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西湖与苏东坡

真行 (年过七旬老伴游世界)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南下方知惠州也有个西湖,介绍者说:杭州西湖是大家闺秀,惠州西湖是小家碧玉。从比喻中我们可知两者的不同。观过大家闺秀,也想看看小家碧玉,于是借去年11月份拜访老友之机,比较浅显地探访了惠州西湖。</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城中心,占地面积20.91平方公里,水域面积约3.13平方公里。西湖旅游景区属低丘陵河谷地貌,山峦起伏,比较平缓。景区不算大,却有园林乔木61科150种,古树名木109株。相当于一个小植物园。水的面积不如杭州西湖的一半,但湖中楼台亭阁,各式小桥应有尽有,风光秀美。用小家碧玉形容恰如其分。</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传古时惠州城的东门外有一座山,山顶形状很像鹅的头部。于是人们将这座山称为鹅头岗。逐渐鹅头岗成为惠州的标志性之地,为此惠州也被誉为鹅城。与鹅城名字相称,我们虽然在荷花早已败落的冬季到达,但水中依然有朵朵永开不败的人造莲花,一只只鹅穿梭在其中,给冬季的西湖增加了活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鹅城西湖名胜很多,看到有座孤山东坡(苏轼)园,我因身体欠佳,又喜欢苏轼的诗,便坐轮椅主要游览了东坡园。园内有苏东坡的介绍、有多组雕像、有请名家石刻他的多首诗词、还有纪念他的博物馆等,内容很丰富。这块东坡园的大石头后面,刻有苏轼的诗“海山兜率两茫然,古寺无人竹满轩。白鹤不留归后语,苍龙犹是种时孙。两丛恰似萧郎笔,十亩空怀渭上村。欲把新诗问遗像,病维摩诘更无言。”句句诗文都让人深思。</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汉时惠州西湖是块荒野之地,东晋西湖边才建起了龙兴寺。唐朝将该寺改为开元寺。北宋1066年惠州知州陈偁治理西湖,建了平湖堤、拱北桥、湖光亭等。让民养鱼灌田,喜获丰收,因而西湖当时被称为丰湖。1094年宋朝的苏轼被贬至惠州后,看到惠州四面环水,东西城隔水相望,两岸人靠小船联系。他体恤民情写道:“不知百年来,几人<span>陨</span>沙泥”。他的“前年家水东,去年家水西”的经历,和深入调查研究,决心为当地百姓解困,提出在西湖上建东、西新桥和一堤的方案。他捐献了皇帝赏赐的犀带,还动员弟弟捐献,带动各方积极筹集资金,把方案变成现实。苏东坡携家人在惠州仅住了三年,却为当地留下两桥一堤。他还将病逝的爱妾葬在西湖边,并写下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表达对亡妾的思念。因苏轼建的二桥一堤,所以一堤被称为苏堤,西新桥也被称苏公桥。东坡为惠州千秋万代留下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苏东坡在鹅城居住过地方的记录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苏东坡在惠州居无定所,短短两三年内,围绕西湖搬迁多个地方,生活相当艰难。作为被贬之官,也毫无权力,只能被赶来赶去,四处迁移。但他依然乐观向上,关心当地百姓,笔耕不辍,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比如““一色湖光万顷秋”就是描写鹅城西湖的千古名句。</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长长的白色大理石雕刻上刻着东坡的半身像 ,其形象透漏出他坚韧不拔的风骨。洁白的大理石,也代表着苏轼无论当大官,还是被贬为小官,也无论在都城,还是在边远荒蛮之地,他都廉洁奉公,一生清白。大理石上面,刻有东坡的简介,还有用不同字体刻满他写的诗词。惠州人民以此来歌颂他不愧为一代大文豪,千古著名诗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条长石卷,清晰<span>地</span>刻着东坡的著名诗词,字体苍劲有力。读着词,好像看到千年前的景象:墙外人闻墙内佳人笑,...”他观察多么仔细,想象多么丰富,在困境中又是多么开朗快活。正像林语堂先生所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正是这种乐观精神,使东坡豁达、永葆青春,一直在身体力行的为百姓干实事,做善事。也正为此,他才为惠州百姓所敬仰,人们也永远牢记他在惠州的功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杯酒亭是东坡园内一亭,也位于西湖之畔。这个亭子造型艺术不一般,尽显辉煌大气,看那飞檐翘角,恰如大雁展翅。我<span>坐</span>轮椅走无障碍通道的色彩,和亭子整体建筑一致,和谐优美。在阴凉的亭下,还可隐隐约约闻到浓郁的木香味道,令人神怡心醉。再看该亭的楹联:“罗浮春酒春仍在,语塔微澜句尚新”,“凝望孤山清情万缕,<span>闲</span>邀明月酒千杯”,这些都表达出东坡<span>对</span>美好生活的向往。东坡自己或招待朋友,在此饮酒把欢,文人墨客有酒诗兴大发,半醒半醉情更浓。感受到古文化的魅力所在。</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坡园内还有个啖荔亭,这是座历史悠久的古建。其建筑古朴典雅,展现出古老建筑的风韵。啖荔亭的名字起源于古时的荔枝文化,曾是文豪们品荔枝,同时吟诗作赋绘画之处。在观赏啖荔亭的同时,不仅可以欣赏西湖美景,更可感受到其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加深入的了解惠州的历史文化。东坡先生有诗云:“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可见东坡先生对惠州感情深厚,通过描述爱吃荔枝的故事,表达对岭南和岭南人的赞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是啖荔亭外的荔枝雕刻,栩栩如生,让人不禁想到苏轼看到鲜荔枝,垂涎欲滴的当时场景。这组雕刻是为了纪念苏轼在惠州时,对荔枝的喜爱和赞美而建的。这组雕塑也通过喜吃荔枝,形象<span>地</span>展示出东坡先生对在惠州时期生活的难忘和留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苏轼在惠州生活,已是第二次被贬。他看的明白,胸怀坦荡,“已绝北归望”,决心回归田园,融入惠州百姓之中。用他的专长,比如文学、科学知识为惠州做贡献。他急民众所急,想民众所想。这一《造福》群雕,讲述了苏轼在惠州体恤民情,研究改善民生工程和改进民用农具,提高生产效率,利民多丰年,改善生活,为民造福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坡园即展示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又为游客提供了优美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相结合的休闲场所。在这里,人们可以深感东坡文化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坡园门外,有座月亮门,从门中可窥见鹅城西湖美景近乎全部。有山有水,还有码头小船、绿树掩映、花卉苗木、真是赏心悦目,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从西门进,东门出。惠州西湖的东大门的牌坊是2001年建设而成的。牌坊上方的四个大字“惠州西湖”是请廖承志亲自书写的,廖承志作为国家的领导人之一,是不轻易题字的。他能为惠州西湖留下墨宝,这也充分显示出,惠州西湖在人们心中有多么重要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东大门牌坊上的背后,同样写着四个大字“山水秀邃”,这不是请名人所书。这是别处心裁,集苏东坡的字而成。不言而语,这是惠州人民为了纪念东坡先生而为。西湖处处有东坡的足迹,是东坡把东晋开始称为的丰湖,改为延至今日的西湖之称。惠州东西城方便的通行,有永载史册的东坡先生的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万代的作为。东坡与惠州西湖关系太紧密而又有很丰富的内涵。</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参观完惠州西湖东坡园,深深感到苏轼是惠州文化深厚底蕴的标注,这种文化使惠州成为富有古文明的历史之城。东坡精神是惠州人民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财富。东坡先生一次次被贬职,生活颠簸流离,困难重重。在惠州失去爱妾,在被贬途中遭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痛失爱子之大悲等。这一切都没有使他失去意志,而是一直乐观向上。他认为“枝上柳绵吹又少”不可怕,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是真。苏轼这种热爱生活,在寒冬中也心有朝阳,永远温暖如春的情怀;关心黎民百姓,事事以务实为基础,以实干为核心的精神;世世代代鼓励惠州人民,实干兴邦,建设出更美好的历史古城。东坡与惠州密不可分,惠州人永远怀念恩人东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