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2021年10月16日上午9点我们从北京出发,坐高铁到天津一天游,首选天津古文化街,必游建于元朝的天后宫。必到天津的山东路狗不理包子总店,品尝正宗的天津三绝。</p><p class="ql-block"> 在天津最美的海河岸上散步,必游金汤桥,回味当年的解放军天津金汤桥会师。</p><p class="ql-block"> 最后的华灯初上时,赶到金刚桥拍天津之眼,然后打的赶去天津高铁站,尾班车之前返回北京。</p> <p class="ql-block">天津人有“卫嘴子”的称号,一是说天津人能说会道,二是说天津人也特别会吃,天津有很多当地特有的美食,如果到了天津,天津“三绝”是必吃的。</p><p class="ql-block">都有哪“三绝”呢?就是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十八街的麻花。</p><p class="ql-block">狗不理包子大名鼎鼎,很多游客去天津自是要品尝一番的,不过天津本地人却说,狗不理都是给外地人吃的,天津本地有好多好吃的老字号包子铺,皮薄馅大,咬下去每一口都是满足,还花不了几个钱。</p> <p class="ql-block">排队买天津三绝之耳朵眼炸糕,十元四件。</p> <p class="ql-block">品尝耳朵眼炸糕</p> <p class="ql-block">天津天后宫建于1326年(元泰定三年),原名天妃宫,俗称娘娘宫,历经多次重修,是天津市区最古老的建筑群,也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妈祖庙之一。建筑群坐西朝东,面向海河,由山门、牌坊、前殿、大殿等组成,属典型的中国传统庙宇式建筑。每年天后诞辰,以天后宫为中心举行大型民间酬神庙会活动,沿河船户、周边信众亦纷纷到来,各地商贾云集,造就了天津最著名的商业街——宫南宫北大街(今古文化街)的繁荣。</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位于天津古城东门外,始建于元代。由于当时海运漕粮,漕船海难不断发生,而天津是海运漕粮的终点,是转入内河装卸漕粮的码头,所以,元泰定三年(1326年),皇帝下令建天后宫(当时叫天妃宫)于天津海河三岔河口码头附近,供人们奉祀海神天后。水工、船夫、官员在出海或漕粮到达时,都向天后祈福求安。居家百姓没钱的也来求财,没儿的求子,有病的祈免病灾。这是古人无法克服海洋、江河险难而求助神灵的消极表现,也反映了苦难民众的古朴文化心态。</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的主要功能是企求航海安全,是历代海祭中心,也是古代船工海员娱乐聚会的场所,除了举行隆重祭祀海神天后的仪式外,还经常有各种中国特色的酬神演出。据说在每年农历3月23日为天后妈祖的诞辰,这里经常举办民间花会,吸引了很多游人。</p> <p class="ql-block">天后娘娘最初是人。她姓林名默,是福建泉州莆田县一渔家女子,生于北宋建国的建隆元年(960年),卒于雍熙四年(987年),只活了27岁。据1936年徐肇琼《天津皇会考》引《天后本传》及《天后传》说,林默生而神异,幼而聪颖,擅游泳,能乘席渡海,勇敢侠义,能为人治病,救助海上遇险船只,被众人尊称为“通元灵女”、“龙女”、“神女”。她死后还屡次显灵。每逢海舟危难,有祷必应。洋中风雨晦瞑,夜黑如墨,每于樯端见神灯指引,因而成为人们敬仰膜拜的护航女神。地方官多次褒奏,朝廷多次晋封。宋代封之为顺济夫人,元代封为天妃,清代封为天后,并且很早就在天津及东南沿海各地修庙供奉。</p> <p class="ql-block">天津天后宫建立迄今660多年,一直香火很盛。船户来往必定祀祷,远近百姓多来祈福,热闹极了。有古人的诗可证。元代张翥有首诗《代祀天妃角次直沽作》描写了拜祷天后盛况:“晓日三汉口,连樯集万艘,普天均雨露,大海静波涛。入庙灵风肃,焚香瑞气高。使臣三奠毕,喜色满宫袍。”元代朝廷封了天妃,又派官员代祀,可见上层人士对天后娘娘的尊重。来祭祷的人中更多的是船户,清人汪沆《津门杂事诗》有“天后宫前舶贾船,相呼郎罢祷神筵”的诗句。清人蒋诗《沽河杂吟》有“刘家巷里如云舶,部祷灵慈天后宫”的诗句。他们描写的都是江海船工祭祀天后的热闹情景。农民也来给天后娘娘进香。孟韫徽《津门杂咏》说:“三月村庄农事忙,忙中一事更难忘,携儿结伴舟车载,好向娘娘庙进香。”可见农民来进香时也是成群结队。清人崔旭《津门百吟》有首诗对祀奉天后的情形带有总结性:“飞翻海上著朱衣,天后加封古所稀。六百年来垂庙飨,海津元代祀天妃。”这首诗算是概括了600多年来从朝廷到民间敬奉天后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天后宫前殿祭祀天后仪仗的护法神,正中为王灵官,左右分别为千里眼、顺风耳、加善和加恶。</p> <p class="ql-block">正殿祭祀天后,塑像周边有记录妈祖生平的壁画以及仪仗;凤尾殿在正殿后身,祭祀净瓶观音、滴水观音和渡海观音。左右配殿陪祀其他民间信仰中的神灵,有祭祀天后仪仗中药王和四海龙王的配殿,祭祀财神的配殿,祭祀关羽的配殿,祭祀斗姆及北斗星君(六十太岁)的配殿,以上是崇拜范围较广的,还有天津本地的民间信仰,如王三奶奶、白老太太、挑水哥哥、马王爷、土地、魁星等等。</p> <p class="ql-block">前殿和正门之间有普济泉等三口井水,据传说是天后娘娘为保一方平安镇住海眼留下的遗迹,以前还有井水售给游客,味道清冽甘甜,已经加盖保护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金汤桥位于天津市建国道西端与水阁大街之间的海河上。桥名金汤是取“固若金汤”之意。桥长76.4米,总宽10.5米,面积802.2平方米。是天津市现存最早建造的大型铁桥之一。</p> <p class="ql-block">金汤桥原为浮梁舟桥,由13条木船联缀而成,桥面铺设活动木板。初名盐关浮桥,俗称东浮桥。清雍正八年(1730年)由青州分司孟衍周详请盐院郑禅宝营造,故又称孟公桥。到1906年 (光绪三十二年)10月,因铺设从东浮桥至东站有轨电车路轨,由津海关道和奥、意租界领事署及比商天津电车电灯公司合资改建为永久性的钢梁铁桥,存留至今。原来也是用电力启动的开合桥,1970年第二次大修时,开启设备才被拆除。</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2日,东北野战军天津前线指挥部召开了作战会议,根据天津的地形和守敌布防特点,前线总指挥刘亚楼部署了“东西对进,拦腰切断,先南后北,先割后围,各个击破”的作战方针。东西对进的会师地点就是以金汤桥为中心的海河上下游地区。</p> <p class="ql-block">1949年1月14日上午10时,人民解放军从东西南三个方向向国民党守军发起总攻击,打响了解放天津的战役。经过一番激战,在突破外围城防后,于15日凌晨5时30分,东西对进的人民解放军在金汤桥会师,鲜艳的红旗插上了桥头,完成了“拦腰斩断”作战目标,切断了国民党守军的南北联系,打乱了其作战部署,彻底动摇了国民党守军的信心。人民解放军胜利会师于金汤桥成为全歼守敌的关键,金汤桥就此成为了天津获得新生的起点。</p> <p class="ql-block">当年解放军会师的金汤桥,作为历史的见证,至今巍然如故。1994年6月,天津市委、市政府又把它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金汤桥将永远是人们缅怀解放天津的英烈们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百年老桥见证百年好合</p> <p class="ql-block">山东路狗不理包子总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