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琵琶亭位于江西省九江市(九江长江大桥南岸东侧处),面临长江。建于唐代元年,已有1200年历史,原在九江城西长江之滨,即白居易送客之处,但历代屡经兴废,多次移址。</p> <p class="ql-block"> 唐代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由长安贬任江州(今九江)司马(相当于现在的武装部长)。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忽闻邻船传来情意哀怨的琵琶声,动人心弦。他移船相见,原来是京城的一位歌妓。白居易重备酒菜,请此妇重奏一曲,聆听妙音。在叙说身世中,得知歌妓“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白居易从琵琶女的不幸身世联想到自己遭贬的坎坷遭遇,百感交集,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喟叹。诗随情发,写下了千古绝唱《琵琶行》:</p> <p class="ql-block"> 青春已过的琵琶女失去了姿色,过着漂泊凄苦的日子。直言敢谏的白居易一再受到打击,失去了皇帝的宠爱。江州的日子,一定是苦闷、寂寥到了极点。身世不同的两个人本没有丝毫干系,然而却有着背井离乡、天涯沦落的同样遭遇和心情。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凄婉的弦音引发了心声的共鸣,诗人一腔的愤懑化作一曲倾诉肺腑的长歌。“此时无声胜有声”、“门前冷落鞍马稀”、“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琵琶行》字字珠玑的诗句,不仅渗透了诗人深深的情感,恐怕也是它经久传诵的个中原由。</p> <p class="ql-block"> 有了《琵琶行》,便有了琵琶亭。白居易离开浔阳后,人们在他当年送客的湓浦口这处芒黄荻白、竹绿枫红的地方,兴建一亭,取名“琵琶亭”。自此以后,历代名人骚客,纷至沓来,他们“或登亭怀古,追思琵琶韵事,或触景生情,一洒悲己怜人之泪,由是留下了众多的题咏。如白居易身后二百余年,另一个话太多的著名文人———欧阳修也于宋仁宗景祐二年(1036)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p> <p class="ql-block"> 当他去夷陵途经长江时,慕名登琵琶亭凭吊。相似的遭遇使他产生了悲己怨世的伤感,于是他写下了“乐天曾谪此江边,已叹天涯泪泫然。今日始知予罪大,夷陵此去更三千”诗句。</p> <p class="ql-block"> 查史料得知,琵琶亭自建成后,屡为兴废。原址在湓浦口,明万历间江西兵巡道葛寅亮移址重建于城东老鹳塘,不久废毁;清雍正间兵巡道刘均又复建于湓浦口故址;乾隆间九江关督唐英重修琵琶亭,扩建楼堂,增塑白居易像,悬挂有“到此忘机”、“乐天送客处”、“忘机阁”、“大江东去”等匾额。其时琵琶亭附属建筑繁多,游客如云,盛极一时。</p> <p class="ql-block"> 至清咸丰三年(1853),一场兵火,琵琶亭从此荡然无存。清末有人在遗址上别建“宣化宫”,将“古琵琶亭”石匾嵌在庙门上,文化大革命间又遭捣毁。1987年,九江市人民政府也为重辉古迹,发展文化旅游事业,才在长江大桥东岸另择新址重建琵琶亭,1989年7月正式对外开放。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