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成都文殊院位于成都市文殊院街,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7),定名信相寺。清康熙二十年(1681)重建,改名文殊院。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康熙帝御赐“空林”匾额一块,因此文殊院又名“空林堂”。</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作为长江上下游四大禅林之首,其现存的建筑属于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筑。早年间经过康熙、嘉庆、道光年间修缮和改建之后形成了以中轴线建筑为核心,两旁配以禅、观、客、斋、戒和念佛堂、职事房,形成一个闭锁式的建筑群。</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现存建筑是典型的川西平原古建风格,全木质建筑。文殊院坐北朝南,进入山门后,中轴线建筑依次为天王殿(含山门)、三大士殿(观音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药师殿)、藏经楼组成。</p> <p class="ql-block">三大士殿(观音殿),大殿横排有五间,纵深三间,高有10米。里面主要供奉观音、文殊、普贤三大士铜像,这些铜像铸于道光九年,高1.5 米。其中文殊菩萨像,塑造于清朝康熙三十六年 (1697),文殊院中兴之祖慈笃禅师任内,文殊佛像高2.14米,端坐于狮子背上的莲座之上,手持宝剑,狮子和宝剑分别象征智慧威猛和智慧锐利;文殊菩萨的花冠 、 莲台等均金光闪烁。并在同治年间在主老两侧各添设一尊佛像,左为文昌大帝,右为关圣帝君,并在殿后设有供奉韦陀菩萨铜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单檐歇山顶建筑,广五间,深四间,高10.56米,慈笃禅师建造,丈伯和尚重建。殿内设有大佛龙,并供奉着铜铸释迦牟尼坐像,佛陀两弟子迦叶尊者像和阿难尊者像在其左右。在释迦牟尼前供奉着三十二臂观音坐像,两侧供奉缅甸玉佛像两尊。除了佛像外,在殿内悬挂着彩绘镜框观音画像和彩绘镜框十六学者像。</p> <p class="ql-block">大雄宝殿</p> <p class="ql-block">说法堂(药师殿),为两重腊角式建筑 。其殿广五间,深三间,高达12米多。说法堂内设有用砖砌的戒坛 ,是戒师登坛传戒说法之处,在其正中壁间嵌康熙御笔的“空林”。除此之外,在堂中还保留脱纱工艺制作的药师佛一龛、脱纱药叉大将十二尊以及十八尊者,木雕彩绘二十四尊天像各一尊。以及后檐明间韦驮免供奉韦驮像。</p> <p class="ql-block">藏经楼共有两楼,广七间,深四间,高有15米多。一楼主要供奉佛像和住持居住,供奉着佛舍利塔、玄奘大师顶骨舍利大龛、清缅玉佛。在二楼为藏经楼,主要是存放藏经及重要文物。</p> <p class="ql-block">文殊阁位于文殊院中轴线最后,于1997年,宽霖法师新建,占地面积约一千平方米。共有地上三层和地下一层:第一层为“空林讲堂”,主要用于大型的佛事活动和青年佛学会授课及各讲座:第二层为“空林佛教图书馆”,主要用作藏书室和阅览室(包括电子阅览室);第三层为“万佛殿”,供奉着青铜铸文殊菩萨与诸佛菩萨圣像。地下一层为“极乐堂”,为供奉信士亡人莲位之所。</p> <p class="ql-block">空林佛教图书馆,以收藏佛教经籍为主、兼及文史哲书刊的专业图书馆。该馆设在文殊院文殊阁二楼,阅览大厅占地610平方米,采用藏阅一体、全开架管理模式,设有84个阅览座位。这五重殿宇,多为木石结构,采用硖[xiá]石为柱;柱础石琢磨精细,柱上斗拱雕饰玲珑,佛殿的镂空花窗。</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第一代方丈慈笃禅师,别号海月。德行高洁,曾于康熙三十年(1691)某夜,由于当时夜间空中常见火光影辉,寻此迹象至慈笃和尚修行之处,谓之为文殊菩萨应身,遂改信相院,名“文殊院”,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千佛和平塔,建于1988年是一座亭阁式千佛铁塔,由赵朴初先生题写题匾并撰联。铁塔共有佛像1000尊,塔高21米,共11层,形似六角形,得名千佛和平塔。塔顶飞檐翘角设有六条小青龙龙,挂风铃;塔身铸 着《华严经》 、 《法华经》 等各类经文,朗塔基下建有地宫 , 内藏珍贵法物。塔刹用青铜铸造 , 贴真金 , 塔的 东 、 西 、 北三面建有长廊环绕,西面称 “ 碑林 ” , 壁上刻有清代以 来皇室 、 名人赠寺的题咏 、 佛语墨迹及文殊院建置沉流等碑文 ,其墙内还雕刻花草图案,墙外雕刻西游记故事。</p> <p class="ql-block">钟楼</p> <p class="ql-block">鼓楼</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供奉着三位重要的佛教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和观音菩萨。文殊菩萨代表智慧,普贤菩萨代表行愿,观音菩萨代表慈悲。三圣殿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殿内供奉的佛像栩栩如生,是信众参拜的重要场所。每年都有众多信徒前来朝拜和祈福。</p> <p class="ql-block">三圣殿</p> <p class="ql-block">玉佛殿,单檐歇山顶式建筑,广五间,进深三间。原为六也亭旧址,后改建为玉佛殿。现供奉缅甸玉佛一尊,像高4.85米。</p> <p class="ql-block">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所宠爱的田妃所绣,又名天妃袈裟,其中田妃亲绣部分在前襟中间,另以宁绸作底,以资区别。该袈裟共绣有248尊佛像。有传说田妃为仪陇人,所以该袈裟曾收藏于仪陇西寺,1922年后转藏于文殊院宸经楼。</p> <p class="ql-block">玄奘顶骨舍利</p><p class="ql-block">玄奘(602-664),是唐代著名高僧,也是中国汉传佛教唯识宗创始人,其舍利系上世纪四十年代在南京报恩寺发现,因成都是玄奘法师出家后受戒之地,且还在此生活过五年。由此殊胜因缘,从南京请回顶骨舍利一份供奉。</p><p class="ql-block">玄奘顶骨于1965年,来到文殊院。供养佛舍利塔能生信作福,玄奘的生身舍利使我们怀恋企慕而生渴仰之心让我们能够信顺佛法。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佛教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坏。文殊院前任方丈宽霖法师为保护顶骨终日将其缠在腰间,遭到迫害也忍耐保护,这才使顶骨至今无损。2010年现任方丈宗性大和尚主持兴建玄奘法师舍利塔,并将舍利塔供奉于藏经楼内。文殊院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五即玄奘法师圆寂日当天,举行盛大的纪念法会,并开放该舍利塔。</p> <p class="ql-block">圆通殿是文殊院内的一座重要建筑,供奉着观音菩萨。殿内装饰精美,雕刻细腻,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精华。圆通殿不仅是佛教信徒进行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游客参观的重要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空林讲堂</p> <p class="ql-block">文殊院香园是一个集素食、茶道、香道等为一体的禅意生活体验区。</p> <p class="ql-block">品茶每位30——100元,自己选择茶叶的品种,茶水免费。来这里品茶的大多是外地游客,成都百姓在路边品茶价格要实惠很多。</p> <p class="ql-block">游览完文殊院,坐下来品茶聊天,体验了一下成都的漫生活感到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需要品茶,自己找地方,服务员帮你摆上桌椅即可。</p> <p class="ql-block">这里环境幽静,充满禅意,设有素食餐厅、茶室等,提供多种素食菜品和茶品,以及抄经、焚香等活动。这里是寻求心灵净化和品味生活艺术的理想之地。</p> <p class="ql-block">下图这幅对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出自文殊院的观音殿门前,富含深刻的禅宗哲学思想。<span style="font-size:18px;">这副对联整体上表达了禅宗的核心思想:通过积极行动、放下执着、内心觉悟,最终达到自在无碍的境界。</span></p> <p class="ql-block"><b>上图对联的寓意如下:</b></p><p class="ql-block"><b>上联:见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 </b></p><p class="ql-block"><b>见了便做 :看到应该做的事情,就立即去做,不要拖延或犹豫。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b></p><p class="ql-block"><b>做了便放下 :事情完成后,就将其放下,不纠结于结果的好坏。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有助于减少烦恼。</b></p><p class="ql-block"><b>了了有何不了 :既然所有的事情最终都会了结,那么还有什么是可以长久挂在心上的呢?这是一种看破红尘、随缘自在的思想。</b></p><p class="ql-block"><b>下联:慧生于觉,觉生于自在,生生还是无生 </b></p><p class="ql-block"><b>慧生于觉 :智慧来源于觉悟,只有通过内心的觉醒,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b></p><p class="ql-block"><b>觉生于自在 :觉悟来源于心灵的自在,当心灵达到自由自在的状态时,就能生发出觉悟。</b></p><p class="ql-block"><b>生生还是无生 :虽然生命生生不息,但最终归于无生的境界。这是一种超越生死、洞察生命本质的哲理。</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