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廉吏马如龙》

马保信

<p class="ql-block">《清朝廉吏马如龙》</p><p class="ql-block"> 马如龙,字见五,1627 年出生于绥德县四十铺镇三十里寨村南沟,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政绩卓著的清廉官吏。</p><p class="ql-block"> 青年时期,马如龙虽胸怀抱负,却始终怀才不遇。但他从未有过丝毫懈怠,每日在简陋的书房中,伴着昏黄的烛光,手不释卷,研读经史子集。即便生活清苦,时常面临衣食之忧,他也未曾放下对知识的追求,一心只为等待能施展抱负的机会。</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一年,四十五岁的马如龙终于在乡试中得中举人,成为忠节公叶映榴的得意门生。此次中举,如同一束光照进他漫长的黑暗岁月,开启了他人生的新篇章。他深知这是命运的一次转机,自此更加勤勉,日夜钻研经世之学,不仅熟读儒家经典,对法家、兵家等学说也兼收并蓄,力求为日后出仕打下坚实基础。</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四年,陕北提督王辅臣叛变,攻占了神木、绥德等州县。彼时,整个绥德陷入一片混乱与恐慌之中。马如龙挺身而出,他奔走于各个村落,凭借着自身的威望与智慧,组织起一支乡勇队伍。在掩护群众转移的过程中,他身先士卒,冲在最前面,不惧敌人的刀枪箭矢。在一次遭遇战中,面对数倍于己的叛军,他冷静指挥,巧用地形,带领乡勇成功突围。最终,在他的带领下,乡勇们成功打败叛军,收复绥德。当清将毕力克图命他主管州事时,他却以“不宜就地当官”为由,毅然谢绝任命,展现出超脱的处世态度。</p><p class="ql-block"> 康熙十六年,清廷任马如龙为直隶滦州知州。初到滦州,他便深入街巷,了解民生疾苦。彼时的滦州,民风剽悍,匪盗横行,官吏腐败,冤案成堆。为整治这一乱象,他雷厉风行,一方面张贴告示,晓谕百姓遵纪守法,另一方面,秘密部署,联合当地的正义之士,收集匪盗和腐败官吏的罪证。在掌握充足证据后,他一举出击,严厉打击地方豪强,将作恶多端的匪首绳之以法,同时大力镇压匪患。对于冤案,他重新审理,亲自查阅卷宗,询问证人,平反了许多错案。在他的治理下,滦州的面貌焕然一新,匪盗匿迹,地方清平,百姓安居乐业,商业也逐渐繁荣起来。为进一步促进滦州发展,他积极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带领百姓修缮道路、桥梁,改善交通条件,还鼓励民众开垦荒地,传授先进的农耕技术,使得滦州的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三年后,朝廷因其“善察民间隐蕴土地,能体察农民疾苦”,将他调入朝中任户部员外郎。在户部任职期间,他深入基层,亲自前往各地丈量土地,不畏权贵,公正无私。经他重新丈量,土地面积大幅增加,赋税幅额也随之合理上升,充实了国家的财政收入。</p><p class="ql-block"> 之后,马如龙升任刑部郎中,主管浙江北新关税务。当时的北新关,旧弊丛生,官员们相互勾结,中饱私囊,严重影响了商业的正常发展。马如龙到任后,明察暗访,掌握了诸多不法行为的证据。他迅速展开整顿,废除了一系列不合理的税收制度,严惩了那些贪污腐败的官员,重新制定了公平公正的税收政策。为确保政策执行到位,他设立监督小组,定期巡查,杜绝腐败现象再次滋生。在他的努力下,关卡气象焕然一新,商旅行人无不拍手称赞。</p><p class="ql-block"> 任杭州知府时,他深入民间,了解到当地民众常入军营借贷,到期无力偿还者,就以子女抵押,后被没收为奴的现象。他痛心疾首,认为这种情况对军民双方都有百害而无一利。于是,他张贴告示,令欠款者的父母持借据领回子女,所欠款额一律由官府代为偿还。此举措赢得了百姓的衷心爱戴,大家纷纷传颂他的恩德。为提升杭州百姓的生活质量,他还大力整治西湖周边环境,组织清理河道,修建堤坝,让西湖的美景得以更好地展现,同时也促进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康熙二十九年,马如龙升任浙江布政使。刚一上任,便听闻海盗潘三为首的叛乱集团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无恶不作。他果断调兵遣将,制定详细的围剿计划。在一次激烈的海战中,他亲自坐镇指挥,与海盗展开殊死搏斗。战斗中,他鼓舞士气,激励将士奋勇杀敌,最终成功扫平了这一叛乱集团,还沿海百姓一片安宁。同年夏秋之交,浙江绍兴发生水灾,洪水肆虐,公私财产损失巨大。马如龙心急如焚,他日夜奔走,一方面组织人力抢险救灾,另一方面四处筹措粮食。经过多方努力,他先后筹措粮食二万余石,及时发放到百姓手中,帮助群众渡过了难关。为应对后续可能出现的灾情,他组织修建水利设施,提高抗洪抗旱能力。</p><p class="ql-block"> 在江西巡抚任上,他深知粮食储备对地方稳定的重要性。于是,下令各州县广集米粮,以防灾荒。他还亲自整顿地方仓廪,制定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制度,春天将存米外借,秋收归还,确保仓廪的粮食循环利用。同时,他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在各州县广建书院,邀请当地的名儒讲学,培养各方面人才。为改变当地溺杀女婴的陋习,他颁布政令,严厉禁止,并对贫困家庭给予一定的补贴,使得这一现象得到了有效遏制。为促进江西商业发展,他积极推动与周边省份的贸易往来,降低商税,改善营商环境。在他的治理下,江西辖区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康熙三十八年,淮扬等地连年灾荒,百姓流离失所。他受命前往救济,到达灾区后,他不辞辛劳,深入各个受灾州县,了解灾情。他倡议各州、县捐出大米十万石,并组织人手,将这些粮食及时送到灾区百姓的手里。为确保粮食分发公平公正,他还安排专人监督,使得每一位受灾百姓都能得到救助。</p><p class="ql-block"> 马如龙出身清寒,生活俭朴,一生无声色犬马之好。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每日粗茶淡饭,身着朴素衣衫。他也严格要求下属廉洁自律,禁绝送礼之风。但凡发现有不检点的下属官员,他都按律做出处理,绝不姑息。担任杭州知府时,因平反冤狱与原判官产生隔阂。后来,当事人遇祸身亡,其家属有事请他出面协助解决。事情平息后,家属为表感激,携千两银子前来致谢,他不但拒收,还对家属大加斥责,告诫他们不可用钱财玷污公义。他的清廉之举,在当地一时传为佳话。平日里,他还缩衣节食,把省下的俸禄接济亲友民众,在百姓心中树立了极高的威望。</p><p class="ql-block"> 康熙三十二年,马如龙赴白鹿洞书院课士、评卷。书院中,他与学子们亲切交流,分享自己的治学经验与为官之道。他引《苏湖教法》于此,精心挑选熊飞谓、蔡篙生等名士为书院堂长。在他的悉心指导与推动下,这座古老的书院声名远扬,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他还热心家乡公益事业,当得知家乡孔庙年久失修,残破不堪时,他毫不犹豫地自掏腰包,承担了所有维修费用。经过修缮后的孔庙,焕然一新,成为当地学子们求学问道的圣地。他还出资修建了村里的学堂,让更多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p><p class="ql-block"> 马如龙一生十分重视文化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滦州任上,他亲自主持编修《滦州志》,详细记录了滦州的历史、地理、人文等方面的情况,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在杭州知府任上,他又组织人手编修《杭州府志》,使杭州的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在江西巡抚任上,他广建书院,培养人才,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家庭教育方面,他言传身教,对子女要求严格。令人欣慰的是,他的两个儿子,同为进士,且都是翰林院出身,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p><p class="ql-block"> 康熙四十年十二月,马如龙积劳成疾,最终病逝于任上,享年七十五岁。他的离世,让国失栋梁,康熙深感痛惜,亲笔为其撰写祭文,并赐葬于绥德城西邢家塬天相山。《清史稿》中载,马如龙“政绩卓卓在耳目。廷褒老成,野留遗爱,与同朝于成龙相当”;清人张玉书评价,“公与于成龙相善,也曾与名臣张鹏翮共事” 。马如龙凭借着自己的勤勉、清廉与卓越政绩,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后世敬仰的楷模。他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官清廉、为民造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