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牙泉古建筑群主要以道家殿宇为主,显示了“佛道不分家”的特征。从东到西原有娘娘殿、龙王宫、菩萨殿、药王洞、雷神台等古建筑百余间。这些古建筑在上世纪中叶遭到破坏,部分建筑在上世纪末重建。 重建后的建筑,挂满了匾额与楹联。匾额与楹联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装饰,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喜欢月牙泉这些匾额与楹联。 【1】景区旧大门匾联<br> 鸣沙山月牙泉景区的旧大门在现在大门的里面,坐南朝北,单层砖木牌楼结构。<br>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i>景区旧大门</i></h5> 大门入口有楹联:“不必石峰高,沙碛亦曾鸣雅韵;漫云泉影细,澄波偏可印前身。” 道光年间敦煌知县张锡田题。门匾为:“鸣沙山月牙泉”,当代著名书画家、国学大师、西泠印社第六任社长启功(1912~2005)题写。 门内有匾额:“神州胜景”,邹家华(1926~ )书于一九九四年九月。 门的南侧有楹联:“几万次回眸,半弯澄澈悦心性;三千年寄梦,一岭晴明远俗尘。”匾额:“秀水奇山”。 【2】月泉阁匾联<br> 月泉阁位于月牙泉的南岸,是月牙泉的主体建筑,是一座八角形阁楼,高四层,每一层都有回廊、翘檐斗拱、青瓦覆盖。登楼眺望,可以览月牙形状的泉水。月泉阁东南西北四面均有楹联与匾额。<br> 月泉阁的主入口设在北侧,有匾:“月泉阁”,中国佛教学者、现代社会活动家赵朴初(1907~2000)题写。 底层有匾:“山泉辉映”,当代书法家苗培红(1949~ )书写。 外柱楹联:“汇滴水以为泉,有容乃大;聚粒沙而成山,无欺自安。”内柱楹联:“天地一泓浅碧;春秋万里清辉。” 月泉阁的南侧匾额:“第一泉”,题额:“岁次甲戌端阳”,落款:“書集颜鲁公帖”,匾额下部有26人署名。 楹联:“山抱泉如月;风梳沙亦琴。” 东侧顶部有匾额:“鸣沙山,鸣不虚传”,落款:“岁在己丑端阳,文怀沙抄书。” 东侧中部匾额:“金声玉振”。 西侧顶部匾额:“鸣沙月泉”。 西侧中部匾:“水月中天”,落款:“正成”。 月泉阁的底部,有匾额:“别有天地”,题:“月泉阁落成纪念”,落款:“鸣沙山、月牙泉文史研究会立”,匾上有22人署名。两柱楹联:“月观泉水泉赎月;沙响鸣山鸣响沙。” 底层还有匾额:“妙造天裁”,两侧有柱联。 底层还有楹联:“五色沙堆成山岳,晴天传逸;一湾水曲似月宫,仙境涤尘。” 【3】回廊与连廊匾联<br> 月泉阁的四周设有回廊与连廊。回廊与连廊迂回曲折,其转角及端部设有方亭。方亭飞檐翘角,造型优美。<br> 风生幻境亭楹联:“闲云追逐鸣山秀;花雨纷飞月色明。”匾额:“风生幻境”。 一泓清碧亭楹联:“胸怀笔墨民风雅;沙拥月泉诗意浓。”匾额:“一泓清碧”,落款:“王立中”。 涵澄亭楹联:“一曲驼铃驰瀚海;九天碧水落灵泉。”匾额:“涵澄”,当代书画家傅家宝(1944~ )题写。 楹联:“桂月一弯屏幻景;白云半朵渡果情。” 泛爽亭楹联:“灵泉水静佛无语;晴岭云闲沙自鸣。”匾额“泛爽”,落款:“张继”。 楹联:“铁鱼吐甘露;游人净沙尘。”横批:“惜水”。 楹联:“丽日堆金沙岭秀, 秋波映水月泉明。” 【4】斋阁等建筑匾联<br> 月牙泉原有大量的古建筑。早在唐代史书中就有记载,到清代乾隆年间规模最大,有200多间,亭台楼阁,官厅庑廊,邻水而设,别有天地。各殿宇有彩塑百尊,壁画数百幅,重要殿堂均悬挂匾额与楹联或配有碑刻,可惜,这些古建筑在上世纪六十年代遭到破坏,荡然无存。<br> 现有建筑是在1991~1999年间陆续复建的仿汉唐建筑,规模仅是以前建筑群的三分之一。 入口楹联:“摘来天上半弯月;化作沙中一眼泉。”李忠林撰。门匾:“朝晖”。 入口外侧立柱楹联,看了大半天,没有认出来。请教美友高手解答。 北侧入口楹联:“山凉云作被;泉静月为灯。”陈竹松(陈青)撰。 南侧入口楹联:“岭上风林远;山中月影深。” 楹联:“四面风沙飞野马;一潭云影幻游龙。”祝应焘撰。 楹联:“楼台依月影;碧海映尘沙。” 楹联:“百里黄沙常抱月;一湾碧水未沾尘。” 楹联:“沙鸣万古长生曲;月露一牙不老泉。”匾额:“月至风来”。 楹联:“天下名泉排第一;人间奇景再无双。” 茗香斋楹联:“沙鸣今古欣长健;泉鉴人天汇未央。”匾额:“茗香斋”,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 楹联:“一湾泉漾初弦月,十万声鸣上古沙。”李意坚撰。 楹联:“风剪月芽钩落日;沙鸣泉眼醉飞天。”匾额:“方知绝妙”,当代书法家卢中南(1950~ )书写。 楹联:“乐行大漠沙岭晴鸣天造就;静悟奇观月泉晓澈地生成。” 楹联:“大漠孤烟泉映月;鸣沙落日水突云。” 楹联:“沙山风林远;月泉云影近。”匾额:“夕照”,落款:“明臣题”。 楹联:“千古沙山灵有韵;一弯新月净无尘。”匾额:“钟灵毓秀”,当代书法家李培隽(1956~ )题写。 楹联:“碧水能会月;沙山不见云。” 听雷轩楹联:“一鉴月牙亁坤放朗;满腔沙数今古传奇。”匾额:“听雷轩”,赵朴初题写。 楹联:“精粹象天清明鉴月;坤元孕气潜畅成泉。”匾额:“天赐”,当代书法家孟伶芳(1944~ )题写。 匾额与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文思想的传承。匾额与楹联上笔锋刚劲的大字,或飘逸灵动,或古朴厚重,寥寥数语,却蕴含着深刻的人文精神。 匾额与楹联是历史变迁的见证。不同时代的匾额与楹联,犹如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展现着当时的社会风貌与文化特征。 匾额与楹联是建筑灵魂的点睛,是建筑不可或缺的灵魂。它们与建筑的风格相得益彰,为庄重的宫殿增添了文化底蕴,为清幽的园林营造出诗意氛围。 每一块匾额、每一副楹联,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承载着先辈的智慧与情感,记录着历史的沧桑与变迁,装点着古老的建筑。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让我们停下匆忙的脚步,去品味这些匾额与楹联的韵味,从中汲取文化的滋养,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