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br></div><div>也许是这些年时光宝贵,每一次旅游都特别有仪式感,不乘飞机、不坐高铁都不算旅游,打开地图目光巡视的首先是边边角角,穿州过省,而忽略了身边的左左右右,都说是距离产生美,所以要放眼远望。<br><br>我去赤坎古镇其实并不远,开车不到2小时,170公里而已,10多年前我曾去过,那时的古镇虽历史厚重,却满目沧桑,或者说有点破旧凄凉。世界这么大,没去过的地方太多,所以,我就一直没有再去一次的冲动。<br><br>今年元旦,为了陪朋友转转,便旧地重游,不料想却刷新了眼球。<br><br></div> <div><br></div><div>赤坎古镇是广东省江门开平市一个历史悠久的古镇,拥有370多年的开埠建墟历史。数百年来,凭借独特的华侨文化和家族管理体系,赤坎古镇发展成为岭南独树一帜的商贸重埠。<br><br>古镇以其深厚的华侨文化和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而闻名,包括680多座骑楼建筑,这些建筑构成了全国规模最大、界面最连续、保存最完整的侨乡骑楼建筑群,这些骑楼不仅展现了赤坎古镇的历史风貌,也承载了丰富的侨乡文化。<br><br>重新修复过的古镇,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时光倒流。</div> <div><br></div><div>我是元旦去的,因为今年的新年只休息一天,所以游玩的人并不算多,圣诞节的装饰也还没有拆除。</div> <div><br></div><div>十多年前来的时候,不记得有电车,应该是古镇修复时加建的吧?</div> <div><br></div><div>古镇里的商业氛围比以前浓厚了很多,休闲、消费也很方便。</div> <div><br></div><div>夜晚也是古镇最美的时候,赶在游人散去、灯饰还没有熄灭的一段时间,享受一丝清凉和几分静谧。</div> <div><br></div><div>在赤坎古镇三百多年的历史里,古镇由上埠关族、下埠司徒氏在古镇东西两端聚居发展而成,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两大家族的利益争端是难免的,当然,这种竞争也促进了古镇的发展。<br><br>首先是文化娱乐领域的竞争,司徒氏家族建立了开平最早的电影放映场所 “东升影画院”,而关氏家族则集资创办了 “东南戏院”。 此外,两大家族在建设图书馆方面也展开了竞争,分别建立了司徒氏图书馆和关族图书馆,这两座图书馆建筑风格相似,遥遥相对。<br><br>在经济活动上,关氏家族的集市以买卖耕牛为主,兼做鱼苗生意,而司徒氏家族则以生猪交易为主。两家还做三鸟、甘蔗和农副产品生意,并发展出粮食加工、食品加工销售。<br><br>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土地的争夺,随着墟镇规模的扩大,两大家族开始争夺地盘,几次险些发生械斗,最终,由官府出面调解,设立了一条界街 “塘底街”,将赤坎镇分为上埠和下埠,司徒氏掌管下埠,关氏掌管上埠。<br><br>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对手,只有永恒的利益,这个道理对广东人而言,实在是太浅显了,为了整个古镇的经营发展,两大家族不得不合作,如1908年,关宗耀、司徒懿风在赤坎塘底街创立赤坎商会,两大家族正式开始携手掌管赤坎的经济命脉,两大家族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们的竞争与合作共同推动了赤坎的发展。<br><br>赤坎古镇发展壮大的资金来源,主要还是海外华人华侨,他们寄钱回家,让亲人买田建房、做生意,也有许多侨胞回到家乡,沿着潭江两岸修建店铺经商。<br><br>我喜欢去古镇沿江边的旧区游逛,修复尚在进行中,虽然破旧,笙歌不见故人散,十里长欢难再寻,但可以透过沧桑看到古镇曾经的繁华。<br><br></div> <div><br></div><div>用无人机的上帝视角,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回到从前。</div> <div><br></div><div>当然,要了解今日的古镇全貌,同样有赖于无人机的上帝视角,《圣经》以赛亚书中都说了 “全能的上帝”。</div> <div><br></div><div>传统文化在古镇里传承,其中之一莫过于舞狮,在广东舞狮与龙舟竞渡、佛山南海黄飞鸿的功夫一样出名。<br><br></div> <div><br></div><div>夜幕降临,古镇宁静前最后的喧嚣是打铁花表演,其实,打铁花在内地许多旅游景点都有,赤坎的打铁花编了一个故事,讲述当年如何打出漂亮又实用的窗花,兼具防盗和装饰功能。<br></div> <div><br></div><div>关族和司徒两大家族在赤坎发展,又有族人在海外见多识广,后世子女也出了不少有名之人,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当属司徒美堂。</div> <div><br></div><div>司徒美堂,原名司徒羡意,字基赞,于1868年出生于广东省开平市赤坎镇一个穷苦的农民家庭,他幼年丧父,12岁时随乡人远渡重洋到美国谋生;1885年,17岁的司徒美堂在三藩市拜堂盟誓,加入了洪门致公堂;1894年,司徒美堂来到波士顿,成立了安良堂,打出了 “锄强扶弱,除暴安良” 的旗号;1905年,他在纽约成立了“安良总堂”,自任总理,该组织在人力、财力等方面支持孙中山的反清革命活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司徒美堂与旅美进步人士共同发起成立纽约华侨抗日救国筹饷总会,发动华侨支援祖国抗战;1949年后,司徒美堂回国,曾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等职。<br><br>司徒璧如,中国第一架飞机设计者之一,1909年协助冯如制造了第一架完全由中国人制造的飞机,并在家乡赤坎成立开平县灵通电话股份有限公司。<br><br>司徒赞,侨居印度尼西亚的华侨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抗日战争时期组织100多名医务人员和汽车司机回国支持抗战。<br><br><br><br>在可考的历史记载中,赤坎古镇有许多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才,如沙飞等。<br><br>沙飞,原名司徒传,出生于1912年,是中国革命摄影事业的先驱者、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是中国摄影史上第一个提出“摄影武器论”的人,也是中国革命军队第一位专职摄影记者,他拍摄的《鲁迅的最后时刻》、《白求恩在做手术》、《战斗在古长城》传承至今。<br><br>今天的赤坎古镇有一座沙飞摄影馆,展出他的摄影作品及其它文化交流。<br><br>司徒慧敏,著名电影艺术家、电影技术专家,新中国电影事业的开拓者,拍摄的《血溅宝山城》是中国最早一部公开宣传抗日的影片。<br><br>司徒乔,著名油画家,被鲁迅称为 “人民画家”,创作了反映华侨苦难生活的名画《三个老华工》等。<br><br><br><br>赤坎关族也不遑多让,有许多颇具成就的人物。<br><br>关文清,中国电影事业的拓荒者之一,著名电影编导。他留学美国主攻编导,回国后先是拍摄纪录片,创办中国影业有限公司,开创拍摄粤语片先河,编导过《渔光曲》、《边防血泪》、《公敌》等50多部影片。<br><br>关德兴,今天年龄稍长一些的人应该都知道,著名粤剧武生,香港武打片创始人,曾创作《黄飞鸿传》影响巨大,并被编成77部关于《黄飞鸿》的系列电影。<br><br><br><br>今天的赤坎古镇,早已人去楼空,一切皆成过往,原住民在房产征收后,纷纷迁出古镇,由政府牵头投入巨资进行改造,据说5年多的改造已投入60多亿,不少区域的改造还在进行中。<br><br>有人说,缺少原住民的古镇没有烟火气,其实,这里早就没了烟火气。<br><br>古镇里房屋的原产权是私人的,这些年来人们纷纷外出工作、居住,留守人员已经很少了,旧楼维护投入不菲,很多人没有这个能力;没有商业价值,有能力的业主也没有意愿投入巨资对老宅进行修缮,那些百年前的恢宏骑楼、碉楼,早已辉煌远去,人走楼空,年久失修,任其凋敝,我上一次来时就是这种状况。<br><br>有人说,今天的古镇过于商业化了。如果说今天的赤坎古镇商业化了,我想说,今天的商业化比起它曾经的辉煌,简直是小巫见大巫,当年的赤坎,是当地商业、物流、交通、餐饮、教育、医疗,乃至三教九流的繁华集散地,曾经灯红酒绿、夜夜笙歌。<br><br>毋庸置疑,赤坎古镇的保育复原有赖于“资本”,但对“资本”不要妄加非议,仅就赤坎古镇而言,“资本”并不万恶,毕竟它保住了一座三百多年历史的庞大骑楼城,并重现于世人,也算是善莫大焉。<br><br></div> <div><br></div><div>2024年,我去过几个当年靠海外华人华侨投资兴建的古镇古城,泉州悟林村,江门老街,开平碉楼……无不被他们当年的义举所感动。<br><br>今天的中国,在海外的人更多,据《中国国际移民报告》统计,侨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已有6000万左右,遍布198个国家和地区,该如何发挥他们的才智,更加包容开放?又该如何鼓励他们像父辈一样,心系祖国?<br><br><br><br><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 * * * * * * * *</b></div><b><br> “ 离开一个地方,风景就不再属于你;走出一段路,回眸一望,常常发现她更生动,更美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朋友们分享游摄中的际遇,也作为留给自己的记忆。健康着、快乐着、幸福着、偶尔也醉着......” ———— 小可 路经之友<br></b><br></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