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清张冲的其人其事

中雁山人

<p class="ql-block">来源:陈旭民 温州市鹿城区历史学会</p> <p class="ql-block">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叫张冲的有两位,一是人称“黑虎将军”的云南泸西彝族人张冲,原国民党少将,后来担任云南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和云南省副省长;一是本文主人公,国民党中将处长张冲,温州乐清人。</p> <p class="ql-block">张冲像</p> <p class="ql-block">乐清人张冲,知道他人生经历的,或许不是很多,但他的丧礼,可不一般:毛泽东和蒋介石为他敬送挽联,蒋介石、周恩来等亲临现场吊唁。享有如此哀荣的,除在滇缅抗战中牺牲的国民党高级将领戴安澜外,唯有乐清张冲。</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u> 一、多彩人生</u></b></p><p class="ql-block">张冲(1904—1941),原名张绅,字淮南,乐清市北白象镇琯头村人。</p><p class="ql-block">1919年考入省立第十中学就读,参加五四新文化运动,组织《醒华会》,成为温州学生界的活跃人物。</p><p class="ql-block">1923年,他化名鲍冲,考入北京交通大学俄语专修班。半年后,他改回本姓,名张冲。</p><p class="ql-block">1925年转入哈尔滨中俄工业大学,次年考入哈尔滨法政大学。</p><p class="ql-block">在东北期间,张冲加入中国国民党,任哈尔滨市党部委员兼青年部长。因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反对奉系军阀张作霖,1927年3月被捕下狱。</p><p class="ql-block">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军炸死,少帅张学良接管奉军,宣布改旗易帜。在法政大学校长雷殷救助下,加上蒋介石的开释电令,他于1929年初重获自由,返回南京。</p><p class="ql-block">张冲才华出众,熟谙俄语,通晓苏联事务,深得陈果夫、陈立夫兄弟器重。</p><p class="ql-block">1930年春,张冲调入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中统”前身)任总干事,成为这个特务机构的二号人物。</p><p class="ql-block">1934年末,蒋介石秘密派陈立夫出访苏联,寻求苏联帮助,张冲作为助手和翻译一同前往。回国后得蒋介石认可,成为蒋介石的亲信。</p><p class="ql-block">1935年在中国国民党四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央委员。</p> <p class="ql-block">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张冲作为蒋介石的随行人员亦被扣押。西安事变后,张冲更受蒋介石器重。</p><p class="ql-block">193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六部主任秘书。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被任命为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负责安排接待、联络苏联军事顾问,承担起协调战时对苏外交的重要职责。</p><p class="ql-block">1941年3月兼中国国民党中央组织部代理副部长。由于张冲染上伤寒尚未痊愈,又患急性疟疾。同年8月11日病逝,终年37岁。</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二、是非功过</b></p><p class="ql-block">张冲的一生虽短暂,却做过几件轰轰烈烈的大事,证明了他的才华,因此在逝世后,能得到国共两党的领导人都给予很高的评价。</p> <p class="ql-block">在任 “中统”这个特务机构的二号人物期间,张冲先后处置了“顾顺章案”“牛兰案”。</p><p class="ql-block">“顾顺章案”致使中共地下党在上海的组织几乎破坏殆尽;“牛兰案”最终导致共产国际的佐尔格在中国情报网的撤离。</p><p class="ql-block">1932年2月,张冲利用顾顺章的叛变,上海地下党组织的撤退,一手策划炮制的“伍豪事件”,震动了整个上海滩。即以周恩来的笔名“伍豪”的名义在上海多家报纸上刊登“伍豪脱党启事”,企图用这个谣言制造“骨牌效应”,诱使意志不坚定的共产党员叛变。因为这起“伍豪事件”,“文革”期间,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曾利用此事攻击、污蔑周恩来,让本来就已经身心俱疲的周总理,又平添了重重忧愁。</p> <p class="ql-block">《申报》刊登的《伍豪等脱离共党启事》</p> <p class="ql-block">1937年2月至9月间,张冲作为国民党代表,被派到西安与中共代表周恩来进行谈判。他是唯一全程参与国共双方举行的5次正式谈判的人,开始了与周恩来之间的直接交往。</p><p class="ql-block">当西安谈判陷入僵局时,张冲和周恩来协商,促成了1937年5月下旬,国民党考察团对延安等地的访问。这是国共内战十年后,国民党第一次正式实地考察中共和红军辖区。双方增进了解,对和谈起到了促进作用,留下了国共关系史上的一段佳话。为推动第二次国共合作,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起到良好作用。</p><p class="ql-block">张冲与周恩来的性格相似,两人都善于辞令,富有外交才能,都是既着眼大局又关注细节的谈判高手。在国家民族的危亡时刻,放下党派之争、以大局为重、力促国共两党合作的人。在彼此“推诚相见”的交往中,将国家民族利益放在第一位,这两位“忠诚”而有远见的人,从曾经的对手很快转变为朋友,两人建立起日渐深厚的友谊。难怪周恩来称赞其为“国家民族之栋梁”。</p> <p class="ql-block">张冲和周恩来合影</p> <p class="ql-block">张冲对抗战的另一项重大贡献,是奉蒋介石之命和苏联开展军事援助谈判。</p><p class="ql-block">抗战初期,英美法等国,或实行中立,或口头谴责日本。此前从德国购买军火,也因是日本盟国而断绝交易。苏联成为唯一可能给予实际支援的国家。</p><p class="ql-block">1937年8月初,张冲奉蒋介石之命,肩负争取苏联军事援助的重要使命。</p><p class="ql-block">张冲经周恩来和博古的介绍,通过王明,于1937年11月11日,见到了当时苏联最高领导人斯大林,并和斯大林会谈4个半小时,开创中苏外交史记录,得到了斯大林“若中国不利时,苏联可以向日开战”的口头承诺。</p><p class="ql-block">更重要张冲此行和苏联签订了军火订单。这些军火物资,是当时中国急需的飞机、大炮、坦克及其他武器弹药等等。在当时得不到更多国际支持的情况下,尤是张冲对抗战的另一项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张冲还是民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开拓者,曾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电影事业处处长,推动了民国电影事业的发展。张冲从考察、规划、组织、推动、扶植、评选国产影片,到推荐影片、影人去海外交流,无不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致使当时中国电影业涌现出众多的电影公司,拍出一大批有影响的电影,造就了那么一大批至今被人津津乐道的影星。</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三、身后荣光</b></p><p class="ql-block">1941年11月9日,张冲追悼会在重庆隆重举行。蒋介石到场祭奠,他的挽联:“赴义至勇秉节有方;斯人不永干将沉光。”陈立夫、何应钦、冯玉祥等国民党中央要员参加追悼会。</p><p class="ql-block">周恩来和董必武、邓颖超等率中共驻重庆办事处人员前往吊唁。毛泽东、董必武、邓颖超等7人联名挽联:“大计赖支持,内联共,外联苏,奔走不辞劳,七载辛勤如一日;斯人独憔悴,始病寒,继病疟,深沉竟莫起,数声哭泣已千秋。”朱德、彭德怀在挽联中写道:“国士无双斯人不再;九原可作万里相招。” 周恩来写下了“安危谁与共?风雨忆同舟!”的挽联,并在追悼会上含泪致辞,沉痛哀悼。</p><p class="ql-block">周恩来还在当天《新华日报》头版发表亲自撰写的《悼张淮南先生》作为代社论。文中说:“淮南先生虽死,其至勇至谨有恒有方的精神,犹照后人”“碧血丹心,精忠报国,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而淮南先生正是其中杰出的一个。” 充分肯定张冲“奔走团结勠力御侮”的历史功绩,称赞他“不愧为国家民族之栋梁”。</p> <p class="ql-block">1991 年秋,张冲的家乡人将其遗骨迎回故籍,葬于北白象镇琯头村狮子山上,修建了一座纪念墓地,6米高的墓碑上面,刻着周恩来的手迹“张淮南先生”几个大字。在墓地入口处,是张冲忘年之交、乐清同乡南怀瑾先生所立的石碑,上有南怀瑾的题字“国士无双”。墓地一侧有碑廊,上面刻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董必武、邓颖超、蒋介石等人敬赠的挽联悼词。<b style="font-size:20px;">四、解析“中将”</b></p><p class="ql-block">张冲是不是民国中将?</p> <p class="ql-block">张冲确实在193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p><p class="ql-block">但,张冲的中将军衔,只是职务军衔,在《中华民国南京政府授予将军全名录》中查不到,也没有相应的政府令,甚至在《中国国民党九千将领》(刘国铭主编,中华工商业联合出版社)中,也没有张冲的条目。另外,张冲没有任何军届的资历。所以说,张冲还不是真正的民国中将。</p><p class="ql-block">有人或许会有疑问,既然已经确认张冲在1937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办公厅顾问事务处中将处长,那为什么说张冲还不是真正的民国中将?这要从民国的军衔授任制度说起。</p><p class="ql-block">民国时期的军衔分“职务军衔”和“铨叙授任军衔”两种。</p> <p class="ql-block">职务军衔有几个作用:一是,一定的职务具有一定的军衔,比如说少将师长、中将军长等;二是,为了便于工作,所任命的军衔,一般具有临时性,随着工作的结束或调动,会修改或取消;三是,安慰性的任命,比如一个人有一定的资历,但是由于年龄或者能力的原因,一般会提高一级任命一个闲职,比方说是少将的,任命一个中将高参。由于职务军衔是临时的,而且没有档案保存,所以时过境迁,很难查对,这也是现在介绍历史人物时,出现好多少将、中将甚至是上将的,但是又没有相关文件可以证明的原因。</p><p class="ql-block">而铨叙授任军衔,特别是高级将领的军衔授任,必须经民国铨叙厅任命,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943年林森死后为蒋介石)签署政府令加以确认,并记录档案入册。铨叙军衔是终身的,不会因职务变动而改变或取消。除非其因犯罪褫夺军衔,如张学良因西安事变,1937年1月被褫夺一级上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民国政府主席签发的晋衔政府令。</p> <p class="ql-block">以1949年在温州起义的200师师长叶芳和副师长夏雷为例。他们俩都是永嘉人,共同起义迎来温州的和平解放,功不可没!</p><p class="ql-block">但,提到温州的和平解放,大家首先想到的是200师少将师长叶芳,而对于200师副师长夏雷少将,知之者却不是很多。更鲜为人知的是,夏雷的资历要比叶芳深得多!首先,夏雷是黄埔三期生,而叶芳是黄埔七期生;夏雷在1947年11月19日授任陆军少将,而叶芳是在1948年7月受指派回家乡征兵、重新组建200师时才被任命为少将师长。所以夏雷是铨叙军衔,而叶芳是职务军衔。不然,一个“上校”来领导“少将”,得有多!而职务军衔,起到了“化解”尴尬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编辑:蔡榆</p><p class="ql-block">责编:周晓明</p><p class="ql-block">审核:李岳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