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寻西寻不如南浔小莲庄

一剪梅

<p class="ql-block">美友昵称:一剪梅</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7171022</p> <p class="ql-block">  早知南浔古镇,但去过的古镇太多,大抵相差不多,所以从未寄予厚望。结果去了才知东寻西寻不如南浔小莲庄。小莲庄是南浔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  南浔古镇“白墙黛瓦映碧波,绿树成荫绕水乡”,她像一幅宁静的水墨画,古宅、石桥、溪流、乌篷船,这里没有乌镇盛名,也没有周庄热闹,当然也没有那么浓厚的商业气息,还保留着质朴悠闲的生活氛围,走走逛逛让人忘却了平日里的忙碌与疲惫。</p> <p class="ql-block">  小莲庄——晚清南浔“四象”之首刘镛(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可不是历史上那个有名的宰相刘罗锅哈</span>)的私家花园,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也是南浔五大名园之一。</p> <p class="ql-block">  冬日的南浔,是落叶与风的缠绵。我趴在刘府小洋楼“东升阁”,俗称“小姐楼”的窗前眺望着小莲庄里的景象。</p> <p class="ql-block">  阳光透过斑斓的叶,洒下更深沉的红,更浓厚的黄。</p> <p class="ql-block">  但莲花池有点清冷萧索,莲花早已谢幕,莲叶也已经枯黄;百年紫藤,似卧龙参天盘卷,可惜藤叶已落,但忽觉“叶落枝枯非尽哀,生命潜藏待春来。”</p> <p class="ql-block">  和朋友沿溪曲廊绕池一周,南岸临池而建“退修小榭”,设计精巧。</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15px;">扇形玻璃精美独特</i></p> <p class="ql-block">  扇亭设计别致,造型美观,雕饰精巧。亭子平面呈扇形,故名。亭内壁嵌有刘镛次子刘锦藻撰写的《刘氏义庄记略》石刻四方,记述刘氏家庙、义庄营建始末。</p> <p class="ql-block">  游完莲花池,然后游建筑群,印象深刻的是刘氏家庙和两侧的御赐牌坊。</p> <p class="ql-block">  家庙正厅明间悬宣统皇帝御赐的“承先睦族”九龙金匾一块。</p> <p class="ql-block">  家庙外西侧是“钦旌节孝”,东侧是“乐善好施”,分别是宣统、光绪两代皇帝御赐特准修建的。</p> <p class="ql-block">  走出刘氏家庙,我坐在河前的椅子上隔河望着巨大的嘉业堂藏书楼兀自出神,一缕书香,缘何百年?进而陷入思索一个家族兴旺靠的是什么。</p> <p class="ql-block">  刘墉靠贩卖南浔丝绸起家,诚实守信,善待合作伙伴,赈灾济贫、行善积德为子孙集福。他将赈灾义举,比作是为自己治病。他行善几十年不改初衷言传身教中,家风代代相传,继续发扬光大。比如刘镛第四子刘湖涵办义塾、养老院、育婴堂等,刘湖涵儿子刘承桓留学定居美国。1983年,刘承桓以其父刘湖涵之名,捐出100万在上海曲园建立刘湖涵教育基金会,资助学前教育、普教、高教、终身教育、社区教育和艺术教育。1990年,刘承桓将父亲珍藏的古籍碑贴806册捐赠给湖州图书馆;为了筹备资金帮助更多的人,刘承桓变卖了父辈收藏的名家书画,在南浔设立刘湖涵教育奖励金,奖励南浔区优秀小学老师和学生。</p> <p class="ql-block">  “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风传承就是源泉。一个人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家人的言传身教,浸润一个人的品行养成。</p> <p class="ql-block">  又想起苏轼在《三槐堂铭》里写道:“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也许这就是家族兴旺的秘诀,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明白了这些,也就明白了为什么东寻西寻不如南浔小莲庄!这里不仅景色优美,具有南浔古镇“古典与浪漫的邂逅,东方与西方的融合”的特点,而且忠厚传家,诗书继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