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今天,在《人民日报》阅读到这样一句深有感触的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句话说:“和滋养你的人在一起,很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人们常说“想要像雄鹰一样振翅飞翔,就要和群鹰同行。”人生旅程,保持怎样的姿态前行,往往跟身边的人有很大关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身边的人都很努力,你也会跟着努力上进;身边的人浑浑噩噩,你也会容易整日无所事事。不要自信"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人性是最经不起考验的,自律作为反人性行为,只有少数人天生就带有的功能,大部分普通人是做不到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常言说:“与凤凰伴飞,必是俊鸟;与虎狼同行,必是猛禽。”与滋养你的人在一起,他们优秀的品质,自律的习惯,还有出色的能力,都会让你耳濡目染,督促你不断地鞭策自己,提升自己。久而久之,无论是品行和修养,还是能力和眼界,都会变得出类拔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南宋名臣、文学家范成大,退居回乡后在《夏日田园杂兴•其七》中这样写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昼出耘田夜绩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村庄儿女各当家。</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童孙未解供耕织,</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也傍桑阴学种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意思是说: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诗人以朴实的语言,细致生动的描写,热情赞颂了农村农民紧张繁忙的劳动生活。男人白天在地里耕田锄草,女人夜晚在油灯下搓着麻线,孩子们干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全诗通俗浅显,笔调清新,意趣横生,天真纯朴。写出了男女老少互敬互爱“滋养”家庭、“滋润”生活的美妙画卷,让人向往怀念。</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晋·傅玄《太子少傅箴》里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晋朝的大臣傅玄是个品学兼优的人,为人正派,很受皇帝尊重,被请来做太子的教师——太子少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皇太子府里属员很多,有宫女、太监以及一大批为太子办事的官吏。这许多人百般讨太子欢喜,阿谀逢迎,陪着太子玩耍,太子要怎样便怎样,在这样的环境中,是很难学好的,而这些人的品格不高。为此,傅玄很忧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一天,他给太子讲课的时候,讲道:“想做一个好人,做一个好皇帝,那么,你一定要多接近正派人。譬如,什么事物常接近朱砂,就会被它染红;多接近墨,就会被它染黑。对自己则一定要要求很严,行为要端正,这样,周围的人才会跟你学,正派人才会围绕到你身边来。譬如:声音清亮,回声就一定和美;自己站得直,影子就一定正。你如果多接近正人君子,那么符合德义的话就听得多,自己的行为就会逐渐符合规范准则。但是,倘若你多接近小人、坏人呢,那就譬如进入卖鲍鱼的店一样,时间久了,你就闻不到兰花的芳香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番话被皇帝知道了,认为非常好,就命令把它写在屏风上,放在太子的房里,让他每天读一遍,把它叫《太子少傅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个典故告诉我们:环境对人的影响力是巨大的,和什么样的人在一起,就决定着今后的人生会怎样,甚至能改变成长轨迹,决定着人生成败。即使一个有良好品行的人,在一个坏的社会氛围中,也会慢慢被侵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一个人一生下来就像一张白纸,后天的教育就是在这样一张白纸上绘画,而如果周围的环境一片肮脏,不经意间,这张纯洁的白纸就会被外界的污浊所侵染。即使一个人已经拥有了美好的品质,但黑色墨点的侵染依然会玷污他原本高洁的人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成语告诉我们,对教育而言,选择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对成长大有裨益。与善人同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与不善人同居,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靠着朱砂的变红,靠着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这也说明了客观环境对人有很大影响。一个人,当自律不够时,还得靠他律,靠进入优秀的圈子让自己变得自律起来。</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生活中,能遇见一个人,并不稀罕,稀罕的是于浮华三千中,遇见真正能“滋养”自己的人不容易。唯有彼此“懂”得,会“滋养”才能解心中之苦,才能诉幽幽衷肠。红尘滚滚,人来人往,你若懂我,我便不再孤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清照与赵明诚因文化结缘,初次见面,“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那瞬间的娇羞与心动,宛如桃花初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婚后生活甜蜜,共赏金石诗词,二人的相互“滋养”,话不尽西窗下;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赵明诚经常会带着新收集到的金石古玩回到家中,兴奋地对李清照说:“易安,你看这方古印,纹路古朴,定是出自大家之手。”</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清照则会放下手中的书卷,仔细端详,眼中满是好奇与欣喜:“明诚,你可真是有一双慧眼,这古印背后或许还有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呢。”</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有时,李清照灵感突发,调皮吟出一首新词,赵明诚听后,放下手中的物件,拍手称赞:“易安,此词绝妙,真乃天籁之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李清照则会略带娇嗔地说:“你就会说好话哄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卓文君是汉代临邛(今四川邛崃县)富人卓王孙女儿,眉如青山,肤如凝脂,美丽动人,既能写诗作赋,还擅长弹琴、下棋、绘画,博学多才,被称为巴蜀第一美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司马相如应众人之邀,弹奏一曲《凤求凰》,只见琴音如泉水流淌,如春风拂面,宛如一个优雅的舞者在空中翩翩起舞。琴音旋律变幻莫测,时而激昂高亢,时而柔和婉转,充满了感情和思绪的交织。众人听后,纷纷抬起头,望着司马相如,目光中都闪烁着无尽的赞叹和敬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在帘后偷听的卓文君也被他深深打动,不仅倾慕其才华,更懂他胸怀壮志。心想:这样一个人,志趣高远,又多才多艺,真是少有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两人四目相对,如惊雷劈心,彼此倾心。卓文君欣赏司马相如的才情与抱负,自知这门亲事注定难成,不顾世俗决意跟随心上人私奔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司马相如亦欣赏卓文君的勇敢与聪慧,两人当垆卖酒,在临邛开了家小酒店,生活虽然清贫,也得以自给自足。结婚数年,“滋养”为伴,度过了生命中的风风雨雨,深厚的感情传为佳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他们不仅以诗篇相互表达情感,更在文坛上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司马相如的《子虚赋》等作品传世流传,而卓文君的《白头吟》和《怨郎诗》也成为了千古绝唱,令后人为之动容。</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祝英台女扮男装,远赴杭州求学。途中,邂逅赴杭求学的书生梁山伯,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在草桥亭上撮土为香,义结金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同窗共读,形影不离。梁祝求学三年,情深意重。“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荒烟依旧平楚。</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天也妒,未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小时候,曾无数次在老师面前背记过的这首《摸鱼儿•雁丘词》。那时候,听老师讲起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想起他们一起读书、相恋、成长时的种种美好,更是为古人的爱情忠贞而悸动不已。</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温超超是惠州一户温姓官员的女儿,年仅十六岁,才貌出色,颇爱诗词,是苏东坡的头号粉丝。</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至惠州,住在温超超家的不远处。原本只能在梦中想想苏东坡的温姑娘,真是喜出望外,也许是才子佳人的故事听得多了,温姑娘觉得苏轼是老天赐给她的好郎君,喜滋滋地对别人说,今生非苏轼不嫁。经常三更半夜翻墙爬进苏东坡的院子里,躲在苏东坡的窗户下偷听他吟诗作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苏东坡知道后,想到自己一把年纪,现在又拖家带口在外流放,前途都不知道在哪里,不忍心让一个妙龄女子跟着自己颠簸流离,就没有答应朋友的说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正在这时候,朝廷嫌把苏轼贬的不够远,又把他贬到琼州去了。温超超知道后茶饭不思,想想自己连苏东坡的一句告别都没有收到,心里很不是个滋味。自古情是最伤人,特别是单相思,温姑娘情深无处可寄,最后病倒在榻上。</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后来,等苏轼再次回到惠州,知道温超超的事后,感动、内疚,伤感等等百味交加,于是挥墨写下了“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这首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钱钟书和杨绛是清华大学的校友,1932年,钱钟书在清华大学的古月堂前结识了杨绛,两人一见钟情。</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次见面,钱钟书就对杨绛说:“我没有订婚。杨绛回答说:“我也没有男朋友。”两个人就这样在一起了,只一眼,便确定了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钱钟书在外读书,杨绛就揽下了家里的一切杂活,洗衣做饭,无所不能,家庭杂事干完了,还会跑去钱钟书就读的学校去旁听。钱钟书打翻水瓶、弄坏台灯,杨绛对他的“闯祸”总是宽容以待,温柔接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钱钟书在杨绛眼里就是个“孩子”,一辈子分不清左右脚,也不会系鞋带,但实际上他也是个很细腻的人,会和杨绛一起学做菜,一起去“探险”,还会长期为杨绛做早餐。年事已高后,杨绛和钱钟书依旧相敬如宾,古稀之年还会互相给对方理发。</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这一家人,丈夫用自己的“笨手笨脚”,换来了妻子的悉心照料,也成就了自己极高的文学造诣;妻子柔中带刚,张弛有度,被世人称为“大先生”,还和丈夫演绎了一段长达63年的“神仙爱情”;女儿也是妻子的生平杰作,钱钟书眼里的“可造之材”,爷爷心中的“读书种子”。一家人都是惊世大才,却不贪恋所谓荣誉名声,只知道研究学术。</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最后,钱钟书因《围城》出名,杨降在93岁高龄的时候,出版了散文随笔《我们仨》,风靡海内外。他们用一生的相互“滋养”,成为了世人眼中最好的“哥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18年,十七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了十四岁的林徽因,两人一个文质彬彬谈吐优雅、一个纯洁可爱天真无邪,简直就是一对天生的金童玉女,见面中相互为对方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5年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在参加反对张作霖的战争中不幸牺牲,得知这一消息的林徽因痛苦不已,她想要紧急赶回国内参加父亲的葬礼,却因伤心过度而染上了疾病无法承受远行的负担。身处林徽因身边的梁思成对林徽因的细致照顾让两人的感情迅速升温,也让梁思成在林徽因心中成了可以依靠的对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1928年,从相识到现在共十年时间,林徽因与梁思成终于在加拿大渥太华举办了婚礼,当时的人们都称他们是天作之合,称呼梁思成为“梁上君子”,称呼林徽因是“林下美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成婚当天,梁思成问林徽因:“在那么多的追求者中你为什么会选择我?”林徽因回答道:“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会用一辈子的时间来回答你,你准备好听了吗?”事实上林徽因也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回答了当年梁思成对自己问的问题,比如在一些细节上的爱,寒冬时为丈夫披上大衣、酷暑时扇去炎热的风,等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婚后的两人生活幸福美满,梁思成对林徽因也是极为呵护,平时家中的繁琐家务都是亲自去干,而林徽因对梁思成也是非常体贴,她在婚后二十余年的时间里陪梁思成走过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并与梁思成合作编撰了建筑设计学的书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梁思成、林徽因两人的“滋养”生活成为一段佳话,也互相成就了对方。梁思成成为了我国近代史上有名的建筑学家,林徽因也成为了中国女性建筑师的第一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从古至今,类似以上夫妻、朋友,等等,相互“滋养”,互为成就、成功的人物故事,爱情故事举不胜举,数不胜数,每一个都为我们树立了非常好的榜样。流传至今,感动了无数人,教会了无数人,也启发教育了无数的人,我们都应该好好去学习借鉴,提高提升自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杨绛在世时,留给年轻人许多忠告,她写道:“婚姻无非三样,占一样还能苟延残喘,两样比较稳定,三样不可求。若一样也没有,没必要继续绑在一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样是能一起吃苦。“吃”是婚姻中必须磨合的学问。吃什么、怎么吃、能不能吃到一块去,这些都要互相适应。一方喜欢重口,一方喜欢清淡,为对方让步,做合口味的菜。还有在经济上互相扶持,一起吃遍生活的酸甜苦辣。无论吃什么苦,只要能同心协力,婚姻会更幸福稳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样是能一起睡觉。除了生活上的包容,性生活也不可忽视。每个人都有欲望,这没什么可耻的。杨绛觉得少了深入的交流,容易同床异梦。千万别因为琐事影响晚上生活,家庭需要深厚感情做支撑,貌合神离的婚姻很快就会破裂。</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样是能一起说话。这里的“说话”不是日常问好,而是面对开心或不开心的事,能冷静沟通、权衡利弊、为家庭做正确选择。爱情和婚姻的本质区别在于能否理解对方言外之意。三观相同的人更能维持宝贵的婚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据说,人的一生会遇到过8263563人,会打招呼的是39778人,会和3619人熟悉,会和275人亲近,但最终都会失散在茫茫人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记得在部队里考上军校那一年,放寒假回家过年,与爷爷一起喝茶聊天的时候,爷爷给我说起茶道里有“一生一会”的说法。当时我不明白,也非常疑惑?人与人在一起见面的机会多了,怎么只有“一生一会”呢?爷爷告诉我说:“我们每次对坐一起喝茶,都应该生起很深的珍惜之情,因为一生里能这样在一起喝茶,可能只有这一回,一旦过了,就再也不可得了。”与人,一生只有这一次聚会,一生只有这一次相会,使我们在喝茶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沉入一种疼惜与珍惜,不至于错失过那最美好的因缘。生命无常,相聚总是太短暂。能一起坐着喝茶,每一次喝的也许都是仅有的最后一次。自那一次与爷爷一起喝茶后,我就再也没有与爷爷喝过茶,也永远没有机会一起喝茶了。现在想想爷爷给我讲起的茶道,回想起一起喝茶的情景,心中总会生起一丝幽凄与深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相信我们每个人,曾经都有那么一个人,曾让我发了疯的想,现在却让我拼了命的忘。我不明白,天空的阴霾,是你的伤怀,还是我的悲哀?曾经试着,用微笑细数你给的伤,无奈最后,泪水却随着微笑流出了眼眶。若人生只是初见,那该有多美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英国作家斯金曾说:“聪明的人会从万物中获得感悟,因为他懂得从一切事物中汲取有利于自己的精华。”与人交往,共事共情,和“懂你”的人相处,非常重要,我认为这就是“滋养”。为什么与有的人交往中,有时候感到非常累?这种累,不是身心身体上的那种疲惫,而是心灵上的累,这就是不“懂”,不“滋养”人,只是精神上的一种内耗,与这样的人交流交往真的无趣可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走过人生的几十个春秋,认识的人,经历过的人,阅过的人,交往过的人无数,想想也数不清,好多人也都记不起来了。遇到过好的人,也遇到过不好的人,我都很珍惜,因为让我学会了成长,学会了懂得,也学会了取舍。细细想想,回望走过来的路,都是一种学习,一种历练,一种收获,和会“滋养”自己的人在一起,感觉真是不一样,真的很重要,很重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日常生活中,要想遇到“滋养”自己的人,我认为首先要学会“自养”,在不断的“自养”中去提升自己的自信、知性、有格局的人格魅力,性格习惯,让人仰视自己。塑造一个有趣的自己,才是人生最大的礼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一,要有稳定的情绪。莎士比亚告诉我们说“谁能够在惊愕之中保持冷静,在盛怒之下保持稳定,在激愤之间保持清醒,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增广贤文》里讲:“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说话,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语气,透露出内心。人这一生,运气好坏,都藏在自己说话的语气里,遇到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好的心态,言语要温和。人与人之间,甚至夫妻、子女之间,有多少关系都“死”于语气不当,误解也往往不是因为词穷,而是因为词不达意闹成的。“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好的语气,源于内心的善意。音由心生,声由人造。做人,内心宽和,语气才会软和。说话能让别人舒适,也才能让自己心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二,尽量多读书。人生没有白走的路,也没有白读的书,我们所有接触过的文字,阅读过的书,都会在不知不觉中帮助我们去认识这个世界,会悄悄抹去脸上的肤浅和无知。书虽然便宜,但不意味着知识的廉价,可以没有文凭,但不可以没有知识。虽然读书不一定能够让我们功成名就,也不一定能有锦绣前程,但是它可以让我们说话有道理,做事有余地,出言有尺度,嬉皮有分寸。读书,能让我们增长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这个世界,认识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三,远离负面情绪的人。与人相处,是一场心灵的互通,是同频共振的交融。对的人,能够互相滋养,让彼此成为更好的人。不对的人,彼此拉扯,互相消耗,与其耗费时间在不合适的关系中,不如放手去追寻那些能带给你温暖和力量的人。远离负面情绪的人,多和积极乐观的人在一起。当一段关系中,如果你竭尽全力地付出,却依然感到一种无法言喻的疲惫,频繁感到内耗时,命运其实是在无声的提醒你:那个人可能并不适合你,及时止损,是最明智的选择。</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四,晨起喝一杯温水。别小看这杯水,它可有大用处。早上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自己来一杯温水,不仅能帮助我们唤醒身体,还能促进新陈代谢,这样一整天都会精神饱满。温水还能帮助清理肠道,让自己从内而外焕发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五,每天吃一个鸡蛋。鸡蛋富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等营养成分,食用后能及时为身体补充必需营养。要想身体状态好,每天早上一定要吃上一个水煮的鸡蛋,有补充蛋白质、维生素、提供能量、补充营养、保护视力、增强免疫力、预防缺铁性贫血等好处,有助于恢复精力、体力,让自己整天都有活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六,中午一定要睡午觉。人一天累不累,午睡一会儿很重要。每天中午休息30分钟左右,让大脑在一定时间内得到放松,能够调整好我们的身体、精神状态,到了下午和晚上才能有一个好的精神状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第七,不要熬夜。一些老人经常说,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多么简单的问题,但多数人根本做不到。这样时间长了,会导致长时间身体气机混乱,浮阳升不上,浊阴下降不下来。《黄帝内经》说:“天为阳,地为阴”,通俗的理解就是,太阳出山了,就是阳,动与阳同波。太阳下山了,就是阴,静与阴同德。对于我们人来讲,就是不要熬夜,到了晚上就早点休息睡觉。日出而劳作,日落而息。我们人与天地的升降机制也是一样的,所以要学会与天地一起“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前段时间,夜下阅读《圣经》的时候,记得里面有一句话说:“有的时候,人和人的缘分,一面就足够了。因为,他就是你前世的爱人。”我认为,人生在世最大的幸福,或者之所以幸福,就是有我们不离不弃的亲人、惺惺相惜的朋友、相濡以沫的爱人、遥远牵挂的恋人,彼此珍重,互相问候祝福,互相“滋养”着同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时光匆匆,愿我们能以“凡事发生必有利于我”的心态去生活。就像大树接纳狂风暴雨的洗礼一样,多去接纳大自然的不完美,也去接纳他(她)或对方的不完美,这是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感情成熟的标志,也是平淡后迎来的相守。凡遇事、遇人,要安祥和缓的处之,若一慌乱,便恐有错,甚至失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与人交往,多和对的人,能“滋养”人的人相伴同行,将生活过成自己喜欢的模样,让自己也成长为一个优秀的人,一个靠谱的人,一个幸福的人,一个能“滋养”人的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谢谢您阅读到了最后!</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片、资料选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月13日下午,写于读报时间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