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供家谱”——让你永远不要忘记谁是自己的“祖宗”</b></p><p class="ql-block"> 那个年代,过年最“隆重”的莫过于“供家谱”。我家的“家谱”是全屯子里面最考究的,那应该是一幅相当像样的国画,除了画面上的人物、场景,最主要的是按照辈份分层级排出一代代先人,包括他们的配偶,家族里再有过世的随时添上去。每年的年三十,老人把“家谱”拿出来,扫去灰尘,端端正正地挂到墙上去。记得,父亲七十岁的那一年,他把家谱拿出来准备挂的时候,认真端祥着上边一代代先人的名字。这个时候,叔叔已经去世了,我提醒父亲把叔叔王成民的名字添上去。父亲马上问我:“王成民是谁呀?”这一瞬间,我的鼻子一酸,眼框里流出了泪水,心中感慨,蛮是聪明的父亲真的是老了,老糊涂了啦!连自己唯一的亲弟弟都不记得了。后来,经过我的提示,他才把叔叔的名字端端正正地写上去。</p><p class="ql-block"> 每年,我陪着父亲把家谱供好后,母亲负责准备供品——白花花的大馒头、用炉火烤过的粉条、各种肉菜。还不等天黑,父亲就给老祖宗点燃起早已准备好的“大金对(腊烛)”,同时,点好三柱香。父亲对过年是非常讲究的人,所有过年的各道程序,一样都不能少。我从懂事开始就很崇拜父亲,父亲重视的事情,哪一样我都不敢怠慢,尤其是过年,我更是变着法地讨他老人家欢心。整个供家谱的过程,我是表现最积极的“帮办”,这边帮着父亲点腊烛、找香火,那边帮着母亲往桌上端贡品。这一点我是看透了,过年对老人来说,就是“过孩子”,哄孩子们开心是他们最大的心愿。懂得了这一点,我也就使用了“反作用力”,变着法地讨父母亲开心,我能够感受得到他们持家的“不易”,尽力安扶他们那颗“沉甸甸”的心,给他们带来少许的欢乐。每年过年我的“出色”表现,都能获得父母亲的“满分”,他们对我的嘉奖不一定表现在言语上,但从他们的眼神儿中,我是能够感受得到的。</p><p class="ql-block"> 把供家谱的事情安排停当,父亲带头,要给老祖宗磕头,我本来就是父亲的“跟屁虫”,父亲磕完头,我紧随其后,一定要把头磕出个“动静”来。除了给老祖宗磕头,还要给老爹老妈磕头,宽裕的时候,父母亲会给一两元“赏钱”,那个时候叫“压兜钱”,相当于现在的“红包”,兜里不宽裕,也就只能给个笑脸。哥哥因为常年在外读书、工作,他对这一套不大感兴趣,甚至可能觉得这些做法有点“俗”,所以,他对这些往往表现出“清高”,正因为这一点,老是不讨父亲喜欢。我的书读得少,总是热衷于乡间的乡土气,我总觉得,不管是土也好,洋也罢,能给辛苦一大年的老爹老妈带来开心一笑,就是“硬道理”。</p> <p class="ql-block"> 过年的时候,贴春联跟供家谱是“配套”的。屯子里贴春联往往是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从街面买来现成的对联,用浆子粘到门框上就行了;另一种是买来红纸自己写春联。因为父亲的毛笔字很能拿得出手,所以,我家的春联一直是自己写。农村的春联,更多的人家是选择“发家致富”、“招财进宝”之类的内容。父亲自己写对联,他总是不喜欢这一类的词儿,他认为,这些东西,一方面显得俗气,另一方面,“发家致富”那要靠自己辛勤奋斗,不是向老天能祈祷得来的。他在春联中多半是祈祷平安、吉祥,他认为,这才是上天赐予的。父亲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是读私塾时候练就的功夫。我和哥哥小的时候,父亲非常重视督促我们写好毛笔字,不仅经常给我们讲“字怕习,马怕骑”一类的浅显道理,还给我们讲过古代书法家王羲之苦练毛笔字的故事:相传,王羲之的父亲为了让他练好毛笔字,一下子就给他准备了三大缸的墨水。三缸墨写完后,王羲之一本正经地写好了一篇毛笔字,准备送给父亲审阅。为了慎重起见,他把写好的字先送给母亲帮着“把把关”,母亲看他写的字缺了一个点儿,就顺手给添上了。父亲看后,给的评语道:“吾儿读书三年整,唯有一点有习之。”就是说,练了三年,写了半天,就这“一点儿”还算是有点文化,可惜这一点还是母亲给加的。父亲用这个故事教育我们,要懂得读书的艰辛和“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尽管如此,我跟哥哥还是辜负了父亲的希望,毛笔书法一事无成。即使这样,每年春节,父亲写春联的时候,还是要让我和哥哥“写两笔”,看看我们俩的字,父亲总是“咳”声打过之后,只能是自己动手。看了父亲写好的春联,我们哥俩深感自愧不如。</p><p class="ql-block"> 社会在发展,风俗在改变。现在,供家谱这类的事情,可能在农村还时有表现,城里早就“绝迹”了。我倒是觉得“供家谱”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不仅能够增加过年的节日气氛,更重要的是让它像“传家宝”一样,通过代代相传,让人们记住谁才是自己的祖宗,从而加固浓浓的亲情,传承家族的美德。现在,很多年轻人,特别是那些“念大书”的,常常给人的感觉是“六亲不认”,尤其是那些出过国、留过洋,自以为有了那么一点儿“洋墨水”的人,更是把自己的“老祖宗”忘得一干二净。至于那些“七大姑八大姨”,还有“他六舅”,那就更是不在话下了,正如《红灯记》里李铁梅唱段的一句话“虽说是亲眷又不相认。”凭着我的感觉,当下的年轻人,除了自己的老爹,连爷爷的名字都没有几个能叫得上来。严格地说,这就是忘本。所以,我想假如“供家谱”这个习俗不被丢掉,每年过年的时候,搞一次供家谱的“演习”,这些年轻人总不会忘记自己的爹爹、爷爷,还有往上的一辈辈“老祖宗”,他们都是谁,包括这些人都有哪些可圈可点的“业绩”,有谁为“光宗耀祖”作过贡献,对这个家族,包括自己曾有过哪些帮助。历史上的曾国藩,虽然获得“十年七晋”的“好成绩”,最后官至朝中“二品大员”,但他仍然不忘自己的祖宗,不忘自己的“家训”。翻开“曾国藩家书”,更是足见这位皇帝身边的“二品大员”,对自己的家,对自己的祖宗和所有亲人的浓浓深情和拳拳之心。</p><p class="ql-block"> 尊奉祖宗,施行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在坚持、传承五千年文明史的过程中,绝不应该忘记对青少年进行这种传统美德的教育。假如,我们的年轻人连自己的祖宗都忘记了,“民族文化”、“传统美德”也就无从谈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