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文】 ——追随鲁迅精神

宁静致远(胡锡润)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宁静致远(胡锡润)</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2763588</p> <p class="ql-block">  群里组织去参观鲁迅纪念馆,鲁迅故居,这是多么好的机会啊,遗憾的是我因为要接孙女无法脱身,失去了和大家一起参观、学习、聚会的机会。但我的心去无法放弃这次和大家一起学习探讨的机会。因此,今天周六有时间自己前往,去感受那浓浓的鲁迅精神。</p> <p class="ql-block">走进鲁迅公园,穿过熙熙攘攘的游人,来到庄严肃穆的"鲁迅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走上二楼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状语,在深灰色的墙体上,刚劲有力,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学现代文学时,鲁迅作为一学期的重点章节来学的,因此许多内容记忆犹新。</p><p class="ql-block">走进这里,当年老师深情的讲述响在耳边。</p><p class="ql-block">他说:鲁迅出生时,祖父周福清正在做官,仰仗祖父,这个大家庭有地租、店租和祖父的俸禄,让鲁迅小时候以少爷的身份度过了幸福的童年。1893年,祖父身陷贿考案遭受牢狱之灾,让这个大家庭一下子掉进风雨飘摇之中,鲁迅也从少爷一夜之间变成处处受人白眼,让少年鲁迅尝尽了世态炎凉。真可以说,少年鲁迅的福与祸:成也祖父,败也祖父!</p> <p class="ql-block">  鲁迅的《呐喊》《彷徨》一段段章节又出现在脑海里。那精神胜利法的阿Q,那被封建社会四权压制的祥林嫂,那不肯当下架子的孔乙己……,这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正在揭示着封建社会对下层人的摆布。有了这些人的存在,才有了奋笔疾书激情,才有了鲁迅用笔做刀枪的坚定。</p> <p class="ql-block">  我的思绪又回到了眼前,继续看展览。</p><p class="ql-block"> 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鲁迅走出稽山镜水的故乡,在与黑暗社会的抗争中艰难跋涉,奋然前行,留在历史深处一个个厚重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走出鲁迅纪念馆,我再一次伫立在纪念馆门前,跟随着鲁迅精神去探讨人生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为了进一步深刻地了解鲁迅也是这次活动的内容,我来到了位于上海虹口区山阴路132弄9号大陆新邨。</p> <p class="ql-block">  幽静典雅的三层连体小楼,让人觉得安静。</p> <p class="ql-block">  一楼是客厅,这书桌是瞿秋白离开上海时存放这里的,,后来就一直在这里。</p> <p class="ql-block">这间房是鲁迅和许广平的卧室。</p> <p class="ql-block">鲁迅在这里先后写作和编选了他的历史小说《故事新编》和《伪自由书》、《南腔北调集》、《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等七本杂文集,翻译了《表》、《死魂灵》、《俄罗斯的童话》等四本外国文学作品,编印出版了《木刻纪程》、《引玉集》、《凯绥·珂勒惠支版画选集》等中外版画;编校出版了瞿秋白的译文集《海上述林》上、下卷。鲁迅在这里会见过瞿秋白、茅盾、冯雪峰和A·史沫特莱、内山完造等中外人士。</p> <p class="ql-block">楼前间是鲁迅独子海婴及保姆的卧室。后间是客房,在这里鲁迅掩护过瞿秋白、冯雪峰等共产党人。</p> <p class="ql-block">  鲁迅虽然在这里仅仅生活了三年,可是他为革命做的事业是巨大的。</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在这里逝世,中年56岁。上海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的收获非同小可,它不仅仅让我进一步了解了鲁迅,更让我深刻的理解了毛泽东主席对鲁迅的高度评价。毛主席说鲁迅是中国文化的旗手,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艺术家。毛主席的高度评价对后人更好的研究鲁迅,学习鲁迅,追随鲁迅有了更好的激励。 当我的儿孙问起我的时候,我回滔滔不绝的讲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