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我一位老朋友退休后两年未见,这次见面同过去大为不同,有了一股特有的气质,一种清新的感觉,说话也同过去不同了,慢条斯理,幽默中带有哲理。得知他退休后在老年大学学习绘画,言谈中多了绘画专业词语,什么素描,构图,写生等等,我听了很是新鲜,而最让我感受深刻的,是他讲述绘画构图要留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他说;“老舍先生给齐白石老人出了一道画题,让白石老人,用(唐)苏曼殊诗《住西湖白云禅院作此》中,‘白雪深处拥雪峰,几树寒梅带雪红’一句,绘就一幅国画。白石老人思考片刻,提笔作画。画中两节黝黑粗壮的树干,忽然间断了,和其它树干没有了连接,几乎显得很突兀,几枝红梅在严寒中怒放,剪雪裁冰,一身傲气,还飘着余香。这两节树干没有画下去,使用了大量白粉空白的地方。细细品味,那空白的地方,不就是皑皑白雪吗?千朵万朵梅花压枝低,不画白雪,只画树干几枝,留白处,就是白石老人笔下的积雪,那积雪遮蔽了部分树干,漫天雪飘尽在画中,白石老人用巧妙的留白,呈现给人们,一个银装素裹的世界,留下了国画的奇妙,奉献了中华文化的灿烂辉煌,传递出中国国画深邃的意境之美,留给人们悠远的遐想……"</p><p class="ql-block">听了这故事,我顿感激动,也让我陷入无边的想象。对于白石老人而言,他的内心有雪,心中有梅。他也许见过此景,而能将词意体现在画中,关键是他的格局,有把一切风景留在内心的胸怀,给我们做人处事的艺术启迪。</p> <p class="ql-block">中国画中的留白。是留天留地留空白,让人在赏画中,激活了想像力,陷入悠远的遐想,让人在赏画的同时,思考着画外之境,画外之意,用自己的哲思去再创作,去填补那留白处的深刻思想,品味艺术的高超魅力,充实人生的智慧与艺术。</p> <p class="ql-block">我想我们做人做事也如绘画一样,要知道给人生留有余地,这即是人生智慧,更是人生艺术。</p> <p class="ql-block">给人生留白,应该是做人做事要低调包容,内心强大。低调行事,犹如深渊之水,表面平静,却蕴含着深层强大的力量。每个人的一生,无不伴随着风雨洗礼,时而登上巅峰,时而跌入深渊,正如老话所说;“世事如棋,局局皆新。”命运之轮转动不息,谁又能自信地宣称,自己的人生道路会一帆风顺呢?</p> <p class="ql-block">人生留白的智慧,是你今天因高调张扬而得罪的人,恰是你未来陷入困境时,求之不得的援手,这正是留有余地,日后好相见深邃道理所在。处人处事留白,方能减少树敌,因为过度精明,往往会招致怨恨,而适当的“糊涂”,却能带来内心的宁静与强大。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你若事事都精明过人,对他人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举动,都敏锐反应,甚至,能够预见到他人的下一步行动,又语言尖酸刻薄,不留余地,这无异于是在无形中,让他人防范,为自己树敌,如此聪明绝顶的人,却悟不透谦逊的智慧,看来也非真聪明。</p> <p class="ql-block">明代名臣解缙,文章诗词书法无一不精绝。朱元璋对解缙说;“你我是道义上的君臣,恩情上情如父子,你应知无不言。”而解缙真的知无不言,口无遮拦,上万言书,激怒群臣,朱元璋下招,让解缙父亲把解缙接回家,思过十年,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朱棣即位后,又启用解缙,令其领衔编写《永乐大典》取得成功,深受朱棣喜欢。可他仍是过于张扬,口无遮拦,评价群臣得失,得罪群臣,也得罪了朱棣,被投入监狱,并设计让解缙与人喝酒,酒醉后,置于雪地,冻死在寒雪中。解缙曾用一副对联;“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讽刺他人,可却成了他自身的写照,正所谓祸从口出,高处风寒。</p> <p class="ql-block">相反,如果你能适时的留白,展现出一丝“糊涂迟钝”,让他人感受到一些宽松和尊严,那么,你就赢得他人的信任与尊重,你就多了一份友谊,少了一份敌意,让自己的前行之路更宽广,这留白是为他人,更是为自己。</p> <p class="ql-block">人生留白,关键在于内心强大,你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阅历,独立的思考,才能有高的站位,远的眼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为人处世低调隽永,一生运筹帷幄,成功演义空城计,充分体现他内心的强大。司马懿重兵城下,城内空无一兵。诸葛亮端坐城楼,内心却如有千兵万将,内心淡定,临危不乱,抚琴平静自如,琴声自然悠长。司马懿也是个极其有才之人,可心胸狭窄,处事多疑,他看到诸葛亮如此坦然,没有任何破绽,怀疑诸葛亮有神奇布阵,心虚胆却,仓皇退兵。诸葛亮逃过一劫。可见,内心强大,有多么重要的奇效。</p> <p class="ql-block">人生留白,还要有大胸怀,包容心。杨绛先生一生为人坦诚忠厚,处事公道。在“文革”期间,杨绛先生经受冲击, 她都坦然处之,她说,诽谤你的人,你越是争辩,对方越是来劲儿,懂你的人不用解释,不懂你的人,更不必解释,是非以不辩为解脱。允许机谤是放过别人的修行,也是成全自己的智慧。2005年,杨绛翻译的《堂吉柯德》在学术界引起争议,有位译者董燕生,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然对杨绛发起挑衅,指责杨绛的译文中词句不准确,删减了重要的情节,比他的译本少了11万字,更直言,我现在是拿它当翻译课的反面教材,避免学生再犯这种错误。此论一出,舆论哗然,杨绛先生的朋友们非常气愤,想要为她打抱不平。杨绛先生却淡淡地劝他们,平心怒火。随后,杨绛又在文汇读书周报上发表声明,感谢董先生的指点,许多争端往往出于误会,董先生可以做我的老师,勇于指出错误,恰恰是译届的正风。杨绛先生内心平和,后来大家才知道,她使用了点烦翻译法,语义更贴合原著,行文也更简洁精辟。允许批评,允许争议,不是认怂,而是内心强大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人生留白,处人多一些坦诚包容,处事多留点回旋余地,是生命过程中最大的智慧与修行。人的生命有多长,我们不得而知,也不能增加,但我们所读过的书,看过的故事,遇到的挫折,得出的思考,都在潜一默化的教我们,学会了人生留白,并一点一滴,转化成我们的学识修养和气质,增加了生命的厚度,拓宽了生命的广度,凭添了生命的意义,使我们的人生路程少一些坎坷。</p><p class="ql-block">人生经验是满含喜悦写就,广泛流传,汇集成书,并不断继写;人生教训饱蘸血泪写成,不断失传,被人遗忘,并反复试错。学会留白并,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啊!</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月13日于西安,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