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渭河,就像一个任性顽皮、不听话的野孩子,时不时地张开大口,向着南北肆意渲泄。那汹涌的河水,仿佛是它在发泄着心中的不满与躁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那个洪水肆虐的时期,汤坊公社的刘天祥书记,夜晚披着被子到渭河沿岸查看水情。他那忧心忡忡的身影,在暗夜中显得格外坚定。他不顾个人的安危与疲惫,一心只为了守护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这一事迹在当时一度传为佳话,人们对刘书记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那年代,“北战北莽山,南战沙河滩”是最为响亮的政治口号,如同激昂的战歌,激励着人们勇往直前。当时,每个生产队都肩负着从秦岭山拉石头的光荣任务。而我们所在的新民大队赵官村也不例外,为了完成这一艰巨的任务,制定了具体的拉石头计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每辆架子车按二人拉一回石头计工分 20 分,另外补贴 2 元 4 角钱。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样的奖励无疑是极具吸引力的。我和村里的好几个人,选择了一人拉一辆架子车。这是对自身力量和毅力的巨大挑战,但我们无所畏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清晨四点,天色还未破晓,四周一片寂静,只有我们出发的脚步声和架子车的嘎吱声打破了这份宁静。大家统一从龙过村渭河便桥过河,由终南镇向南进山。一路上,晨风吹拂着我们的脸庞,带来丝丝凉意。</p> <p class="ql-block">进入深山,仿佛置身于一个与世隔绝的仙境。这里,山峦叠嶂,绿树成荫。“话说深山出俊样”,此言不虚。当一曲清脆的山歌从远处飘来时,我们不禁停下脚步,寻声望去。只见一位美丽的女子,站在河边,水灵灵的大眼睛好奇地望着我们这些山外人。她那纯真的眼神中,充满了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大家投去欣悦的目光,那一刻,仿佛时间都凝固了,只有那美丽的倩影和悠扬的山歌留在了我们的心中。</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们就在山路边的河床里寻找山上的大块头落石。大家互相帮忙,齐心协力地将沉重的石头装上车。每一块石头都承载着我们的汗水和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返回终南镇的时候,已是午后。大家几乎同时走进了街边的小店,吃着 3 毛 5 一碗的羊杂汤泡馍。那浓郁的香味瞬间弥漫在整个小店,疲惫的身体在这一刻得到了极大的满足。</p> <p class="ql-block">过了便桥后,有一段沙滩路特别难走。对于二人一辆架子车的人来说,尚且还容易些,但对于我们这些一人一辆架子车的人来说,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车轮深陷在松软的沙子里,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我们咬紧牙关,使出全身的力气,拼命地拉着车。汗水如雨般落下,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可我们没有一个人放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终于,到达了渭河沿线。有收石员用尺子量了每辆车的立方,然后给个盖有公章的票据。那一刻,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成就感。</p> <p class="ql-block">曾经,渭河也有过它的“任性”时刻。水患频发,给沿岸的百姓带来了无尽的苦难。然而,坚强的人们从未屈服。为了治理渭河的水患,大家齐心协力,筑起坚固的堤坝。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施了一系列的治理工程。加强河道整治,拓宽疏浚,提高行洪能力;建设生态护坡,种植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完善水利设施,调控水流,保障灌溉和供水。</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在渭河治理的过程中,无数的身影忙碌在一线。有专业的水利工程师精心规划,有朴实的劳动者挥洒汗水,有环保志愿者积极宣传。他们的努力,让渭河逐渐恢复了生机与安宁。</p><p class="ql-block"> 渭河,你是这片土地的灵魂,是我们心中永远的牵挂。无论岁月如何流转,无论世界怎样变化,你都将永远流淌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陪伴着我们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这些往事,虽然已经远去,但却深深地印刻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是那个时代大协作运动的生动写照,对于 60、70 后的我们来说,每一个瞬间都值得回忆和珍藏。</p> <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康宇涛,渭水之北马嵬驿民俗村之南有我的家乡;新浪、头条发点感慨;做慈善、做公益,传递正能量的路上,愿和朋友们一起前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