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亲问友浪琼崖(修订版)

叶锦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u>上图:海南省琼海市官塘温泉旅游度假区俯瞰</u></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海南省旧称琼崖,帝皇时代是中国四大流放地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改开的推力,这个蛮夷不毛之地华丽转身为旅游度假胜地。</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span>和当年海瑞、苏东坡、柳宗元等被迁谪与此不同,也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迫插队落户有异,这里成为“候鸟们”躲冬的天堂。<span style="color: rgb(25, 25, 25);">我和我的老上级、新朋友吴拯修一样,先后加入了这场自主流放、自愿下乡的洪流。他在岛的西南角的东方市买了房子,我则在东线中段万泉河畔的官塘温泉旅游度假区置了个“鸟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 25, 25);"> 老吴大概是去年十一、二月抵达海南,我则是元月4号飞到琼海市的博鳌机场。我们约定9号在海口会合,一起走访海口附近我们共同的朋友、同事和熟人。</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span><font color="#167efb"> 9号上午,趁老吴还在东方至海口的火车上悠哉之际,我去距我头晚下榻处1000米的某小区看望金华的几位朋友。</font></p> <p class="ql-block">上图:</p><p class="ql-block">  左一、左二黄根祺、沈淑琴夫妇,是我当年插队落户之公社的后父母官,也谓当今之公务员。</p><p class="ql-block">  左三、左四姜华芳、孙志俭夫妇,是和我当年插队落户同公社的青友,姜是金华知青文工团腰鼓队资深队员。</p><p class="ql-block">  右一、右二孟丰平夫妇。孟是我上世纪八十年代在金华地区机关某部门的同事(但当时没有工作交集),他是我同大队青友的同班同学,2015年相识。他也是金华知青文工团器乐一队的手风琴师,其夫人则擅长电吹管和舞蹈。</p> <div><br></div><div> 中午12点到动车站接到吴拯修夫妇直接去了澄迈盈滨庄园(私家宅院)。<br></div> 上图:<div>  本文作者和吴拯修(中)、曾凡益先生(左)在澄迈盈滨庄园合影。<br>信息链接:<br>  吴拯修,作家、评论家、中国知名文学批评家,代表作《问教余秋雨》(2014年北京金城出版社出版)。<br>  曾凡益,海南多家企业董事长,中国曾氏家族宗亲会副会长、海南省曾氏家族宗亲会会长,海南建省初期曾率两万民工进岛参与新海南建设。</div> 上图:坐者曾宪梓,时任全国人大常委、香港金利来集团董事长,著名慈善家,中国曾氏家族宗亲会首任会长;左二系中国曾氏家族宗亲会副会长、海南省曾氏家族宗亲会会长曾凡益。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中饭后,我和老吴驾车开启走访之旅。</p><p class="ql-block"> 第一站,首访住在澄迈老城某小区的高昌明、金国汸夫妇。</p> <p class="ql-block">  上图:左一高昌明,左二蔡润尔(吴拯修夫人),左三金国汸,左四吴拯修。高昌明退休前任职金华市侨联主席,也曾是下乡知青,和我有多年往来。他得悉我和老吴到了澄迈,邀请我们去做客聚餐。他和我说,他的夫人金国汸在供销社系统某工厂时曾是吴的下属,和吴夫人也曾是同事。这里有一段佳话或许说是段小传奇,我想老吴不久后会写篇小作文。</p> <p class="ql-block">  上图:高昌明、金国汸夫妇和本文作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第二站我们奔临高县走访吕依群、陈利平夫妇。刚到时吕正在画画。吕是1965年的下乡知青,1968年金华人民广场新华街进口处矗立的高6米的巨幅油画“毛主席去安源”是他的“大作”,听说报酬是300元,相当于当时正式工人10个月的工资。</p> <p class="ql-block">  吕依群、陈利平夫妇都是吴拯修的部下,而且是多年的老部下,历史比我悠久的多。我认识他夫妇俩虽然比老吴早,但时间短,因为没几年我就离开了商业系统。</p><p class="ql-block"> 上图:左一、右一陈利平、吕依群伉俪,中间吴拯修、蔡润尔夫妇。</p> <p class="ql-block">  上图:左起吴拯修、本文作者、吕依群。</p> <p class="ql-block">  上图:告别吕依群、陈利平夫妇。</p> <div><br></div><div> 第三站我们来到文昌市和朋友洪加祥共进午餐。洪曾任职于金华日报社、浙江日报社,当年轰动全国的五里亭捡破烂老汉收养十多位孤儿的报道出自他的手笔。当然,他现在记者、作家都撒手了,改辕易辙“晋升”为有相当影响力的古玩收藏家、鉴赏家了。</div> 上图:左起吴拯修夫妇、洪加祥、本文作者。 <div><br></div><div> 接着,我们到文昌市逸龙湾小区沈逵家中。老沈是我们艾青艺术团朗诵队的“朗诵官”,曾获浙江省老干部朗诵比赛一等奖,听说他眼下是逸龙湾各场文艺演出的首席主持人,还是新疆舞教头(他出生于新疆)……。 </div> 上图:左起沈逵、洪加祥、本文作者、吴拯修。 <div><br></div><div> 离开文昌我们来到琼海市官塘旅游度假区,参观著名的“夫人咖啡”屋,并在北仍村会客厅边上的农家院填肚子。</div> 上图:左起本文作者、辽宁报业集团东北农民日报张总、吴拯修夫妇、笔者夫人李燕。 上图:吴拯修给夫人拍照片(彭丽媛教授陪同外国领导夫人品咖啡处)。 上图:李燕和蔡润尔合影。 上图:吴拯修和夫人蔡润尔在万泉河畔合影。背景是三位垂钓人。据吴称,他是捞鱼能手,在东方市期间定期要去水库放鱼,没有空手而归的日子。 上图:空闲之际,在本文作者的“鸟窝”和吴拯修畅论《艾青年谱长编》以及有关艾青生平、作品诸事。 上图:12号下午,吴拯修夫妇从博鳌上高铁返回东方市,四天的访友之旅结束。<h1>  <font color="#ed2308">(END)</font></h1> <div><br></div><div><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