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记忆:龙门浩

王素艳

<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注:文字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素简”,配图为本人拍摄照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span class="ql-cursor"></span></b></p> <p class="ql-block">  重庆现有十二条老街,其中,保存最完好、规模最大的是龙门浩。</p><p class="ql-block"> 龙门浩老街位于南岸区,南滨路中段。据悉,该街区占地面积约36公顷,建筑面积18万平方米,包含200多幢不同时期的建筑,可谓“一步一景”,步步莲花,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历史文化价值。</p> <p class="ql-block">  我去那天,它和平日一样热闹。</p><p class="ql-block"> 入口处的鼓楼像上了年纪的老者,灰色的胡须垂到脚面。额上,“龙门浩”三个大字金光闪闪,仿佛迤逦千年的念头。两侧对联上写着——“里藏古今乾坤大,外揽中西天地宽”。似是返青的鬓发和博大胸襟的飘带。而那四串红灯笼在风中轻轻摇摆,就像古往今来数不清的文人墨客在此唱和。</p><p class="ql-block"> 传说中的大鼓位于鼓楼下面,上书“龙门浩老街”五个大字。鼓架上有祥云图案。</p><p class="ql-block"> 人们争先恐后走近大鼓,摸摸“祥云”,听听回声,脸上露出童真的微笑,无一例外。</p> <p class="ql-block">  鼓楼内是浩月广场。</p><p class="ql-block"> 广场两侧摆满了小吃摊,有钵仔糕、鲜炖雪燕银耳、古法乌梅汤、老挝冰咖啡……</p> <p class="ql-block">  旁边的古木阁是木雕的“托盘”。“盘它,解锁更多技能。”它说。</p> <p class="ql-block">  听到这句话,人们若有所思,然后,像打了鸡血,蜿蜒蛇行,去盘揽月台。</p><p class="ql-block"> 揽月台是龙门浩老街最高点,也是欣赏东水门长江大桥和渝中半岛夜景的绝佳地点。</p><p class="ql-block"> 东水门长江大桥与千厮门大桥(全称“千厮门嘉陵江大桥”)仿佛双生子,合称“重庆两江大桥”。</p> <p class="ql-block">  东水门长江大桥是重庆境内连接渝中区与南岸区的过江通道。“主桥全长约858米。桥面上层为双向四车道城市快速路,设计速度4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城市轨道交通,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p><p class="ql-block"> 揽月台由玻璃制作而成,游客需排队,分拨儿换上鞋套儿,再踏上一尘不染仿佛镂空的美丽平台。</p> <p class="ql-block">  终于轮到我们了。大家迫不及待落下一只脚,又轻轻地抬起另一只脚,生怕惊扰了那冰晶般玲珑剔透的梦境。站稳的刹那,俯瞰的目光微微颤抖,倾听的心情莫名欢快,枝叶般婆娑的思想沿着手臂和腿脚向两个方向舒展,极限拉伸。</p> <p class="ql-block">  东水门长江大桥抛出了橄榄枝,令人迎接不暇。</p><p class="ql-block"> 看着那红色的桥身,两侧路灯杆上鲜艳的红旗,上层如水波潋滟的轿车,下层轨道交通6号线列车一闪而过的影子,以及周边大气的长江索道、精雕细琢的双子塔、黄墙灰瓦的湖广会馆、世界最高的横向摩天大楼之一——来福士……我们好像长出了翅膀。除了啧啧称赞,便是忙不迭地用眼睛、心灵和手机捕捉、记录一个个难忘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从揽月台下来,右转,抵达地铁最佳拍摄点。在这里,可以看见轨道交通6号线列车从东水门长江大桥下层穿过,跨桥越江进山洞——6号线是重庆第四条开通运营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也是第二条开通运营的地铁线路。话说我刚找地方坐下,就见一抹长长的谦粉红飞快地掠过,仿佛一道凌厉而唯美的闪电。车辆滚动的声音甚至没有我旁边游客的惊叫和欢呼声大。</p> <p class="ql-block">  沿着台阶下行,经过清幽的水墨禅院。禅院大门掩着。窗下摆着茶桌茶具。墙上贴着赵朴初的诗句——“阅尽几多兴废,七碗风流未坠。悠悠八百年来,同证禅茶一味。”茶香袅袅,意味深长,就像院内的花,以及品茶人的目光和想象。</p> <p class="ql-block">  与水墨禅院毗邻的是龙门书院。</p><p class="ql-block"> 龙门书院是龙门浩老街最具代表性的古建筑之一,取“鱼跃龙门”之意。灰瓦尖顶,掩映在茂林修竹中间,颇有意境和底蕴。这里曾是学子读书的地方,而今已成为南岸区图书馆文史分馆所在地。人们可边饮茶边品国学经典,边挥毫泼墨,诗与画的种子从古到今一路发芽开花,恰似竹影憧憧。</p> <p class="ql-block">  据说,龙门书院后院的石壁下有个龙门石窟,深十余丈,有12个侧洞,每洞约两米见方。可惜,因节日期间人太多,我被迫随波逐流,无暇分身去感受石窟的神奇和静谧,只好对着墙上蓝色的指示牌发出幽幽的叹息。</p> <p class="ql-block">  指示牌说,揽月台、观江台和龙门石窟统称“观江揽月”。而我已观赏了其中之一,在想象中膜拜了其中之一,剩下的便是观江台了。</p><p class="ql-block"> 走到建业岗,看到一座华丽而古朴的青砖砌筑门楼,上书“观江揽月”四个大字。</p> <p class="ql-block">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一副对联仿佛两个铜铸的把手,轻轻一推,门就开了。</p><p class="ql-block"> 观江台赫然伫立在眼前。它位于半山处,木质结构与仿古围栏韵味悠然。在这里环视江面与周边建筑,真切了许多。无意间回头,发现自己竟也成了这景致的一部分。</p> 再往下走,是福门。 <p class="ql-block">  福门是个高高的拱门,拱顶“福门”二字是清朝康熙皇帝写的。门边墙上有个巨大的“福”字,下面是个聚宝盆。来来往往的人们争先恐后摸摸“福”字,摸摸聚宝盆,想沾点儿福气和财气。几位大妈穿得美美的,在福门前面占据了有利地形,开始自拍,嗨得可爱。</p> <p class="ql-block"> 我却被美美的咖啡邮局吸引了过去。</p> <p class="ql-block">  在苍黑的石壁映衬下,绿色的咖啡邮局显得异常娇嫩,仿佛初生的咖啡豆。“喝一杯邮局咖啡,写一封信给爱的人。”——它望着如水的岁月和如水的人群说。淡淡的心语在空气中散发缕缕香气,有的变成花,有的飘进旁边的面包房,有的沿着电梯上下,紧紧贴在“如山如河”门前的卷轴和“金山红”的古法纸上……</p> <p class="ql-block">  “如山如河”是一家文化创意工作室。</p> <p class="ql-block">  “金山红”是古树茶生活体验馆。</p> <p class="ql-block">  在喧嚣的世界里,它们共同坚守一份朴素的愿望。</p><p class="ql-block"> “路是南滨路,城是重庆城。江是嘉陵江,人是意中人。”“如山如河”幽幽地说道。</p> <p class="ql-block">  无数风云星月漫卷而来,在“金山红”用惯的剪刀和造纸框前盘桓良久,沉默良久。</p> <p class="ql-block">  拾己书局把这一切都收进了书签。</p><p class="ql-block"> 新书旧书这里都有。它们各安天命,各自留香。</p> <p class="ql-block">  一扇窗将外面的江景悉数囊括,连同江水般有声又无声的旧时光。</p> <p class="ql-block">  “妈,你知不知道?‘龙门浩’这个名字是苏轼取的呢。”一个小孩压低声音说。</p><p class="ql-block"> “嘘!这小公鸭嗓儿。”他妈妈扭头看看四周,拉儿子去了外面。</p><p class="ql-block"> 一副仿梵高油画《向日葵》的纸板画铺在拾己故事会分享现场。</p> <p class="ql-block">  梵高笔下的向日葵象征着激情和生命的永存。书局主人将它放在这里,或许是为了追忆历史、期待奇迹,或许只是单纯地致敬包括苏轼在内的名人,也未可知。</p> <p class="ql-block">  苏轼与龙门浩的缘分始于近千年前。</p><p class="ql-block"> 据说,宋代南岸长江边有一石梁,名为观音梁,其中部有一缺口,可容船只进出,石梁内则形成了一弯宽阔的湖水,方言谓之曰“浩”。江边小村时名为“江口”。</p><p class="ql-block"> 1056年,苏轼父子乘船去汴京赶考。船至恭州(即今重庆),苏轼一眼看见石梁,发现其形酷似龙头,遂停船上岸,来到江口村,与村人一见如故。临行前,他给这个依山傍水、民风淳朴的村子改名为“龙门浩”。贤老将苏轼题写的“龙门浩”镌刻在渡口高岸,也为多少年后五湖四海的人们与龙门浩相识相知埋下了饱满的种子。</p> <p class="ql-block">  岁月倏忽而过。</p><p class="ql-block"> 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重庆先后经历了一系列重大事件,龙门浩的记忆中也相应增添了一个个或暗或明的瞬间。</p> <p class="ql-block">  作为龙门浩老街最茂盛的树,里外巷子看得最多最远。在它参差披拂的枝叶间,掩映着半青半红的果实——“青砖黛瓦寻前世”和“华灯异彩述今生”。</p> <p class="ql-block">  以巴渝文化与开埠文化的历史为主题打造的城市记忆历史馆位于里巷子,由老街会客厅、岁月婚证所、半山草堂、龙门老茶馆等15个小展馆组成。各式各样的老物件将历史馆塞得满满当当。</p> <p class="ql-block">  《大公报》曾刊发重庆开埠相关报道。1891年,由于清政府与英国签订《烟台条约续增专条》,重庆成为中国最早对外开埠的内陆通商口岸之一。“据《重庆开埠史》《巴县志》记载,重庆开埠后,约50余家各国商行通过川江水道入渝。”</p> <p class="ql-block">  关于红色记忆、峥嵘岁月等内容‌,馆里也有相关记载。</p><p class="ql-block"> 步出历史馆,回想之前看到的保存完好的意大利使馆、美国使馆别墅群等旧址,心中百感交集。及至阳光下外巷子此起彼伏的吆喝声欢笑声一波波传来,思绪一下子被拉回了现实。</p> <p class="ql-block">  窄窄的巷子间,近百家店共同构成了重庆名小吃博物馆。</p><p class="ql-block">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川剧脸谱墙,搭配重庆方言,仿佛一柄如意,掀开了新时代龙门浩生动的市井生活的帷幕。</p> <p class="ql-block">  “龙年有鱼”店外墙贴满了烟盒纸,烟熏火燎的气息热乎乎、火辣辣地。</p> <p class="ql-block">  老火锅说,“没有什么事儿是一顿火锅解决不了的。”“不过一碗人间烟火。”“一切皆可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偶尔有老照相馆、老制鞋店、老书屋、老游戏厅像炒豆子蹦出来,那些小吃便似有了底片,长了脚,增加了标点符号装备,学超级马丽吃到了无敌星。</p> <p class="ql-block">  小雨也来凑热闹。</p><p class="ql-block"> 我乘电梯来到位于城市记忆历史馆上面一层的金石拓印古造像艺术馆。这个宝藏艺术馆收藏了我国古代石质造像镌书珍遗文化藏品80余件,包括汉代、北朝、隋唐、宋代等朝代作品,可谓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  不知不觉,太阳即将落山。大家一路梳理缤纷的思绪,一边潮水般涌入一部部电梯。</p> <p class="ql-block">  依依不舍地离开景区。</p><p class="ql-block"> 当我回望“龙门浩月”几个大字时,无意间发现后面好多人在活动手臂,或许,是因为托举相机和手机的时间太长了吧。</p><p class="ql-block"> 可是,在龙门浩,面对如此美好的景致,重温令人难忘的历史,感受如此浓厚的生活气息,无论是谁,在身体的疲惫与意念的坚持之间,一定会选择后者。</p><p class="ql-block"> 我相信。因为它值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