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记忆中的年味

小草、

<p class="ql-block">时光的脚步总是匆匆,不会为谁而停驻。美好的回忆却在岁月的长河中沉淀,于某个瞬间被唤醒,愈发清晰。</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年味,宛如一首悠远的歌谣,虽经岁月洗礼,却在心底留下深深的印记。那是一段关于家的回忆,一段充满温情与期盼的时光。</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年味,总是与美食紧密相连。腊月,这个充满期待的月份,是年的前奏。尽管老家大米稀缺,但腊八粥却是必不可少的。</p><p class="ql-block">当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端上桌,那袅袅升腾的白雾仿佛能驱散冬日的寒冷。白白的米粒与自家种的花生、绿豆、红豆,还有红枣混合在一起,再撒上些许白糖,至今回想起来,仍让人垂涎欲滴。</p> <p class="ql-block">农历二十三,是祭灶的日子。那一天,家里会做炉火烧,金黄的火烧加上葱花和盐,那诱人的香气弥漫在整个屋子。尽管平时也会这样做,但总不及那天的香。</p><p class="ql-block">到了二十六,蒸馍馍的忙碌开始了,说是蒸馍馍其实大多是蒸豆包。我家人口多,总会蒸好多豆包,蒸好后放在一个大缸里贮存,能吃整个春节。</p><p class="ql-block">那时发面总是由平时不动手的爸爸负责,因为过年要发好几盆面。晚上,爸爸会把面盆放入提前准备好的麦草中,上面盖上一层棉被保温,这样面会发得更好,馍馍自然也更美味。</p> <p class="ql-block">爸爸发面的时候,妈妈也没闲着。她忙着准备红薯馅,将红薯切成豆粒大小,又在锅中煮烂红豆,调成红薯馅。我们总会在妈妈调馅时讨要一点点红豆,红豆被妈妈加了糖,分外诱人。</p><p class="ql-block">一切准备就绪,第二天一大早,全家上阵,擀皮的擀皮,包豆包的包豆包,烧火的烧火,一锅锅豆包就这样在全家人的努力下完成。待凉后放入收拾干净的大缸里。</p><p class="ql-block">一大缸馍一般能吃到正月十五。若是有个别年份天气变暖,妈妈也有办法,发现馍馍上起了霉点,就会把它们重新蒸过。</p><p class="ql-block">蒸豆包的过程虽然繁忙,但也充满快乐,全家人一起干,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喜悦和幸福。</p> <p class="ql-block">二十八,贴花花。大人们会提前去集上买回年画和鞭炮,对联大多会请人写,像“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出门见喜”“川流不息”等,这些对联分别被贴在麦圈上,树上、水缸上、风箱等处。在我们大些的时候,也会自己写对联。</p><p class="ql-block">最难忘的是年夜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包饺子,当热腾腾的饺子端上桌,妈妈还会蒸几样炸的丸子,或肉或素,还有大肉片等,也会炒几样素菜搭配着摆满一桌子。</p><p class="ql-block">过年的气氛一下子就上来了,大家围在一起,别提多热闹了。饺子里还被包入了洗净的钱币,若有幸吃到,那更是开心。被说是吉祥幸运的象征,所以为了能有机会先吃到钱币,我们都会多吃些饺子,以增加吃到的机会。但钱币总是有限的,不会人人都吃到。</p> <p class="ql-block">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那些都是男孩子的事,我们总是想看又害怕,把耳朵用手捂起来,眼睛却睁得大大的。</p><p class="ql-block">大年初一,天刚蒙蒙亮,我们便被妈妈叫起去给村里的长辈们拜年。那时我家姐仨差不多一样高,相约一起去。人们见面说的最多的话便是那句“过年好”,这句年年都说的话,在这一天特别有意义,也特别好听。见到老人也不忘说声身体健康。</p><p class="ql-block">回来的时候,每个人的口袋里都被长辈们塞满了花生、瓜子和糖。那种甜蜜与幸福,至今仍让我回味无穷。</p> <p class="ql-block">过年时的铜器表演是最热闹的。我们总是跟着一个村子一个村子地看,总也看不够。大头罗汉、西游记人物、旱船等,特别是铜器那有节奏的声音令人难忘。</p><p class="ql-block">儿时的年,仿佛拥有了整个世界的快乐,而这份快乐,正是年味给予的最珍贵礼物。</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的年味,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更是一种心灵的归宿。它不仅仅存在于味蕾的享受、视觉的盛宴,更在于那份难以言喻的温馨与感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