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时光荏苒,岁月如梭,我已步入耄耋之年,往昔岁月宛如一幅幅画卷在脑海中徐徐展开。我们的童年时代,大多数人还是处于贫困线下,家境殷实者寥寥无几。那时,周围的人生活都是比较贫穷,我们以为生活本就如此,没有苦的感觉,反而过得无忧无虑,满是快乐。平日里,早饭、晚饭不过是咸菜、萝卜干配着泡饭(稀饭),午饭能有咸菜炒毛豆、冬瓜汤、韭菜已是心满意足。平日餐桌难见荤腥,唯有过年时才能品尝到鱼肉的美味。“过年”是孩提时最热切盼望的美好时光,我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般渴望着过年时的鱼肉。随着母亲收入的逐年增加,“卖火柴小女孩”烛光中的鱼、肉逐渐成为现实,出现在年夜饭的餐桌上。</p> <p class="ql-block">旧时无锡人过年有句俗语:“十七、十八,越掸越发。”从腊月十七、十八起,人们便开始“掸檐尘”,即大扫除。人们用一根长长的竹竿绑上鸡毛掸帚,将家中各个角落的灰尘、蜘蛛网清扫干净,把家里上上下下擦拭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的到来。</p> <p class="ql-block">过年前,大多数人家都会自己制作年糕,也有的人家会支付一些工钱,请专门做年糕的师傅上门制作。这种年糕由糯米和粳米按比例混合,磨成粉后加入糖,经过揉搓、压实、蒸煮,再切成一块块长条状。过年吃年糕寓意着年年高,步步高升。直至今日,过年时我仍会购买这种儿时吃过的无锡年糕。每逢过年,母亲还会购置鱼、肉、花生、瓜子、糖果、花生糖等“年货”。</p> <p class="ql-block">除夕夜,一家老小围坐在八仙桌旁,开开心心地享用年夜饭,象征着团圆与和谐。即使如今,在外地打工的人也会不辞辛劳,冒着风雪严寒赶回家与父母共度除夕,这正是中华民族孝道文化的体现。现在,有人看到餐桌上的饭菜丰盛,会说:“怎么像过年一样。”因为我们小时候,除夕夜的年夜饭是一年中最丰盛的大餐。年夜饭的许多菜肴都有特殊寓意,例如蛋饺形似元宝,象征着发财;鱼是年夜饭必不可少的一道菜,而且不能吃完,要留到年初一,寓意着年年有余……这些风俗习惯至今仍被人们保留着。</p> <p class="ql-block">吃完年夜饭,大人们忙着收拾桌面,孩子们则跑到外面放烟花炮竹。人们认为燃放烟花爆竹可以辞旧迎新,驱魔辟邪,增添新年的喜庆气氛。我听闻有的孩子放炮竹时眼睛被炸伤,所以从小就不碰这些玩意儿,别人放炮竹时,我总是站得远远的。</p> <p class="ql-block">晚上,母亲会将糖果、花生、瓜子等炒货用手帕包好分给我们姐弟三人。在我们熟睡之后,母亲会在我们的枕头底下塞一个用红纸包的压岁钱。年初一清晨,当新年的炮竹声将我们从梦中唤醒时,我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伸手摸一下枕头底下,打开红包看看里面有多少压岁钱,是五毛呢,还是一元。据民间习俗,农历正月初一是扫帚星的生日,这一天不能动扫帚,不倒垃圾,否则会扫走财气、运气,导致破财,招致霉运。而且年初一是不能动刀剪的,否则会招来煞气和不利运势。这也是为了求个平安,讨个吉利,为主妇提供休息日找个由头罢了。</p> <p class="ql-block">无锡人年初一是不走亲访友的,初二才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七大姑八大姨互相走访,遇到来访的孩子也要掏出红包,给上一份压岁钱。</p> <p class="ql-block">春节的过年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这一天,家家户户会吃元宵、炸春卷。在无锡,人们认为过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农历新年才算结束。元宵节这天,逛街、猜灯谜、赏花灯……许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我们还会去崇安寺看花灯。无锡的崇安寺就像南京的夫子庙一样,是商业繁盛之处,也是游人云集之所。崇安寺“皇亭”小吃更是吸引无数食客,元宵节这天更是顾客盈门。我仍记得小时候有一年春节去崇安寺,用压岁钱买了一只兔子灯,里面还点了一根蜡烛。我提在手里高高兴兴走回家,灯在手里晃晃悠悠,突然一阵风吹过,蜡烛火苗猛地蹿起,瞬间点燃兔子灯。还没走到家,那只可爱的小白兔灯就化作灰烬。这件事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记忆深处。崇安寺的元宵节、皇亭的小吃承载了一代又一代无锡人的回忆。当新年的鞭炮声响起时,不禁又勾起我儿时的回忆,我的思绪又回到了太湖之滨,回到了童年时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