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口寻关(作者:徐舒郁)

大红袍茶馆(513户外)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毂口关石屋</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没有趟过乱石滩,</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别说到过毂口関。</p> <p class="ql-block">  “513户外”自成立以来,一群志同道合的队友除了一起蹬崖越岭、翻山过海、攀岩露营之外,还经常探寻山间遗址、古道遗存,尤其是武夷山出省九大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武夷山九大关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据《武夷山市志》载:“福建、江西两省边境的武夷山系,发育着许多沿西北方向延伸与山体斜交的大山隘口,由东向西依次建有岭阳关、焦岭关、寮竹关、温林关、谷口关、观音关、分水关、童子关、桐木关。其形成是流水由北西向构造线切割的结果。”</p><p class="ql-block"> 据考,这些关隘的设立,与福建特殊历史背景和武夷山优越地理位置息息相关。在绵延的武夷山脉中,今天的武夷山市区段,是古代福建直面北方的军事屏障与贸易门户。可见崇安关山,是民国前兵家必争的沙场以及贸易通关的隘口。</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福建省崇安县全图</span></p> <p class="ql-block">  目前驴友认可的“谷口关”是以朱燕涛先生提供的“武夷山市古关隘(1955年)”地图的标注位置为准(无文字描述)。</p><p class="ql-block"> 这张地图是从“福建省崇安县全图”中截取。</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而我们(2025年元月11日)发现的“毂口关”,是以“清(雍正年间)刘靖主修的《崇安县志》”里的地图标注点、文字描述为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清(雍正年间)刘靖主修《崇安县志》地里关隘山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图是“地里关隘山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为了区分,下面的文字中,以“谷口关”与“穀口關(繁体)”作为原记载中的关和此次探寻真關的称呼)</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些年,“513户外”一众队友在群主潘医生的带领下已经陆续探寻了这九大关隘。但在探寻这九大关的过程中,潘医生却对其中“谷口关”的位置(据《武夷山市志》载,“谷口关”在“温林关”与“观音关”之间)有了疑义。</p><p class="ql-block"> 经查,清(雍正年间)刘靖主修的《崇安县志》(中共武夷山市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整理,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记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 “穀口關山蹊小徑,因內有紙廠,止爲石塘。往來之路,久經堵塞,關內之路,會於大安。然堵塞之,不可以禁奸民也,巡察亦不可雲。”</span></p> <p class="ql-block">  根据这一线索,2025年元月11日,“513户外”一行6人沿大安村黄连坑东面大沟深入探访。</p> <p class="ql-block">  到达黄连坑,继续往东,越过小溪,在一片面积颇大的茶叶地边上,有“金继美纸厂”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继美纸厂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1922年,安徽黟县金家村人金嗣韶从日本学成归来后,因福建崇安黄连坑一带拥有着丰富的竹木类造纸资源,就在该地投资兴建“金继美纸厂”。该厂颇具规模,每日产纸5万,约重0.6—0.7吨,价值500银元,全年产值可达20多万元,产品销售沪杭宁汉等地,当时美国来华采购客商多赞美“麟牌”、“瑜笺”,曾大量订购,生意兴隆。当年的崇安县主要特产历来以茶、纸闻名,而金继美纸厂出产的纸张首屈一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金继美纸厂遗址</span></p> <p class="ql-block">  金继美纸厂”是否就是当年金嗣韶在《崇安县志》记载:“穀口關山蹊小徑,因內有紙廠......”中的纸厂原址上兴建的呢?根据种种迹象,我们可以推测,这一推论有极大的可能性。</p><p class="ql-block"> 我们此行,主要是探寻真的“穀口關”,所以并未前往“金继美纸厂”遗址,只一路向大山深处进发。</p> <p class="ql-block">  沿着大沟向上,路径并没有想象中的陡峭,有时甚至还算平坦,山间古道时断时续,沟的两侧石墙石基等建筑遗迹依稀可见,现在的这里,已经人迹罕至,到处一片荒凉,只有仍然坚挺的垒石,昭示着当年曾有的人类居住迹象。我们并没有走古道,古道早已经被岁月冲刷得不成样了,而且长满灌木和小竹林,行进艰难。</p> <p class="ql-block">  我们大部分在被洪水冲刷下来的河道里的石滩上跋涉,这道长长的石滩应该就是2022年暴雨造成的,从高山上倒腾出来的大大小小的石块都是新的。</p> <p class="ql-block">  一路向上,在快到垭口,山势还没有陡升前的地方,山涧左侧多处建有规整的石砌墙,有两道石墙较长,分别约有50—60米,厚度达一米多,在石墙的内侧,地势相对开阔且平坦。再往上,发现有石砌房屋一间,约10平米,早已坍塌,只剩四面石墙。可以看出来,当年这里,定有人类居住,但我们没有探寻到本地老人说过的拴马石和石臼,也许已经被人搬走。</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近垭口的石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石房子(距垭口约260米)</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近垭口的石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临近垭口的石堆</span></p> <p class="ql-block">  临近垭口,山势开始陡升,我们继续向上,在山涧往上必经之路上(因为在此两侧,人类极难攀升),发现疑似古代防御工事一样的石堆,上下叠落好几层,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六位队友在垭口处合影留念</span></p> <p class="ql-block">  登上垭口,风势极大,稍一停留,就寒风彻骨,全身冰冷。垭口江西一侧,不过相差数米,仍有残雪依稀。</p><p class="ql-block"> 垭口最低处,福建江西两侧都很陡峭,因灌木和竹林茂密,未探寻到建筑遗迹,垭口对面就是铅山县雷鼓岭。因时间关系,我们未能往江西一侧下探,不知垭口的下方,是否有古道遗迹和建筑遗址?</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垭口处远眺雷鼓岭</span></p> <p class="ql-block">  种种迹象表明,此垭口应为当年通关要道之一,疑似刘靖主修《崇安县志》记载中的“穀口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雷鼓岭山</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垭口处树干上寄生的植物</span></p> <p class="ql-block">  胡适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本着这一原则,考证如下:</p><p class="ql-block"> 【其一】我们在闯武夷山出省九大关时,发现在“温林关”与“观音关”之间所谓“谷口关”只是一道两山之间的垭口,前往这个垭口的沿途及垭口处,并未发现出省关口该有的古道遗迹和相关建筑遗址,而武夷九大关中的另外八关,大部分古道遗迹和相关建筑遗址特征都很明显。</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毂口关、观音关、谷口关、温岭关、大埠、纸厂之间关系示意图。</span></p> <p class="ql-block">  【其二】在刘靖版《崇安县志》(第81--82页)中,在记载其它关隘的时候,都提到与县城的距离以及具体位置和分属,比如“分水關,距縣七十里。境接楚、越地,當衝衢,故曰大關”、“觀音關,距縣七十五里,左連分水,右達溫林”、“溫林關,距縣七十里,與寮竹同屬大渾,為治北之境,而左之觀音則屬石雄,為治西之境,其路會與大埠”等。</p><p class="ql-block"> 但在提到“穀口關”时,只有寥寥数句:“穀口關山蹊小徑,因內有紙廠,止爲石塘。往來之路,久經堵塞,關內之路,會於大安。然堵塞之,不可以禁奸民也,巡察亦不可雲。”其间,并未有更具体的距离、位置和分属的描述,可谓语焉不详。</p> <p class="ql-block">  【其三】当年的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山高岭峻,历来交通不便,当地盛产的茶、纸等产品须经分水关翻山越岭挑至江西铅山石塘、河口上船,水运到沪杭。而造纸需要主要原料之一的石灰(造一担纸约需一担石灰),也得从江西铅山进货,身背肩挑回来。</p><p class="ql-block"> 刘靖版《崇安县志》记载:“穀口關山蹊小徑,因內有紙廠,止爲石塘。往來之路,久經堵塞,關內之路,會於大安。然堵塞之,不可以禁奸民也,巡察亦不可雲。”其中提到的“然堵塞之,不可以禁奸民也,巡察亦不可雲。”是否可以理解为,山民在运送纸品出分水关后,在回程时为了省过关税费,不从分水关进关,而从邻近分水关的这个关隘(“穀口關”)回崇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2px;"> (对此,武夷山市朱燕涛先生在调研金继美纸厂过程中,从黄连坑老人所言了解,纸厂所用的石灰主要是走“毂口关”挑回到纸厂)</span></p><p class="ql-block"> 自古以来,为了生存或者降低成本,民间此类做法大有人在,官府也屡禁不止。描述“穀口關”提到的“然堵塞之,不可以禁奸民也,巡察亦不可雲”的说法也与此吻合;我们此次探寻到的临近隘口的地方,疑似“古代防御工事”一样的层层石堆,极有可能就是当年官府为了治理逃税“禁奸民”、“堵塞之”而堆砌的,当然,也有可能纯粹就是防御工事。</p><p class="ql-block"> 另外,文中提到,“穀口關山蹊小徑,因內有紙廠,止爲石塘”中“內有紙廠”,应为当年先民在黄连坑建造的纸厂(极有可能就是1922年金嗣韶“金继美纸厂”的前身,具体是否,有待考证);“止爲石塘”应指当年的纸品从崇安黄连坑运往铅山石塘镇;而此处的“穀口關”就应是我们本次探寻的垭口;“山蹊小徑”即为我们探寻的具有明显古道遗迹和建筑遗址的进山轨迹。</p> <p class="ql-block">  【其四】刘靖版《崇安县志》中的“穀口關”只提到与纸厂有关的“堵塞”“禁奸民”以及“巡察”内容,我们据此推测,应该就是指官府在此隘口禁堵山民走私。这是否可以说明,此间“穀口關”隘口是山民走私的通道,并非官道,意即为真的“穀口關”,而原来图示的“谷口关”极有可能标识错误,然后以讹传讹。</p> <p class="ql-block">  【其五】武夷九大关都是古时福建西北出省关口,若是作为官道,应有更加明确的记载;若是走私通道,那就极有可能没有那么明确的记载了,就像刘靖版《崇安县志》中的“穀口關”那样语焉不详。</p> <p class="ql-block">  【其六】若作为走私通道,根据民间说法,古时候,要把石灰等物资从江西铅山石塘肩挑背扛回到黄连坑纸厂,也只有我们探寻到的这个隘口更合适,且合理。</p><p class="ql-block"> 一是,从崇安古地图中可以看出来,从黄连坑“金继美纸厂”路口进山,越过垭口,就直接面对铅山县雷鼓岭,再从垭口到达石塘镇,这条通道距离最近,路况也并不太差,只有两边临近垭口的一段距离相对陡峭。我们这次实地考察,从黄连坑路口到达垭口,只有六公里。而且,这个垭口的两边下方,都有一条小溪涧,极其符合古代百姓选择道路或者居住的条件。</p><p class="ql-block"> 二是,若是从黄连坑经记载中的在“温林关”与“观音关”之间的“谷口关”前往铅山石塘镇,所绕行的路途就远很多了。光光是崇安这一侧,就要多走二十多公里山路,(第一条线路走山脊:谷口关—观音关—黄连坑,有20多公里;第二条线路:谷口关—双溪口—碗石坑—陶观—大安村—黄连坑,有30公里以上;第三条线路:谷口关—双溪口—地源—大埠桥—洋庄—大安—黄连坑,有45公里以上;而且还是很陡峭不成型的山路。若是再加上江西铅山一侧的路线,绕行距离就更远了。古人没那么笨,要多走那么多的冤枉路。</p><p class="ql-block"> 三是,如果需要绕行,为什么不直接走“观音关”回黄连坑,而要绕远路,而且更难走的从所谓“谷口关”回黄连坑呢?显然,这很不合理。</p> <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原来地图中记载的“谷口关”应为谬误,从黄连坑路口进山,沿古道遗迹越过的垭口才是真正的“穀口關”。</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沿途石墙,长约100米。宽0.8—1.1米</span></p> <p class="ql-block">  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在《中国史纲要》中指出:“明代中叶,江南水运发达的城市商业日趋繁荣,形成五大手工业区,即松江的棉纺织业、苏杭的丝织业、芜湖的浆染业、铅山的造纸业和景德镇的制瓷业。” 明清时期,石塘镇不仅是纸张、茶叶等商品的重要集散地,更有发达的造纸业。铅山县的石塘镇、陈坊镇、杨村镇(1984年改为杨林乡,现为葛仙山镇属地)为铅山三大产纸区,石塘是造纸业中心,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最早的地区之一。</p> <p class="ql-block">北斗一号——零点</p> <p class="ql-block">牛一刀</p> <p class="ql-block">513户外一姐</p> <p class="ql-block">  老孟从村民处了解到,从黄连坑路口进去的毂口关可能是“雪口关(当地方言)”</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真理越辩越明。</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 欢迎各位朋友探讨,发表意见。</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