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村男于耜,村女于裳,古风犹及今时见</p><p class="ql-block">城外山河,楼中书卷,一般不厌百回看</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1925年,</span>黄炎培先生在山西交流考察期间,曾专程到忻县中学就职业教育方面进行演讲。当时的忻县中学还在秀容书院,黄炎培参观后非常喜欢,遂于日记中写道:“登忻州中学书楼,题一联……爱此山城、爱此书楼,流连不忍去,为题此联,赠以抒吾感。楼占城冈,为秀容书院故址。”</p><p class="ql-block"> 黄炎培先生提到的“题一联”,就是上面此联。</p><p class="ql-block"> 后来此联刻于秀荣书院博物馆的大门旁。</p> <p class="ql-block"> 其实,我们到忻州古城前,并没有做什么攻略。在古城游览的过程中才发现了秀容书院,我这个自诩为还有点知识的分子,自然愿意进去逛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从此处的牌楼上高高的台阶,进入中院,题“书山有径”,甚为恰当</span></p> <p class="ql-block"> 这一逛不要紧,竟发现这秀荣书院不简单。</p><p class="ql-block"> 秀容书院,依地势而建,位于古城地势最高的地方九原岗上,是古代当地学子们准备科举考试的圣地。站在书院的高亭上,视野开阔,整个城市的美景尽收眼底。虽然书院位于繁华的市中心,但这里的环境非常安静,是个理想的读书地方。</p> <p class="ql-block"> 书院里的资料介绍,古时的秀容书院,有相对独立、风格各异的院落15个,共计建筑30座(排)208间房屋,还有戏台1座、亭阁3座、牌楼1座、二层木楼1幢。在书院西坡上先后修建三个风景亭:南八角亭、正中四角亭、北六角亭。六角亭为三亭中之最,每边长约3米,亭高约9米。六角亭旧称寥天阁,为全城最高点。立于亭上,可俯瞰全城。原六角亭这里有一砖拱门,称天之衢,意取书院读书人,通过天之衢,登上寥天阁,便可飞黄腾达。</p> <p class="ql-block"> 秀容书院始建于清乾隆四十年,为忻州市第一所学府。让我感到震惊的是,从建立初年至光绪二十八年的1902年秀容书院改为新兴中学堂前,就考中进士39人、举人165人、贡生264人。一时间更是出现了"文跻九原,雅出秀容"的盛况。随着历代发展,秀容书院也培养出许多诸如治学治世的人物。难怪秀荣书能跻身当时的全国五大书院。</p><p class="ql-block"> 另外,之所以称秀荣书院,是因为当时忻县称秀容县。多么雅致的名字啊!</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里拍照的美女真不少</span></p> <p class="ql-block"> 书院高低错落,雕梁飞檐,楸槐交错,松柏掩映。总体布局由下中上三院组成。</p><p class="ql-block"> 下院位于整个书院的最低处,走进书院大门就是。现有白鹤观旧址,现在主要有秀荣书院博物馆、国学馆和服务中心等。</p><p class="ql-block"> 中院是书院的主体部分,又由北面的柏树院,中间的枣树院,南面的槐树院三院组成。院中的古柏让这里透露出悠远厚重的历史沧桑感。</p><p class="ql-block"> 上院面积不大,但上院是秀容书院标志建筑所在。过“通天衢”牌楼沿坡而上,就看到了一字排开的八角亭、四角亭、六角亭。这里也是观城望景的最高点,整个古城一览无余。</p> <p class="ql-block"> 书院——起源于唐代,兴盛于宋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学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教育组织形式,从唐中叶到清末,经历了千年之久的办学历史,并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办学形式、教授方法、管理制度等教育模式,使源远流长的传统私学趋于成熟和完善。</p><p class="ql-block">①中央官府设立,用于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p><p class="ql-block">②民间设立,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从宋朝开始,书院作为一种教育制度正式形成。</p><p class="ql-block">③也有叫书屋的,如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p> <p class="ql-block">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私人书院最初为私人读书的书房,唐贞观九年(635)设在遂宁县的张九宗书院,为较早的私人书院。官立书院初为官方修书、校书或偶尔为皇帝讲经的场所。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于五代末期基本形成,主要培养学生参加科举考试。</p> <p class="ql-block"> 进入北宋初年,私人讲学的书院大量产生。陆续出现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石鼓、茅山、象山等书院。其中白鹿洞、岳麓、睢阳(应天府)、嵩阳书院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书院最高处的六角亭</span></p> <p class="ql-block"> 南宋初期,张栻、朱熹、吕祖谦、陆九渊等学者开始修复书院,并成为学派活动基地及讲学的场所。后来,理学定为正统学说,书院教育成为朱熹等理学大师的遗产被官府继承。而且朝廷派遣正式通过科举考试或从太学毕业的官员担任每个州的书院山长,借此控制书院。</p> <p class="ql-block"> 月亮门内就是中院了</p> <p class="ql-block"> 而元朝将书院官学化。</p><p class="ql-block"> 明朝时期,书院几经恢复、禁毁。书院分为两类:一种重授课、考试的考课式书院,同于官学;另一种是教学与研究相结合,各学派在此互相讲会、问难、论辩的讲会式书院。后者多为统治者所禁毁。</p> <p class="ql-block"> 清初统治者抑制书院发展。顺治九年(1652)明令禁止私创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乾隆年间,官立书院剧增。绝大多数书院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至光绪二十七年(1901)则令书院改为学堂,书院就此结束。</p><p class="ql-block"> 清代书院分为三类:其一中式义理与经世之学;其二以考科举为主,主要学习八股文制艺;其三以扑学精神倡导学术研究。</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这里还有一段汉城墙遗址,意外</span></p> <p class="ql-block"> 文昌祠里面的古戏台,这里现在是一个茶馆,人们可以品茶看戏,自是惬意。</p> <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从城墙上远望秀荣书院,亭台楼阁,错落有致,高低相间,绿树掩映,熠熠生辉,与古城的夜色交相呼应,仿佛仙境一般。</p> <p class="ql-block"> 走出书院,已是华灯初上,但觉意犹未尽,有些地方还没有来得及观赏,对书院的了解也还没有深入。又一想,常言道,十全十美的事那能碰上呢。有遗憾,才是生活的常态。</p><p class="ql-block"> 本来,今天逛古城已觉得很不错了,既赏了古城建筑之美,又品尝了当地的各类美食;而游览秀荣书院,纯是意外之喜啊。 </p><p class="ql-block"> 可见,人之贪念,是心里失衡的罪魁祸首啊。</p><p class="ql-block"> 想到这儿,心下也就十分满足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 2024.9.27</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