悬架,涨乳已流床。</p><p class="ql-block">或许是受到苏轼达观态度的影响,或许是学习佛家思想的影响,元佑年间,朝云渐渐从丧子之痛中走出来。从此,开始学习佛法,特别喜欢《金刚经》。在元佑年间,朝廷的政坛有变,哲宗的祖母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此时的苏轼在京城作官,颇受太皇太后的赏识,苏翰林学士知制诰,迎来了他仕途的巅峰。只是苏轼生性豪放,不喜官场那些曲意逢迎那一套,更不屑与贪官同流合污。一日,苏轼回到家坐在座椅上,拍着自己的肚子问身边的侍儿:“汝辈且道是中何物”有人抢着回答:“都是文章。”苏轼摆摆手又有人回答:“满腹都是机械。”苏轼又摇摇头,一屋子的人都猜不出来,正纳网纳闷着。这时,朝云打趣的语气说道:“学士一肚子不合入时宜。”苏轼点点头,用手捋着胡须说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这么多年的朝夕相伴,朝云不仅成了苏轼生命中的红颜,更是他精神上的知己。</p><p class="ql-block">太皇太后死后,苏轼的仕途又面临低谷。绍圣元年(1093)四月,苏轼连续三次遭到谪降,最后收到“落左承议郎,责授建昌军司马,惠州(广东省东南部)安置,不得签书公事”的诰命。苏轼此时年事已高,自知这一去惠州就不可能再返京,在仕途上自己也很难再有作为,于是遣散家中侍妾、差人等。大家一听说要去偏远的惠州,都纷纷表示愿意离开,只有朝云一人愿意陪着苏轼,无论是穷山恶水,还是不毛之地。朝云的举动有一次感动了苏轼,在人生的最低谷,在大家纷纷选择离开的时候,只有朝云永远站在自己的身后。苏轼与朝云算是共患难同生死的伴侣了。苏轼非常感谢朝云的陪伴,为此特意写了首诗夸赞朝云</p><p class="ql-block">在遣送侍妾的时候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蒋正使者为苏轼践行,问苏轼的一个小妾春娘是否同去,苏轼说春娘想回到母亲家。蒋运使者问苏轼用自己的白马换春娘可以吗?苏轼点头头答应。并写诗说:“只为山行多险阻,故将红粉换追风。”没想到春娘竟然不同意,她觉得自己竟不如畜生尊贵,于是就一头撞死在树上。春娘没有如朝云一样,苏轼一点都没有责怪她的意思,然而因为自己的好心害了春娘,对此苏轼心里却感到非常的悔恨。我想,这就是苏轼人格的魅力所在,他能让数名女子慕名前来,愿意以身相许,然而苏轼并非感情泛滥之人,所以都借口打发了。</p><p class="ql-block">到惠州后,苏轼终日与朝云作伴。一日,苏轼与朝云在家中闲坐,当时青女初至,落水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苏轼心中寂寥难耐,就要朝云唱《蝶恋花》。朝云清了清嗓子开始唱,只是突然声音沙哑不能发生,苏轼见她泪满衣襟,泣不成声的样子就问她原因。朝云说:"我不能唱的原因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这一句勾起了我无限的伤感。"苏轼大笑着说到:"刚才我见落水萧萧,感到有悲秋之情,现在你唱歌又感伤春日,罢了,罢了。"后来,朝云病死了,苏轼一生都没有再听过这首词,此诗云:</p><p class="ql-block">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p><p class="ql-block">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p><p class="ql-block">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p><p class="ql-block">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p><p class="ql-block">朝云到惠州的第二年,不幸感染了当地的一种很厉害的瘟疫,没过多久就不治而亡,年仅三十八岁。朝云死临死前拉着苏轼的手,深情的看着她,说到《金刚经》的几句话:“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人生在世,其实一切都是虚幻,冥冥中一切都自由天定,所以万事都无须在意。这句话无疑是担心苏轼,说给他听的。朝云知道自己的离开一定会给苏轼带来巨大的打击,担心他接受不了自己的早逝,接受不了命运的各种磨难,所以劝诫苏轼凡事都无须太过于执着,珍惜当前就好。朝云是这样爱着苏轼,即使是在快死的那一刻都不忘挂念苏轼,脑中想的、心中念的全部都是苏轼。朝云的早逝给已是白发苍苍的苏轼以巨大的打击,本想着朝云能陪自己终老,可是天意弄人,一定要他白发人送黑发人,上天为什么待朝云如此不公呢,朝云为人善良,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生活中能细心照料自己与家中妻儿,在情感上给予自己精神的寄托,可就是这样一个好女子,上天先是夺走了她的儿子,再是夺走了她年轻的生命。苏轼心中悲苦难耐,提笔写下了《悼朝云诗(并引)》,诗云:</p><p class="ql-block">绍圣元年十一月,戏作《朝云诗》。三年七月五日,朝云病亡于惠州,葬之栖禅寺松林中东南,直大圣塔。予既铭其墓,且和前诗以自解。朝云始不识字,晚忽学书,粗有楷法。盖尝従泗上比丘尼义冲学佛,亦略闻大义,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而绝。</p><p class="ql-block">苗而不秀岂其天,不使童乌与我玄。</p><p class="ql-block">驻景恨无千岁药,赠行惟有小乘袢。</p><p class="ql-block">伤心一念偿前债,弹指三生断后缘。</p><p class="ql-block">归卧竹根无远近,夜灯勤礼塔中仙。</p><p class="ql-block">苏轼将朝云葬在惠州西湖孤山南麓的栖禅寺里的松林之中,那是个清幽的地方,伴着松涛阵阵,听着晨钟暮鼓,朝云一定会喜欢。苏轼为朝云洒下最后一抔土,插上一炷香,倒下一杯黄酒,心中生出无限悲凉。苏轼为朝云撰写了《朝云墓志铭》,云:</p><p class="ql-block">东坡先生侍妾曰朝云,字子霞,姓王氏,钱塘人。敏而好义,事先生二十有三年,忠敬若一。绍圣三年七月壬辰,卒于惠州,年三十四。八月庚申,葬之丰湖之上栖禅山寺之东南。生子遯,未朞而夭。盖常从比丘尼学佛法,亦粗识大意。且死,诵《金刚经》四句偈以绝。铭曰: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惟佛之归。</p><p class="ql-block">安葬好朝云,苏轼痛苦的离开了。朝云下葬后的第三天,惠州突起下起了暴雨。次日早晨,苏轼担心朝云便前去探墓,发现墓的东南侧竟有五个巨人的脚印,于是再设道场,为朝云祭奠,并写下《惠州荐朝云疏》,其中说道:</p><p class="ql-block">轼以罪责,迁于炎荒。有侍妾朝云,一生辛勤,万里随从。遭时之疫,遘病而亡。念其忍死之言,欲托栖禅之下。故营幽室,以掩微躯。方负浼渎精蓝之愆,又虞惊触神祇之罪。而既葬三日,风雨之余,灵迹五显,道路皆见。是知佛慈之广大,不择众生之细微。敢荐丹诚,躬修法会。伏愿山中一草一木,皆被佛光;今夜少香少花,遍周世界。湖山安吉,坟墓永坚……</p><p class="ql-block">后来,栖禅寺的僧人筹款在朝云墓旁边修建了一个亭子,苏轼取名六如亭,大概来源于朝云说的那句"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并为亭子题写了一副楹联:“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在苏轼心中,早已将朝云视为知己,如果朝云泉下有知,一定会特别的感动,特别的欣慰。</p><p class="ql-block">朝云死后,苏轼一直鳏寡独居。寂寞的时候,总是能想起朝云,想到初次相遇的场景,那时她还只是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十八岁的时候嫁给自己做了侍妾;二十岁的时候生下了干儿,可惜没满周岁就死了;三十八岁感染瘟疫,英年早逝。对于朝云,苏轼心中是愧疚的,如果不是自己贬官到处奔波,干儿也不会因劳顿而死,朝云也不会因为感染瘟疫而早逝,对于她们母子俩,苏轼心中总是叹息不已。有时夜里,苏轼会梦见朝云,她还是那样的年轻漂亮,手里抱着干儿,一脸幸福的模样。她一边哄着干儿,一边嘱咐自己。没过几年,苏轼也过世了,享年六十六岁。</p><p class="ql-block">朝云的墓碑上写着:侍妾朝云。所以,有人为朝云鸣不平,说朝云为了苏轼一生奔走天涯,对苏轼尽心侍奉,最后还是没能成为苏轼的妻子,仍旧落得侍妾这样卑微的身份。在当时,文人娶歌妓为妻是不符合当时的礼法与道德标准的。虽然最后无法成为苏轼的妻子,仍以侍妾这样卑微的身份相伴左右,终其一生的陪伴足以证明已把对彼此的爱深入了骨髓!真心相爱的人是不会在乎这些浮名的,特别是象朝云这样无怨无悔的女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