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12月14日,继续赤城县境的巡墩探堡活动,包括正阳墩、中所、镇宁堡、西栅子、二堡子、头堡子等古堡及墩台,最后于赤城鼓楼收兵。整个行程均在宣府巡道上北路,这是京北长城最为外凸的地带,《九边图说》“参将驻独石,逼邻虏穴,三面受敌,于九边中最称冲要。”也是历代长城最为集中且复杂的地带,明长城、汉长城、魏晋南北朝及不明时期的长城交织混杂。但这里的长城建筑遗存稀少,给我们的探访活动带来困难。</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 宣府上北路长城分布</h3> <p class="ql-block"> 带来困难的,还有天气。尚未入九,刚及零下,而且晴天,没想到赤城这么冷。上午10点30分,队伍抵达第一站的正阳墩营城。一下车,竟让人伸不出手来,更严重的是一喘气就像吸进冰溜子似的,那个透心凉!清茶大姐看我穿的单薄,“赶紧回去加衣服!”于是,上车翻背包,让从秋天就一直背着的“一把抓”终于派上了用场。秋衣、抓绒、羽绒服、冲锋衣全套上,关键是戴上口罩,这就暖和多了。只是手套是半截的,这没办法,总要露着手指拍照吧。相机挂在脖子上,不用时就抄兜,用的时候再“咔嚓”,就这么干吧!</p><p class="ql-block"> 正阳墩营城位于赤城县镇宁堡乡正阳墩村西侧的一处小高地上,海拔1261米。从队友航拍的相片看,整个营城长方形,南北向略长。西、南两侧有数层梯田坎,东侧缓坡、北侧陡坡。营城已毫无建筑遗存,现北、西、南三面台地立面明显,也有低矮残墙断断续续,尤其是北墙中间一段突出,外墙残高3米、长15米左右。其顶面及周边多为农田,间以杂灌相隔。</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 俯瞰正阳墩营城,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 正阳墩营城西墙(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 正阳墩营城北墙(东北向)</h3> 北向了望,可见正阳墩1号烽火台位于山顶,资料上海拔1525米,太高了,放弃!南向则有正阳墩2号烽火台,就在公路西侧,看看去。于是,大家下坡,放弃坐车,纷纷徒步奔向烽火台。有车不坐,为嘛?健步走,热乎呗!看着地里的牛心说,“牛不怕冷,驴怕!”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 正阳墩营城北眺(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 正阳墩之路(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 向正阳墩前进(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 正阳墩的牛(东北向)</h3> 正阳墩2号烽火台,其实就是“正阳墩”。资料称,“赤城县是我市长城分布最多的县,这种直接以长城元素为名的村庄更为普遍。该县的正阳墩村,就是因为这个村西沟内有一座烽火台,村子正对着墩台,所以就有了上述名称。”现地观察,还真是。正阳墩村位于山脚,所对着的墩台在村西侧两山夹一沟的谷地平坦地带。注意,墩在村南,而非村西,村西的是正阳墩营城。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 正阳墩城堡及烽火台分布</h3> 此墩海拔1221米,黄土夯筑,平面方形,剖面梯形,顶部边长约6米,底部边长约9米,残高约9米。正阳墩带墩院,但不像山西常见的“火锅墩”那样在中央,而在墩院的北墙中部。墩院的四面围墙夯土而成,现多残断,总长应在200米以上。其西墙南部缺失,形成硕大缺口,还好有一树相遮;东墙也残损严重,形成牙状,靠南部有马面外凸,疑其中央部位为墩院之门。南、北两面相对完整,围合性强。整圈围墙内高多在4米左右,东、北两面外墙高3-4米,但南、西两侧地势低洼,故显外墙更加高大,高约5-8米。队友们不顾严寒,里外踏勘,兼顾留影,其乐融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0 俯瞰正阳墩2号烽火台,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1 正阳墩2号烽火台(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2 正阳墩2号烽火台东墙(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3 正阳墩2号烽火台南墙(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4 正阳墩2号烽火台西墙(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5 正阳墩2号烽火台东墙上马面(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6 正阳墩院内踏勘(东向)</h3> 老夫以为,正阳墩并非单纯的烽火台,应是通信与攻防一体的综合性军事堡垒。此为西、北两条火路传信的中断与枢纽位置,且与正阳墩营城同为“中流砥柱”,北可控汉长城,西则支持大边明长城防线,是抗击与迟滞破口下坝之敌的一线支撑点。包括后面看到的其他烽火台,也多带高大墩院,疑为同性质的军事聚落。而正阳村堡近山,有山体作依托,其安全稳定性也至关重要。同时,墩台、营城、村堡构成三角支撑体系,作为镇宁堡北侧门户,军事价值不可低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7 正阳墩及村、堡位置</h3> 此处三岔路口,西北向通往桦皮岭,乃至太子城。这还是世界美食马拉松的跑道,路面真棒!夏天有时间,要来这里兜兜风,捎带把几道不同时期的长城防线多看看。对了,记着到出土金褐釉刻莲花纹小口罐的正阳墩村看看去。还有,王恽《中堂事记》的《燕京——开平府往返》中有“十三日甲戌,至定边,憩焉,盖金所筑故城也。是夜,宿黑崖子,距青麓九十里。”其中的黑崖子,据说就是赤城县镇宁堡乡正阳墩村。到底为甚名“黑崖子”,也该讨个说法去。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18 马拉松跑道(西北向)</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19 正阳墩旁边的路标(西北向)</h3> 正阳墩往南,过东栅子的汉长城,去往第二站的中所。没想到,汉长城竟有墙体,还够明显。东西各有墩台,地图上标示明长城镇宁堡东栅子2、3号烽火台。很想下车看看,但不在计划之列。不过,临到中所村前,又一带圈墙的墩台出现路边。我们一吵吵,司机兄弟就停车,必须点赞。领队喊“十分钟啊!”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0 东栅子2号烽火台(南向)</h3> 这是东栅子5号烽火台,位于公路东侧,海拔1155米。其底部边长约6米,顶部坍得较圆,残高6米余,夯土层10-15厘米。现存四面夯土墙,外高4米左右,内高2-3米左右。围墙较正阳墩偏小,边长约40米。简单看看,赶紧转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1 东栅子5号烽火台,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2 东栅子5号烽火台(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3 东栅子5号烽火台墩院东南角(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4 东栅子5号烽火台墩院西墙(西北向)</h3> 进中所村,11点55分。中所乃宣府镇北上路镇宁堡长城防线上的“五所”之一,明朝中所堡即现在的中所村。不过,有文指出此中所乃“赤城西沟之中央,非前后所中央也。”要我说,也非镇宁堡“五所”中央,而是“五所”的最北一个。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5 镇宁堡“五所”介绍牌(东向)</h3> 中所很有名,不是因为“民主法治示范村”,也并非墙上这些画。如果说有点关系,也并非冬奥会,而是秧歌剧。据资料,中所秧歌剧又叫“中所秧歌戏”,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几百年前,由于战乱和灾荒,一些山西榆次移民几经辗转,到此地落户。这些移民中会唱戏的人办起了戏班,开始唱秧歌戏。”经过代代相传和完善发展,经过与山西梆子、河北梆子、北路梆子、秦腔、婉婉腔等其他剧种唱腔的移植糅合,“形成了风格优美独特、曲调委婉动听、唱腔高亢明亮、音乐层次丰富、民歌风味浓郁的特色。经常演出的有《过江》、《真武爷出家》、《赶三关》、《列女传》、《九件衣》等近百个剧目。”真想看看《真武爷出家》,想知道真武爷出家的前因后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6 走进中所(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7 中所冬奥宣传画(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8 中所秧歌剧宣传画(南向)</h3> 这种壁画真多,但古建太少了。我们此行的重点在于古迹,这可太难找了。看见块旗杆石,乃至一座破房子都激动,可也凤毛麟角呀。戏台与庙是古堡的标配,这都有,只是成色不足、韵味不够。也有成色极好的,是这里出土的文物,以元磁州窑白釉褐彩龙凤纹罐最有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29 中所城堡旧民居(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0 中所城堡民居院墙上的旗杆石(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1 中所戏台(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2 中所龙王庙(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3 中所龙王庙挂牌(东向)</h3> <p class="ql-block"> 几经询访,知“中所18家立堡,堡墙200米,只有街头卖东西的后面院里有段堡墙。”队友们南边绕、北面爬,最终只有两位上去了。老夫还是老习惯,将它拉过来便罢。要说一句,街道真干净,不愧是河北省卫生村呢。</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4 中所走访(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5 中所城堡西墙(西南向)</h3> 第三站为镇宁堡,堡墙西侧下车,12点35分。镇宁堡为宣府镇上北路十二城堡之一,周边近有仓上堡、马营堡、松树堡等古堡,属地长城包括明长城与汉长城,纵深多达四条防线。据《畿辅通志》,“堡去边墙密迩,唯东面邻山,西、南、北皆平地,边外光头嵯、小庄窠、野鸡山等处皆通大举。堡东北擒虎墩二处最为要冲。堡西侯家冲可以设伏。”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6 《宣大山西三镇图说》宣府上北路</h3> <p class="ql-block"> 现地观察,镇宁堡位于开阔平坦的谷地,东面邻山,西侧坡远,南、北开阔。我们的大巴停在古堡西侧的公路上,大家先观赏古堡西墙。史载,镇宁堡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右副都御使马中锡主持修筑城堡,万历十五年(1587年)增修并砖甃,周二里五十七步,高三丈五尺,堡角楼共六,门一座。城堡临温泉河而建,固守野狐岭大边。《宣镇图说》,当西来入犯之冲,本堡“盖赤城之外屏也。”</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7 俯瞰镇宁堡,队友提供</h3> <p class="ql-block"> 镇宁堡为极冲之地,故城池高大而坚固,并连设中所、前所、后所、左所、右所等“五所”以相辅。当年的城池尚有残存,西墙相对规整,另东墙小段残余,其他墙体据说在运动中彻底拆毁,仅存留的残墙也不见包砖一块。眼前的古堡西墙立面相当整齐,挂有多幅宣传镇宁古堡及当地历史文化的摄影作品,其中一幅介绍的是张艺谋的电影《一个都不能少》。在这部一个专业演员都没有的电影里。14岁的镇宁堡中学初一学生魏敏芝成为女主角。几百年的古堡墙体,不可能如此整齐,遂疑后修。果然,在靠南端的豁口处,看到了墙体的真实模样。</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8 镇宁堡西墙(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39 镇宁堡城堡西墙断面(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0 镇宁堡城堡西墙宣传画(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1 镇宁堡城堡西墙宣传画(东向)</h3> 进堡转转,入眼的古建不比中所多什么。据说有石马槽、石磨盘、石旗杆,有队友还拍到了城门,但老夫都没见,俺就看了些破房子和新院子。要说亮点,主要是老房的清水脊、窑洞式、“老檐出”、兽头滴水瓦和改良后的门楼顶。发现了不少的大城砖,该是扒的当年堡墙上的。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2 镇宁堡窑洞式民居(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3 镇宁堡老房外露梁头(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4 镇宁堡老房(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5 镇宁堡民居院墙(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6 镇宁堡民居门楼(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7 镇宁堡城门,队友提供</h3> 还有时间,索性午饭吧!这么冷的天儿,凉面包就算了,找小店来碗热汤面吧。还真有,就在戏台东面。结合行前功课与老板聊天,知通用机场还在建着,在镇宁堡西北边不远;庙没了,戏台有,但后盖的;营城和脂肪庙遗址都在村南边,有两三里地。在大碗热汤面下肚,浑身暖和起来。“找镇宁堡营城和脂肪庙去,不坐车了,还走!”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8 镇宁堡戏台(西北向)</h3> 顺公路南行,溜溜达达,先偶遇镇宁堡小学,真漂亮;接着是安和佳苑小区,真不错。小区再往南,路边有座烽火台,看地图是“镇宁堡2号烽火台”。此台位于南北向长条形山包上,为毛石堆砌。虽不见墩院,但其南侧有平坦地面,且有砖石遗存,疑曾有人生活。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49 镇宁堡小学(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0 镇宁堡2号烽火台(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1 镇宁堡2号烽火台(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2 回望镇宁堡2号烽火台(东北向)</h3> <p class="ql-block"> 再南向200米,就是镇宁堡营城,地势较周边略高,海拔1054米。现遗存夯土围墙,城垣清晰。整个营城看似方正,边长60-80米。现被公路穿插,一分为二。其中,南半部分围墙低矮,多在1米以下;北半部分墙体高大,多2米之上。东北、西北两角,墙上配角墩,格外突出。大家沿墙绕行,边走边看。此为镇宁堡“五所”之前所,遗址年代追为金或元。可见,作为军营是后来的事。后所就是“西栅子营城”。马上过去,上车!还有脂肪庙没看呢,不在计划,以后补课。</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3 镇宁堡营城文保碑(西向)</h3>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54 拍摄镇宁堡营城文保碑(南向),队友提供</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5 镇宁堡营城航拍图片</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6 镇宁堡营城东北角墩(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7 镇宁堡营城西北角(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8 镇宁堡营城东墙、南墙(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59 边走边看,队友提供</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0 共同探讨(北向)</h3> <p class="ql-block"> 沿承塔线西行,至赵家沟路口下车,已是14点10分。起风了,真硬!冷得人打哆嗦,有队友拒不下车。老夫看那牛的队伍走得那般从容,还是随队伍下公路。往北的路没多远就被河水截断,好在已经结冰,但走来的“咔嚓”响个不停,总算平安过河。东北向看到了西栅子营城的围墙,大家顶着风走,真冷!</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1 西栅子的牛(东北向)</h3> <p class="ql-block"> 西栅子营城正是镇宁堡“五所”之后所,地处河滩,海拔1119米。此为镇宁堡通往长城的西路栅子口,故称西栅子口,为防守镇宁堡而建,后更名“西栅子”。地图上,古堡轮廊刀把形,北部东向突出一块。眼前,东墙北端留存一段夯土围墙,其它地段墙体坍塌成垄状。北墙中央偏西的内侧有原西栅子2号烽火台遗址,完全坍塌在地,很不明显。</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2 西栅子营城西南角墩(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3 西栅子营城航拍图片,源于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4 西栅子营城南墙(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5 西栅子营城东墙(东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6 西栅子城堡东墙及2号烽火台遗址,队友提供</h3> 老夫又当逃兵,早早回到车上。有心想去不远的西栅子村,那里有古戏楼一座,还有通无字碑,都相当古朴。但听说计划有变,大部队已回返,只好车上等了。此时,发现东侧不远的山顶上有座烽火台,下车拉过来,又多个收获。对照地图,是“西栅子3号烽火台”,海拔1119米。待到人齐开车,下一站二堡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7 西栅子3号烽火台(东向)</h3> 到达第五站的二堡子村,14点50分。抓紧上坡看墩,一路老树、残垣,这就是以“恤”字暖铺闻名的右所堡,只是不知哪里是当年的暖铺房。所谓“暖铺”,指设有火炕的递铺。为了管理方便,特命上字号。 宣府镇上北路赤城一带的驿传,暖铺除“恤”外,还有“礼”、“书”、“数”等字。之所以叫“二堡子”,据说是以赤城通往西北长城要冲的第二大村堡而得名。透过枝条,已然看见“二堡子2号烽火台”。西侧绕上高坡,烽火台位于崖头,海拔1119米。此台丘状,约一人之高。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8 镇宁堡南侧城堡及烽火台</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69 二堡子2号烽火台(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0 二堡子的老树(西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1 二堡子的黄土高坡(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2 二堡子2号烽火台(东南向)</h3> 看完就走,转第六站的头堡子。两村相距很近,下车赶紧爬坡,15点20分。西南向左拐右绕,村西的台地上就是“头堡子营城”,海拔1155米。这也是曾经的镇宁堡左所,清朝时曾驻有墩台兵,。据说,因其是赤城去往长城边界上的第一个大村堡,故改名“头堡子”。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3 头堡子村标语(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4 头堡子航拍图片,源于网络</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5 头堡子城堡西墙(南向)</h3> 此处地势高,可俯瞰整个头堡子村落,还有东向了望山峦,东南向徜徉山谷。在此发现东山上的头堡子3号烽火台和谷道里的4号烽火台,都是夯土台,前者挺拔、后者敦实。一转头,发现东北边的村边高坡上还有一座。“这座近,过去看看!”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6 俯瞰头堡子(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7 远眺头堡子3、4号烽火台(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8 头堡子3号烽火台(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79 头堡子4号烽火台(东南向)</h3> 下沟爬坡,并两番折转,这才发现我们抵近的是头堡子1号烽火台。此台高大,东侧接续夯土墙,并转南向,可能是原来的墩院。2号呢?驻足崖畔,没寻到2号烽火台,可能被树遮掩,但看见一座小庙。突然明白,这就是徒步镇宁堡小学前西南向谷道里的那座,只是方向相反。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0 头堡子1号烽火台(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1 头堡子1号烽火台(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2 头堡子村东小庙(东北向)</h3> 时间还有,村中简单转转。队友们陆续发现了旗杆石及各种老旧构件,老夫则关注那一面墙上的两个窗户不同用途及其窗棂图案,还有这面山墙的下毛石、上土坯的混成砌法。透过墙上的坍洞窥见屋内的陈设还那般好,这房子就废弃真可怜了。这里与镇宁堡一样,有戏台没有庙,老夫使劲找,终未果。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3 头堡子民房(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4 头堡子废弃民房(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5 头堡子戏台(西向)</h3> <p class="ql-block"> 领队让上车,送大家去县城参观赤城鼓楼,“北面还有座北墙护城墩,还有几棵枯死的老松树。”这太好啦,必须点赞!</p><p class="ql-block"> 来到鼓楼前,16点10分。先来个大合影,就各自抓紧转。明时,宣府巡抚下辖口北分守道、口北分巡道、怀隆整饬兵备道。口北分巡道就驻赤城,想必曾经古色古香。不用说,老建筑早被拆了毁了,500年前的鼓楼能留下来已属万幸。</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6 赤城鼓楼文保碑(北向)</h3> 据相关资料,赤城鼓楼始建于明正德四年(1509),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虽说是砖木结构,但眼前的鼓楼有着三层大条石基座,半人来高。这是一座重檐歇山顶建筑,前些年已经修缮,梁枋、斗栱的彩绘成色还新,但立柱上的红漆已然斑驳。三券三伏的拱券门洞高大、深厚,最抓人眼球的是匾额上的“寯明”二字。据说,“寯”为俊杰、才智之意,寯明即积聚人才。背面匾额上则是“控驭”二字,意为掌控驾驭。两匾均为石匾,都配砖枋。前者标准的正楷,颇具刀斧之魂;后者偏行楷,相对灵动。两匾应非一人所书,均未署名。二层正面还挂匾“霞城萃秀”,应为行楷,但署名模糊。另有看点是脊刹,砖雕的“二龙戏珠”,是两龙上下的配置,少见。墩台背面两侧各开券门,内有台阶可直达楼台,四周配女儿墙。据说楼内有一面用整张牛皮蒙制而成的直径为1.5米的红色大鼓,但无缘观摩。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7 赤城鼓楼(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8 赤城鼓楼匾额(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89 赤城鼓楼匾牌(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0 赤城鼓楼脊刹(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1 赤城鼓楼走兽(西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2 赤城鼓楼(东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3 赤城鼓楼(南向)</h3> <p class="ql-block"> 从鼓楼沿中轴线北行,有很高的石阶踏道,两边各有石狮侧蹲,像从古旧年画走来的神兽。上坡为赤城北山公园,西向不远就是赤城北墙护城墩,相当高大威猛。这算赤城最美观景台了吧?这是赤城最美的观光时分吧?无论古老还是现代,无论自然还是人文,赤城挺美!</p>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4 赤城北护城下石狮墩(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5 赤城北护城墩(西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6 赤城新貌(东南向)</h3>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7 回望赤城鼓楼(南向)</h3> 北向再度上坡,便有东西两处老松虬龙,于黄昏暗色里,不死的魂魄氲氤。 <h3 style="text-align: right">图98 赤城古松(西北向)</h3> 明月高悬,真的到了回京的时刻。我想,还会再来!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图99 赤城的月亮</p><p class="ql-block">相关链接:</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8n9895e" target="_blank">赤城一日,四堡四墩(长城文化体验218)</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