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以后,民间信仰呈现多样化,大同既有佛寺道观,又有清真寺院,但仍以佛教为盛。辽金西京是当时的佛教中心之一,僧众云集,佛寺林立,保留至今者如华严寺、善化寺、观音堂、禅房寺,灵丘觉山寺,浑源圆觉寺,应县佛宫寺、净土寺,朔州崇福寺等;云冈石窟也迎来再度兴盛,有十寺之建。金元时期,道教兴盛,宫观众多。金末,道教大师丘处机西游中亚后,曾在此停留弘教。元朝对宗教采取宽容政策,诸教俱兴。忽必烈时,诸方僧众四万余汇聚西京普恩寺(今善化寺),作资戒会七日七夜,堪称西京盛事。 石雕高僧坐像,金(1115年-1234年),大同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高僧坐像,金大定21年(1181年),大同铁路金墓出土。 彩绘石雕信士坐像,辽(916—1125年),大同东风里辽墓出土。 水月观音菩萨铜造像,元(1271—1368年)。 弥勒铁坐像,金(1115年-1234年)。 铜鎏金自在观音佩件,金(1115年-1234年),大同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铜侍女像,元(1271—1368年)。 释迦牟尼铜坐像,金(1115年-1234年),大同四老沟煤矿金代塔基地宫出土。 观音菩萨瓷坐像,金(1115年-1234年)。 罗汉瓷坐像,金(1115年-1234年)。 白釉童子像,元(1271—1368年),大同市周家店砖厂出土。 蜻蜓形金头饰,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 飞天形金头饰,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 金耳坠,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 凤凰形金头饰,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 金头饰,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 牡丹形金头饰,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 蝴蝶形嵌宝石金头饰,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长5.6,高8.9cm;两只俯视的蝴蝶相向连接,平面俯视拼成一只蝴蝶。以金箔衬底,用掐丝作图案;头、腹以圆圈图案构成;胸部椭圆形,前部结鳞状网;前翅大于后翅,翅外缘作缠枝卷草图案,翅根部作菊花图案;前后出须,头、胸、腹、翅均镶嵌玉石(已遗失)。 银柳斗,元(1271—1368年),大同灵丘曲回寺窖藏出土。 缠枝花卉纹铜镜,元(1271—1368年),齿轮厂元代冯道真墓出土。 带座蜡台,元(1271—1368年),齿轮厂元代冯道真墓出土。 石雕双耳龙纹香炉,元(1271—1368年)。 兽足陶香炉,元(1271—1368年),大同西南郊出土。 孔雀绿釉陶香炉,元(1271—1368年),大同齿轮厂元墓出土。 石砚台,元(1271—1368年),齿轮厂元代冯道真墓出土。 钧釉瓷碟,元(1271—1368年),齿轮厂元代冯道真墓出土。 钧釉瓷碗,元(1271—1368年),齿轮厂元代冯道真墓出土。 白釉瓷盖罐,金(1115年-1234年),大同齿轮厂东门外阎德源墓出土。高2.6,口径13.1,底径3cm。大同城西发掘的金代西京玉虚观宗主阎德源墓,这是大同金代考古最重要的发现,出土各类文物9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达10件以上。白釉盖罐一组共5件,其中4件保存完整,直口、鼓腹、平底,釉质莹润、造型优美,是一件重要的金代纪年瓷器。 石雕香炉,金(1115年-1234年),大同齿轮厂东门外阎德源墓出土。 阎德源骨印章五枚,金(1115年-1234年),大同齿轮厂东门外阎德源墓出土。 黑漆套盒,金(1115年-1234年),大同齿轮厂东门外阎德源墓出土。 漆碟,金(1115年-1234年),大同齿轮厂东门外阎德源墓出土。 辽金元时期大同地区盛行火葬。葬具多为石、陶、瓷等棺(罐),辽魂瓶、魂塔、魂坛,雕镂彩绘,奇异瑰丽。各代随葬品中时见精美瓷器。砖室墓平面辽为圆形,金元为方形。贵族墓室多见壁画。辽墓多绘侍婢、筵宴、家居、驼马出行等场景;金墓多绘筵宴、散乐等画面;元代多绘品茶饮酒、水墨山水等题材。元代冯道真墓北壁水墨山水“疏林晚照”, 是颇具代表性的画作,凸显了元代汉人寄情山水的情怀。 “散乐侍酒图”壁画(摹本),金正隆六年(1161年),位于徐龟墓墓室西壁。绘画内容反映出当时一般士族生活中的宴饮场面,其酒具组合,以及散乐的配置、乐器组合形式等,是研究金代社会文化生活的珍贵实物资料。 “人物侍宴图”壁画,金(1115年-1234年),大同城南云中大学2号金墓出土。位于墓室西壁,着蓝色长袍,手端唾盂,侧身向里站于桌旁,其人物绘画风格与辽代壁画有着明显的承袭关系。 “人物图”和“奏乐人物图”壁画,金(1115年-1234年),大同城南云中大学1号金墓出土。“人物图”位于墓室北壁,着绿色圆领窄袖袍,叉手站立。 “奏乐人物图”位于墓室西壁,其中一人着绿色袍,双手捧笙吹奏,另一人着红褐色袍,手端一盘,上置一盘。 “人物图”壁画,辽乾亨四年(982年),大同市西南新添堡村南许从赟夫妇墓出土。左端为墓北壁东侧文官图,人物面部浑圆,着浅黄色长袍,是典型的中原汉人服饰。 右端为墓东北角右侧侍女图,人物体态丰腴,具有唐代侍女特征。 东风里辽墓壁画,辽(916—1125年),大同市东风里辽墓出土。直径245,高180cm;北壁:起居图。大同辽代壁画墓出土的辽代绘画资料较为丰富,主要有驼马出行图、备茶图和日常生活画面,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北方游牧民族特色。大同东风里辽代壁画墓北壁绘起居图,整幅画面疏朗开阔,中部绘上置卷帘、下施围幔的寝床,两侧绘服侍墓主人起居的男女侍从,床前有口衔绣球的花猫。设色艳丽、情景生动。<br> 东壁:侍宴图是大同辽墓常见的表现形式。这幅图中,5名侍从手执茶具、酒具、果盘躬身站立。其中温壶、温碗、茶盏、梅瓶等器皿在大同辽墓多有出土。<br> 西壁:位于墓室西壁。画面紧凑,北侧绘由骆驼、马及驼车构成的出行图。南侧分上下栏,上栏绘两名男子锄田场景,一名妇女正挑担送饭:下栏绘男子扶牛拉农具播种的场面,充满田园气息。<br> 东壁:位于墓室东壁。画面构图繁密,侍从身后木架上挂有马鞍,其余空间绘有莲花、花瓶、神鹿、鹤、龟、牡丹花、银锭、蛇等。推测为当时墓仪制度的表现内容。<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