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渝铁路建设纪实铁道兵篇第四集:武当山隧道

安康龙舟

<p class="ql-block">襄渝铁路建设纪实铁道兵篇第四集:武当山隧道</p><p class="ql-block">铁道兵文化</p><p class="ql-block">中华社会文化发展基金会铁道兵文化公益基金官方账号</p><p class="ql-block">2025-1-11</p><p class="ql-block">13:55</p><p class="ql-block">河南</p><p class="ql-block">听全文</p><p class="ql-block">约17分钟</p><p class="ql-block">文章较长试试听</p><p class="ql-block">作者:李春芝</p><p class="ql-block">编辑、制作:梁宝平</p><p class="ql-block">  逢山凿路,遇水架桥,铁道兵前无险阻;风餐露宿,沐雨栉风,铁道兵前无困难!</p><p class="ql-block">武当山隧道</p><p class="ql-block">根据中央部署,1969年3月铁道兵来到了襄渝铁路东段的湖北省进行施工。按照线路图,铁道兵们想要修通铁路东段,必须经过重峦叠嶂的武当山,在它的山腹里修一条大隧道。长达5000多米的武当山隧道,是战士们遇到的第一个拦路虎。经过科学计算,完成这样一个隧道,至少需要3年的时间,然而,上级命令:必须在1970年年底之前完成这个隧道。现在距离这个时间剩下不到一年半了,为了研究加快襄渝铁路建设的问题,1969年12月29日晚,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会议,铁道兵司令员刘贤权、铁道兵西南指挥部司令员何辉燕等人参加。周总理手拿一幅中 国地图说:“毛泽东主席亲自确定襄渝铁路路线走向,这条铁路要快修,修好这条铁路,四川就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局面,‘天府之国’的交通就活了。”毛主席的亲自号召,周总理的殷切嘱托,激励着各路的铁道兵们,他们加紧了襄渝铁路东线的全面施工。而提前修通武当山隧道,对于湖北省十堰市十分重要。原来,当时的军工企业第二汽车制造厂刚刚在十堰小镇落户,襄渝铁路经过十堰,目的就是配合二汽军用越野车的生产与运输。</p><p class="ql-block">十堰与襄阳之间矗立着巍峨的武当山,如果不能提前开通武当山隧道,就意味着二汽的军车即使下了生产线也运不出去。为了尽快修通襄渝线的东段,铁道部勘测设计院设计出一条迂回线作为铁路便线。据此,修建襄渝铁路 1师以保铁路便线开通为前提,先期进行了文(畈)白(浪)路段的施工。</p><p class="ql-block">先遣部队进驻到十堰境内的襄渝铁路沿线,为后续部队全面开进做前期准备。师部先遣部队和一团先遣组设在老营(现武当山特区),二团设在六里坪,三团设在浪河,四团设在白浪,五团设在谷城县。1969年12月,铁1师所部2.6万人开赴襄渝铁路十堰境内施工沿线,师机关设在 今天的丹江口市职工大学和丹江口市第一中学,铁1师指挥所则设在老营。</p><p class="ql-block">铁1师为1948年7月组建的东北人民解放军铁道纵队第一支队,是</p><p class="ql-block">一支久经疆场的精锐部队,是一个曾经参加过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的英 雄集体。1950年11月6日参加抗美援朝,担负抢修铁路任务。1952年因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他们被改编为铁道兵并随郭维成将军参加了朝鲜龟城——球场——介川铁路的抢修工作。电影《激战无名川》中的将士,就是以他们为原型。铁1师还在敌机的多次轰炸下诞生了一级战斗英雄杨连第(铁道兵第1师1团1连连长)。1953年5月15日,杨连第指挥连队在清川江大桥再次抢修架桥时,被敌机投下的定时炸弹弹片击中头部,光荣牺牲。 被追授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称号,他生前所在连被命名为“杨连第连”,铁道部将第八号桥命名为“杨连第桥”,杨连第还荣获“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并被授予一级国旗勋章、金星奖章。 英雄的铁1师在朝鲜龟城——球场——介川铁路的抢修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实战经验,为他们在湖北十堰的施工增添了底气。襄渝铁路武当山隧道的开凿、掘进更是造就了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军史上的又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文胡段位于襄渝线东端,东起谷城县文畈站,西至郧县胡家营站,全 长127.8公里,蜿蜒于鄂西北群山之中。鄂西北属丘陵低山区,这段线路 地形复杂,桥隧比较集中,桥隧总长占线路总长的40.8%,工程任务艰巨。出文畈站后,铁路两次穿越武当山支脉,横跨堵河,七越将军河,而后折人汉江峡谷南岸,溯江直逼胡家营车站。</p><p class="ql-block">修建襄渝铁路文胡段任务重、工期短、兵员不足。鉴于此,铁1师请示当时的武汉军区,经湖北省人民政府同意,先后抽调了黄冈、鄂城、襄阳、郧阳、咸宁地区的民兵师进行支援。1970年抽调民兵为3.5万人次,1971年为9.5万人次,1972年为1.4万人次,1973年为1万人次。同时,为了加强襄渝铁路十堰段的建设,根据铁道兵总部的建议,武汉军区和湖北省决定成立民兵指挥部。施工中,以部队为主,辅以民兵;也有民兵单独承 担一段或一个工点的修建任务;也有以民兵为主,少量部队予以加强。</p><p class="ql-block">来到襄渝铁路东段的筑路大军在这里开始了不停歇的劳动,由于地处潮湿的深山,初到工地时,没有房屋,他们就以天当被地当床,地面潮湿,铁道兵战士们就自己搭帐篷,睡在崖河滩上。粮食运不进来,他们就以面糊当饭,盐水当菜。加之,当时全线机械化也非常落后,最先进的设备就是风钻、压风机等,严重影响施工进度,尽管如此,全体战士们仍饱含激情,抢占时间,狠抓进度。隧道施工点是最艰苦最危险的地方,铁道兵战士们用手刨土,用铁锹铲土,用钢镐镐坚硬的石头,洞内仅依靠简单机械照明、供水、供电、送风、降尘等。由于降尘效果差,战士们进去时个个精神抖擞,五官清晰,出来时,除了两眼闪亮,牙齿洁白,面部会完全蒙上一层厚厚的灰土。有人便将这种现象编成了顺口溜:“天当被,地当床,风霜雨水当衣裳,喝口盐水当干粮,艰苦奋斗人不让。白天干,黑夜干,白天黑夜连轴转。”在央视的《国家记忆——难忘铁道兵奋战襄渝线》电视专题片里,我看到原铁1师3团1营4连爆破手胡清碧讲了这样一个细节,很感动:铁道兵们在高强度的施工中,新鲜蔬菜匮乏,战士们吃了几个月的压缩菜,因为缺少维生素和必要的营养供给,许多战士难免口疮干裂。后来,不知怎么的,总理知道了这件事,给战士们拨了许多肉罐头……</p><p class="ql-block">正是凭借着这种“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和“天当被,地当</p><p class="ql-block">床”的艰苦奋斗作风,1971年初,襄渝铁路西线传来捷报,铁路已经修到 267公里外的达县,同时,东线的铁路如期铺轨100公里,并赶在二汽第一辆汽车下线之前通了车。</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魂兮归来兮</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我看到了他的左脸颊酒窝 白牙齿</p><p class="ql-block">还有眼睛里的小太阳</p><p class="ql-block">滚圆滚圆 大约六点七点</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风 也是一个好孩子</p><p class="ql-block">那年 风看到了山中风枪的疾响</p><p class="ql-block">雪屑 抱着草木取暖</p><p class="ql-block">风 看到了他从悬崖上落下</p><p class="ql-block">只剩下挽词的支离破碎——</p><p class="ql-block">剩下的半句我知道 还是个孩子</p><p class="ql-block">在家里 还该允许尿炕天气尚冷……</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他仍然在里边笑着笑着 只是</p><p class="ql-block">不知道自己已经死去</p><p class="ql-block">而我活着</p><p class="ql-block">——陈敏《风 也是一个好孩子》</p><p class="ql-block">其实,动身去湖北十堰的武当山下的老营烈士陵园之前,我便知道在铁1师中间流传的一个奇特故事。</p><p class="ql-block">1978 年10月中旬,襄渝铁路逐段移交铁道部运营后,铁道兵第1师政治部群工科科长武有才、文化科科长孙开华等人,奉命将散葬的烈士遗骸收敛、火化,且集中安葬到武当山老营革命烈士陵园。当他们来到郧县鲍峡镇迁移张明烈士遗骸时,却发现了不可思议的一幕:张明烈士牺牲已有五年的时间了,但尸体却并没有腐烂。 躺在棺木中的他身穿军大衣,面部神态安详如常人一般。张明是5804部队的一名班长,先是参加了襄渝铁路文畈至白浪段的建设,火车通到十堰后,他便随部队转战到白浪至胡家营段施工1973年10月,在襄渝铁路十堰市鲍峡段铺设钢轨时,张明为保护身边的战友,被重达三吨的钢轨压住胸部而牺牲……此刻,令在场所有人感到吃惊的是,在他遗体上竟然放着一张白纸,上面赫然写着7个大字:“请送我回家安葬。”这么奇特的事,让几名新入伍的小战士,紧张地退到了孙、武两位科长的身后,而那3个民工更是吓得眼中含泪,手脚颤抖地跪在棺木前忙着磕头作揖。面对眼前的这种情况,年过五旬富有经验且受过党多年教育的两位科长分析:这可能是张明在牺牲后,其家人要求将其遗骸带回家乡安葬,由于当时部队和地方火化、运输等条件都不具备,所以,负责处理烈士善后的部队领导及当事人根据其亲人要求,将写好的字条放在烈士胸前的显著位置,期望后来处理散葬烈士遗骸的同 志,能按照烈士亲人的意愿,送烈士回乡安葬。</p><p class="ql-block">不过,这张神奇的纸条,埋入地下五年没有风化,却是一个奇迹。</p><p class="ql-block">“战友啊、战友,请你放心吧,我们一定会送你回家。”</p><p class="ql-block">烈士魂归故土,是以告慰英灵。家毕竟是温暖的,灶上忙碌的母亲,门口进出来去的父亲,都让他如此的牵挂和不舍。</p><p class="ql-block">两人不再迟疑,旋即回到部队将此事向上级做了汇报,并提出将烈士骨灰送回家乡安葬的具体建议。铁道兵领导机关不仅同意了他们的报告和建议,还积极协调江苏省有关部门确定安葬事宜。张明烈士的骨灰从湖北省十堰市郧县鲍峡镇辗转2000余公里回到了家乡,被安葬在江苏省宿迁市 泗阳县烈士陵园昭忠祠,因为他为国家建设、为当地人民做出了牺牲和贡献,所以在十堰市老营烈士陵园左区1排9号依然有张明的一席之地——碑文清晰可见:张明烈士,5804部队班长。共产党员。1949年2月生,1971年入伍,1973年10月26日牺牲。</p><p class="ql-block">2017年4月,我从安康坐火车来到湖北武当山。</p><p class="ql-block">这个季节,云淡风轻。沿途草木的清香和宁静的山野之蓝,调动起我所有的敏感神经,也使我久仰的激情一泻千里。 常规性训练,对于武当山,自古以来就是天下名山。它在湖北省西北部,北通秦岭,南接巴山,连绵起伏,纵横400多公里。宋代书法家米芾曾为武当山写下了刚劲有力的“第一山”三个大字。作为旅游胜地,武当山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武当山上有宏伟的古建筑,早在1300年前的唐代贞观年间,武当山即兴建五龙祠,弘扬道教。而武当武术是中国最古老、最有影响的武术流派之一,与少林武术相映生辉,武术界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山是我国道教名山,也是富有革命光荣传统之地。武当山系大巴山支脉,重峦叠嶂、群峰起伏,方圆八百里,跨鄂西北郧县、均县、房县、竹山、谷城、光化数县。 由于地处鄂豫川陕四省交界地区,地势险要,战略地位十分突出,但山区人民饱受封建统治和兵匪之苦,所以成为农民革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1931年,红三军在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带领下进入鄂西北,并利用武当山 的有利地形,一举粉碎了国民党的进攻,占领了房县等地。之后,以房县为基地,迅速开辟了以武当山为中心的鄂西北根据地。</p><p class="ql-block">细细琢磨,这等极富美感的景色存在,一定是与这里特殊的环境有关。因为如今的这方山野,已不是兵家相争之地。硝烟和喊杀声,早已不复存在。 就连当年铁道兵们炸山开炮、修路架桥留下的脚印里,都长满了一簇簇的花草,由此连绵至武当山下的老营革命烈士陵园。</p><p class="ql-block">这里,有196座铁道兵烈士墓碑掩映在苍翠的松柏之间。</p><p class="ql-block">武当山的老营革命烈士陵园,建于玉虚宫西侧的一座小山冈上,坐南朝北,与襄渝铁路武当山火车站隔路相望。一进陵园,我的目光便被高大 的纪念碑上仿毛体的“革命烈士纪念碑”几个大字所吸引。在这里,安葬着一位叫李安晋的烈士,他把生还的希望留给战友,是铁1师树起的一面鲜艳旗帜!</p><p class="ql-block">其时,李安晋是5801部队勤务连的一位副排长。1970年9月28日,5801 部队正在进行手榴弹实弹训练。实投训练和实弹射击训练是部队的 常规性训练,对于新兵来说,这不仅是锻造他们的军人血性,也是培养实战技能和锻炼心理素质的一项重要课程。何况,国际形势风起云涌,瞬息万变,战争似乎从来没离我们太远。这天,正在训练的过程中,李安晋突然听到一声喊“卧倒”,他扭头一瞧,发现了惊险的一幕:见一名新战士可能是急切地想把手榴弹投出去,结果引弹过快、过猛,弹体从手中滑落到身边。 此刻,新战士面如土色,吓傻了似的站在原地,两腿发抖,而那枚手榴弹在他脚下正冒着烟,刺刺作响……千均一发之际,李安晋一个飞跃扑上去,果断地用自己的身体挡住了爆炸的手榴弹。顷刻间,只听见天崩地裂的一声巨响——</p><p class="ql-block">那一刻,地在颤,山在抖。</p><p class="ql-block">……</p><p class="ql-block">站在这儿,我看见碑文上的字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衬托下,格外醒目:“李安晋等同志以天高我敢攀、地厚我敢钻的英雄气概,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同帝修反争时间,抢速度,为人民鞠躬尽瘁,英勇献身……</p><p class="ql-block">中国人民解放军5751部队全体指战员敬挽</p><p class="ql-block">1973年4月5日”</p><p class="ql-block">我深深地吸了一囗气,弯下腰,鞠躬,再鞠躬,以此表达我对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p><p class="ql-block">  哪里需要,到哪里去,哪里艰苦哪安家!</p><p class="ql-block">  共和国不会忘记!无数襄渝线建设中的生动故事必将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图为:作者李春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