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粤西的阳西县过冬,阳西傍着南海,必然少不了吃“海鲜”。鱼蟹虾贝蚝鲍蛏等等,凡海里能捞上来的、礁石上能撬下来的、海滩上能挖出来的食材,统统都叫作“海鲜”。在当地的海鲜馆子里,常常能听到食客边吃边感叹“好鲜啊”!对于我们这些北方佬,真体会不到“鲜”到底是什么味儿。</p><p class="ql-block"> 近读汪曾祺先生的散文集《食事》,其中一篇文章讲到“鲜”,先生是这么说的:“我只道什么东西吃着‘香’,要解释什么是‘鲜’是很困难的”,在这一点上我可是老先生的知音。 </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一年到浙江的宁波,接待的朋友招待吃海鲜,其中一道菜叫作“海瓜子”,是一种大小和颜色都和西瓜籽一般的贝类海产,端上桌一看,真像一盘开着口儿的西瓜籽,筷子一拨哗哗的响,不仔细看都看不到贝肉在哪里;朋友热情招呼道“尝尝这个,可鲜了”!我挑了几个绿豆粒般的贝肉搁在嘴里抿了抿,随声附和说“真鲜”,心里嘀咕道“鲜”到底是什么味儿?</p><p class="ql-block"> 一般认为,酸、甜、苦、咸和鲜是食品中的五种基本味感;辣不是味道而是一种灼热和疼痛的感觉,所谓“火辣辣”就是人体黏膜对外界刺激的特殊感受;辣不仅舌头能感觉到,您试试,眼睛等皮肤敏感的地方也能感觉得到。人对酸甜苦咸都有具体的体验,能形象的描述它,比如形容“酸”,人们会说“把牙根都酸倒了”,但对于鲜却很难用语言表达。我曾经臆断所谓“鲜”是否就是鱼腥味儿,近来看到一个资料说,腥不是味觉而是嗅觉。鲜味是通过舌头的味蕾感知,而腥味是是通过鼻子的嗅黏膜感知的一种令人不舒服的负面感受。那么,鲜到底是什么味儿?按照教科书的说法,产生鲜味的物质通常是食物中的游离氨基酸(特别是谷氨酸)和核苷酸,这些物质在海鲜中含量较高,因此海鲜的鲜味较强。</p><p class="ql-block"> 说了半天,到底什么是“鲜”,还是不知所云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3日 于阳西月亮湾寓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