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下第一系列[二十六],走进天下第一河一一京杭大运河(13)★淮安段续★

閑雲清烟

<p class="ql-block">上坂街位于淮安区,南起镇淮楼西路,北至西门大街,街长不足千米、宽不足三米,街南北入口处各建一座标志性牌坊,高大庄严、古色古香。</p> <p class="ql-block">上坂街历史文化气息浓厚。明代知府刘大文曾在街北端立“淮阴市”碑,该碑现已移至府市口路中心,河道总督所属河库道曾设在上坂街北端。</p> <p class="ql-block">过去,上坂街是南北来往的要道,这里商业繁荣,烟火气十足。街道两侧有酒肆饭庄、绸缎布庄、旅店茶馆、五洋杂货、书画等各类店铺,街道深处不乏巨贾富商。乾隆年间,清河王氏在此开办永懋当典。</p> <p class="ql-block">时光流转,如今的上坂街依旧繁荣,沿街商铺众多,来往人群熙熙攘攘,充满生活气息。青砖铺地,灰瓦檐前,街内一步一景,处处留有时光印记。</p> <p class="ql-block">淮安上坂街-驸马巷-龙窝巷历史文化街区主要代表是周恩来故居和驸马巷民居。周恩来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占地1987.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屋32间,为青砖、灰瓦、木结构。</p> <p class="ql-block">文化是城市之魂,记忆是城市之根,一座完全割断历史推倒重来的城市,会使多少人的乡愁无处安放。</p> <p class="ql-block">翻开老淮安的城市记忆,我们会发现很多曾经存在的东西,由于近百年的战乱破坏和解放后的城市改建,如今已不复存在。曾经的市井叫卖变成了汽车的轰鸣,砖瓦木楼变成了林立的钢筋水泥,旧时的市井文化离我们渐行渐远。</p> <p class="ql-block">而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条老街,青砖黛瓦,低矮房屋,经历着岁月沧桑。居住在这的老街坊,或依偎在街边谈天喝茶;或守着孙辈在巷中嬉闹,从巷口追到巷尾。这些是一个城市的风骨和韵味所在。</p> <p class="ql-block">1986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二批38座全国历史文化名城,老淮安(今淮安区)位列其中。在这座老城的中心,并排连着三条老街巷,这就是上板街--驸马巷--龙窝巷。每一条小小的街巷深处,都承载着老淮安过往的人和事,和遗失的童趣回忆。</p> <p class="ql-block">驸马巷位于历史街区的西部,南起镇淮楼西路,北至西门大街。据《山阳县志》记载,早在宋元年代,驸马巷就是老淮安名胜之地。翻开明代文学大师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我们可以看到他写的一首套曲《南昌.一枝花.寿丁忍庵七十》:“晋代烧丹炉,唐时万柳池,五代招隐地,宋室等仙桥。”这首词中的“万柳池”就在城西南,“烧丹炉”在钵池山,“招隐地”在河下,“等仙桥”就在今天的驸马巷内。</p> <p class="ql-block">驸马巷的名字是和驸马有关系的,历史上驸马巷原先名叫望仙巷。明代初年,朱元璋的堂兄蒙城王在军中离世,将自己的女儿无娇托付给朱元璋。朱元璋不负兄长所托,视此女为己出,还把她许配给自己的亲随属下兵马副指挥黄宝。</p> <p class="ql-block">朱元璋在南京登基后,将侄女无娇封为庆阳公主,封黄宝为驸马都尉,赐名黄琛。又下诏黄琛为淮安兵马指挥史,黄琛在老淮安三年,一直住在望仙巷北首,黄琛死后,地方官员趋炎附势,随之把“望仙巷”改名为“驸马巷”。</p> <p class="ql-block">从西门大街走进驸马巷,巷口明清风格的牌楼显得古色古香,虽然周遭皆是铺面而来的商业气息,然而目光触及处,不时会撞到历史隐藏的身影。</p> <p class="ql-block">那些明清时期的屋舍,隐映在现代建筑之中,青砖黛瓦用历史的沧桑向路过者默默地行着注目礼。</p> <p class="ql-block">沿着悠悠的青石板缓缓而上,这条青石板路已经十分古旧,暗暗的墨青色石板,时光流逝而刻在上面深深的痕迹慢慢地,慢慢地,向远方延伸,就走进了昔日最繁华的老街。</p> <p class="ql-block">青石巷道两旁有许多的古香古色的老屋,被风雨腐蚀退下明丽的色彩。乍看陈旧狭窄,却处处与历史深处连接。巷口两旁古朴的房屋如今已经被现代的商家租赁,往日的繁华于无声处,只留下一缕温馨的久远任人遐想。</p> <p class="ql-block">作为老淮安最早的街巷,巷里依然留有许许多多的古厝,走在巷道间随便抬头都能看到岁月留有的痕迹,而记忆也总是会被拉回至过去。</p> <p class="ql-block">提起驸马巷,自然少不了一代伟人周恩来的故居。也因此,这条古老的巷子才会驰名中外。</p> <p class="ql-block">1898年,周恩来诞生在驸马巷内一个青砖灰瓦的宅院中,1910年,总理离开老淮安后,就再也没回来过。但他把童年的12年光阴留在了这里,走进这里,总理人生的第一段身影,似乎还在眼前。</p> <p class="ql-block">故居由东西相连的两个宅院组成。从临近驸马巷的东宅院进入,这是一处非常普通的院落,青砖木瓦,十分简朴。为典型的明清时期苏北名居,却是一代名人曾经居住、学习、生活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东宅院是周恩来出生的地方,如今还保留着周家主堂屋、周恩来童年读书的房间、过继母和乳母的住房,还有他少年时用过的厨房、一口水井和一块小菜地。</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就出生在这间屋子里。屋内家具已经老化,摆设朴素,装饰简单,也因此更显得宽敞明亮。</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乳母房前建有一口水井,乳母蒋江氏不仅悉心照料着周恩来的饮食起居,也对他的性格有着深远影响。勤劳善良的乳母教会幼年周恩来许多农家知识,并让他在年少时就对劳动人民的生活有了深入了解,建立了深厚感情。</p> <p class="ql-block">周家主堂屋位于庭院中央,是周恩来祖父居住过的地方。从房间陈设就可以看出周家对教育是相当重视的。</p> <p class="ql-block">西宅院是周恩来二伯祖父的住房,如今院内专门开辟了“周恩来家世家风图片展”、“周恩来故居书画苑”等展厅。</p> <p class="ql-block">周恩来出生时正是晚清乱世,社会动荡,望子成龙的周家人便根据《山海经》中“见则天下安宁”的神鸟典故,为其取乳名“大鸾”。走进展厅,青年时期周恩来半身像被花朵簇拥,身后那句“大鸾腾飞的地方”正指明了这里是周总理出生和成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详细介绍了周恩来家族图谱,老旧照片和已经有些模糊的图片相当有历史感。</p> <p class="ql-block">八婶母杨氏的房间同样简单朴素,八婶母是周恩来八伯父的妻子,也是周恩来1908年到1910年实际抚养人和监护人,她一生信仰佛教,对周恩来的成长也有着不小影响。</p> <p class="ql-block">这里曾迎接了周总理的第一声啼哭,留下了周总理的朗朗读书声,也留下了他童年的温馨时光。如今,故居依然阳光明媚,树木葱茏,静静等待着人们对这位人民总理深切的追悼和无限缅怀。</p> <p class="ql-block">走出巷口,门牌已经从北门的木楼变成了高大的牌坊,镇淮楼西路车水马龙和身后的老街形成鲜明的对比。</p> <p class="ql-block">尽管这里已经没有了旧时的繁华,但它有着许多人的故事。吸引着我们总会忍不住去走走看看,寻找曾经的繁华和回不去的记忆,那一幕幕的场景无不在心头涌现,让人难以将息。</p> <p class="ql-block">关于龙窝巷的得名,民间说法不一,有人说是因宋太祖赵匡胤下榻之处而得名,也有人说龙窝巷是因为曾挖出一窝蛇而得名,更有人说是因巷内千年的甘泉古井被称为龙窝而得名。流传说法居多,足以说明这条巷子的传奇之处。</p> <p class="ql-block">此巷位于淮安古城中心,漕运总督府西侧,与驸马巷周恩来故居一水文渠之隔。所在区域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淮安核心保护区、江苏省重点历史文化保护街区、世界文化遗产中国大运河漕运遗产区缓冲带。</p> <p class="ql-block">该古巷为南北向,南连镇淮楼西路,北接西门大街,巷子中段连接多子巷和驸马巷,巷内建筑大多保留了古色古香的原始风貌,青砖小瓦,木门飞檐,处处都彰显着历史的风韵和气息。</p> <p class="ql-block">走近巷子里,只见屋顶的瓦片间长了许多青褐色的野草,斑驳的墙面,无须伸手,便可触摸到时光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放眼远望,那古朴典雅的建筑群中,屋檐上翘起的飞檐如同龙角般傲然挺立,每一片雕刻精细的瓦片仿佛都蕴含着龙腾九天的气势;墙壁上,一幅幅栩栩如生的龙纹图案跃然其上,金龙盘绕,腾云驾雾,似乎在诉说着千年的传说与辉煌;门窗之上,木雕或铜铸的龙形门环、窗棂,既是守护家宅的神兽,也是匠心独运的艺术品,每一次轻叩都仿佛能与古人的智慧产生共鸣;地面铺设的青石板或地砖上,隐约可见用特殊技艺镶嵌出的龙形图案,脚踏其上,如同漫步于龙脉之上,感受着大地的脉动与历史的厚重。</p> <p class="ql-block">青砖灰瓦的东边龙墙上,嵌着灰砖雕刻的群龙图腾,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它们像是在腾云驾雾,又像是要冲出墙壁,飞向天空,就连地面圆形石材窨井盖上都有”蛟龙得水”的雕刻图案,名符其实,真像是进了“龙窝”。</p> <p class="ql-block">满眼望去,无论是宏观的建筑结构,还是细微的装饰细节,无不充满了“龙”的形影,它们或威严、或灵动、或祥和,共同编织出一幅幅生动的文化画卷,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浓厚的东方神韵之中。</p> <p class="ql-block">习惯早起的老人们,又开始了周而复始的忙碌,他们对古巷怀有深厚的情感,特别钟爱古巷、愿意亲近古巷,乐意生活在自己熟悉的环境里,净心过着晚年的平凡生活。</p> <p class="ql-block">老巷子稍有点弯曲,俯身往前看,铺在地面上的石板连起来宛如一条体态矫健的潜伏之龙。</p> <p class="ql-block">石板上的一道道裂痕,又如巨龙脊背上苍桑的皱纹,历经数千年,苍老而坚硬。</p> <p class="ql-block">古巷里的一砖一瓦,一门一窗,一屋一楼,虽然被岁月和风雨摧残了当年的娇颜,但是,从老房子里,还是能找到一些当年的丝丝余韵。</p> <p class="ql-block">据说,龙窝巷历史街区里的人文景观众多,主要是有许多名人曾住过的故宅。王遂良的旧居也在此巷中,尚待开发。</p> <p class="ql-block">巷子里最著名的古迹,当属宋太祖赵匡胤与清代乾隆皇帝曾经下榻过的龙窝楼。</p> <p class="ql-block">龙窝楼位于古巷南侧,旧时与文通塔、镇淮楼、龙光阁并列为淮城四大制高点。这幢建筑坐西朝东,为重檐庑殿盝顶式砖木结构,高15.9米,进深25.7米,宽30.5米,檐牙高啄、斗拱林立。</p> <p class="ql-block">蹲下身来,抬头仰视龙窝楼,观其雄姿,令人赞誉不已,真不愧为中华传统建筑中独一无二的精品佳作。</p> <p class="ql-block">遒劲有力的“龙窝楼”三个大字,高高悬挂在门厅上方。门内上方题匾上写作“宋太祖下榻处”。</p> <p class="ql-block">龙窝楼正门两侧的一对威风凛凛的石狮子和石刻对联“天下御六裔,江淮有一家。”</p> <p class="ql-block">“恒益泰”是江苏杂货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坐落在繁华的响铺街龙窝巷口西侧。门楣上高悬着黑底金字的店号匾“恒益泰”三个楷书大字,熠熠发光,很是壮观。</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字号——恒益泰创立于清咸丰年间。为避太平军战乱,王开元率全家由安庆至灵壁五河县。长期经商在外,看好淮安府地处南北交通枢纽,城池坚固且商业繁华,遂经五河县至淮安府落籍。创“恒益泰”杂货店于总督漕运部院西侧的龙窝巷口,运销南北货品至苏北各地。</p> <p class="ql-block">自后周显德五年(958年)正月,赵匡胤率领禁军攻克楚州(今淮安)时下榻于此。到宋建隆元年(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此处因是宋太祖下榻之处,龙窝楼遂被定名,该巷也被正式定名为龙窝巷。现楼为1999年重建,2014年重修,楼址仍在原处。由此龙窝楼也就成为该历史街区中文物旅游的主要景点。</p> <p class="ql-block">龙窝楼现为“茅台酒艺术博物馆”驻地,该馆是赵晨先生发起和创办的中国首个“茅台酒收藏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龙窝楼,延续着历史,收藏着岁月的痕迹,它不仅收藏着陈年的茅台酒香,也收藏着生活中的如烟往事,还收藏着许多扑朔迷离的历史传说。</p> <p class="ql-block">龙窝楼西临的文渠水,是西边里运河的水经闸入渠的,旧时是当地的母亲河,哺育着这一方百姓,周恩来小时候曾在文渠上划船游玩。近几年,文渠经过治理,水质得到了改善,清澈见底的河水,顺流而行,给周边的居民带来了舒适的环境之美,也给古城淮安增添了几分水的灵性。</p> <p class="ql-block">巷子北端有一座红板桥,古时又称望仙桥,横跨在文渠上,向西通向驸马巷。</p> <p class="ql-block">除此之外,还有保存较好的晚清时期富商住宅走马楼,典型的口形楼宇建筑,还充满着浓厚的生活气息。</p> <p class="ql-block">千百年的时代变迁,龙窝巷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格局并未有太大改动,甚至还保留着绝大部分的房屋。</p> <p class="ql-block">淮安市勺湖小学,安静的坐落在龙窝巷25号。路过的时候还能传出学生们下课时嬉戏打闹的声音,为这古色古香的巷子增添了几分活力。</p> <p class="ql-block">勺湖小学校里的那些“龙子龙女”们,在爷爷奶奶的接送中,每天笑逐颜开、快乐无比。</p> <p class="ql-block">巷子北首,两条笑容可掬的石刻祥龙横卧在牌坊下,笑迎八方来客。</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小巷恢复了宁静,一盏盏“龙窝巷”的红灯笼亮起,不远处,仿佛又隐约看到了旧时宋太祖下榻”龙窝楼”时的盛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