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b></p> <p class="ql-block">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p><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1.仁:仁为礼乐之本。仁道广大,难以一言蔽之,如依现代注释规则强用名词解之,反而害仁,故而孔子“子罕言利与命与仁”。2.礼、乐:周代为礼乐文明,礼乐是表,中心在仁。除去仁这个灵魂,礼乐则徒具外表。</p><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孔子说:“作为人而没有仁心,怎么用礼呢?作为人而没有仁心,怎么用乐呢?”</p> <p class="ql-block">仁德是礼乐的前提。一个人如果失去了仁德,像季氏那样,僭越天子之礼,滥用天子之乐,那礼乐对他还有什么意思呢?</p><p class="ql-block">说穿了,文化也好,艺术也好,都是为道德传播,更进一步说,都是为政治的等级制度服务的,所以,一定要服从于道德和政治的前提。</p> <p class="ql-block">一个人没有中心思想,“如礼何?”文化对他有什么用?文化是靠每一个人自觉自发,自省自悟的;文化不是法律,不能由他人来管的。所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一个人如果自己不省悟,文化与艺术对他有什么用呢?这是孔子的感叹。</p> <p class="ql-block">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这里,孔子就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p> <p class="ql-block">《礼记·仲尼燕居》曰:子曰:制度在礼,文为在礼,行之其在人乎?</p><p class="ql-block">李氏曰:礼乐待人而后行,苟非其人,则虽玉帛交错,钟鼓铿锵,亦将如之何哉?然记者序此于八佾雍彻之后,疑其为僭礼乐者发也。</p><p class="ql-block">郑汝谐曰:仁,人心也。礼乐之起,本于人心也。不仁,则陵犯乖争,无所不有,尚何取于礼乐乎?鄙之也。</p><p class="ql-block">《论语正义》曰:案言而履之,行而乐之,此仁者所为。《汉书》曰:“言不仁之人,亡所施用。不仁而多材,国之患也。亡所施用,则不能行礼乐,虽多材,只为不善而已。”</p> <p class="ql-block">礼的本质为内在的恭敬,内在仁的一种表现形式,如果失去了内在的仁德,内心的恭敬,只是一种停留在表面的形式是人没有任何意义的!做人做事情也一样重要的是抓住本质,做人以“诚信”为本,做事以“忠诚”“负责”为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