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从陕北来》观感

荷园主人杨莹

<p class="ql-block">共享一场“音乐佳肴”</p><p class="ql-block">——《歌从陕北来》观感</p><p class="ql-block">杨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周末的静谧夜晚,我的歌唱家朋友陈海涛,同时也是我的邻居,热情地邀请我共享一场“音乐盛宴”。<span style="font-size:18px;">她细腻地安排了她的妹夫和妹妹——一位在西安音乐学院任职的词作家,特地开车带我们一同前往气势恢宏的陕西大剧院。这场演出如同一道精美的“音乐佳肴”,等待着我们一同品味。</span></p><p class="ql-block"> 我们穿过热闹非凡的大唐不夜城,那繁华的景象仿佛将我们带入了古代的盛世。街道两旁的灯火辉煌,各种小吃摊位香气四溢,人们的欢声笑语此起彼伏。而在这繁华之中,我们即将迎来一场美妙的音乐之旅——《歌从陕北来》在西安的首场演出。 </p><p class="ql-block"> 陈海涛身为陕北人,对陕北民歌有着深深的热爱和独特的品味。<span style="font-size:18px;">与她一同品味这道音乐佳肴,让我沉迷在音乐与文化的浓郁氛围中。她的专业知识让我的观赏,如同共同品尝一道地方菜的美味是否够味,是否地道,真是一种无比愉悦的体验。我们共度的这个晚上,</span>共同分享这份美妙的体验,真是一种难以言表的享受,将会成为我美好回忆。</p><p class="ql-block"> 看完这唱歌剧,我仿佛被一股浓厚的陕北文化气息所包围,其中舞美的亮点尤为突出,让我久久不能忘怀。</p><p class="ql-block"> 首先,该剧的舞美设计堪称一绝。舞台背景设计完全、充分地利用了现代电子科技,每一步的变换都让人眼前一亮。这种科技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生动、立体的陕北风情画卷。从细节到整体,无不体现出设计者的匠心独运,使得整个舞台仿佛变成了一个充满故事感的陕北大地,为观众带来了极强的视觉冲击。</p><p class="ql-block"> 剧情方面,该剧以理想与困境为主题,讲述了年轻音乐人李承在生活与创作的双重困境中的挣扎。迷茫和痛苦将他紧紧包裹,但正是这种困境,使得他开始反思自己与家乡、与传统的关系。剧中巧妙地将在外闯荡的年轻人与会唱民歌的李承的爷爷那一代人联系在一起,通过陕北民歌这一纽带,展现了不同时代人们对音乐、对生活的追求和热爱。</p><p class="ql-block"> 陕北民歌在剧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李承爷爷那一代人的精神寄托,也是照亮李承彷徨内心的光芒。当那悠扬的旋律响起,我仿佛看到了那片广阔的黄土高原,感受到了那里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与执着。这些民歌如同一束光,不仅照亮了李承的创作之路,也触动了每一位观众的内心。</p><p class="ql-block"> “歌从陕北来,歌从心中来”,这句话深刻表达了陕北民歌的魅力和内涵。在坚守与创新、传承的道路上,陕北民歌在生活的长河中奔腾向前,绵延不息。它不仅是陕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整场歌舞剧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之处是展现了陕北地区的地方特色和人民的精神风貌,也让我们思考了关于生活、关于理想、关于传承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不足的是对老民歌的改编上,以及新创的民歌,在歌词上如能再加强锤炼,能再精到一些就更接近完美了。我相信,《歌从陕北来》如能再经打磨,将会成为一部经典的作品,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感受到陕北民歌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b>杨莹简介:</b>笔名英子、杨子、安娃。当代诗人、作家、画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协副主席、中国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政协第十一届委员、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妇女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学院首批签约作家、陕西文学艺术创作百人计划人才,王子云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家,第三届国际丝路艺术节长安诗歌节组委会副主任,陕西三秦文化研究会文学艺术委员会副主任,陕西华商国际传媒中心国际传播研究院专家,西安培华学院客座教授,西安文理学院驻校作家。陕西女子诗社创始人、社长。中国作家协会书画院画家。2008-2018年期间两次被省委组织部、陕西省作协派到西安美术学院督导办挂职。著有《纯真年代》《杨莹小诗》《风起雨飘》《花儿日记》《奔向光明》《从长安出发》等诗歌、散文、小说作品集十多种。作品多次获奖,多次参展,进入全国散文排行榜,入选海内外多种图书版本,被译成英文、日文、俄文、韩文等多种文字。</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