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大通 清末民初登上国家级舞台

竹筒夫

和悦渡口 摄于2020年12月 <p class="ql-block">2022年11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一行来和悦洲采风</p> 记住乡愁 看懂大通<br>退休老干部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体会系列报道之三<br><br><b>  古镇大通 清末民初登上国家级舞台</b><br><br><div>(以下内容源自《大通古镇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br><br><i>大通的历史时间线</i><br><br>史料记载,大通的历史最早追溯到唐代。<br>大通水镇,自唐代起设大通水驿,到宋代设大通镇、明代设巡检司、河泊所、驿运站等机构。<br></div><div><br></div><div>清代咸丰年间(1851-1853年)设大通水师营,同治设参将衙(太平天国起义)、同治1865年,设厘金局,后设立“盐务招商局”。<br><br></div><div>1883年大通电报局创办、1896年大通邮局创办、宣统(约</div><div>1909年)设协和徽州信局(即民信局,位于和悦洲浩字巷后)。<br></div><div><br></div><div>民国初年,孙中山引领了大通数波国民革命浪潮。<br><br></div><div>1938年抗日战争,国民党实施焦土政策,巨镇和悦洲被付之一炬。大通由此走向衰落。<br><br><i>“鹊江八潮”的提出</i><br><br>大通文化研究会首届会长张三友经多年研究,对大通文化作过一段文学式的表述,被中国美院风景建筑设计研究总院绘制的《大通古镇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设计》完整引用,如下:<br><br></div><div><i>“大通主题文化的基因内涵在一个‘潮’字上。<br>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先是国门被坚船利炮的西方列强打开,接着是遭遇一个接一个不平等条约的切割,国内半封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将长江之滨的大通镇推到了历史的十字路口。被惊醒了的大通人不再沉睡于农耕古镇的杏花春雨、小桥流水,而是发奋阅读近代史上救亡图存的先进文明,近代文明、时代潮流,先后八次起潮于鹊江两岸。”</i><br></div> 大通“潮”文化 <i>“鹊江八潮”中的历史事件:</i><br><br>19世纪60年代洋务运动,和悦洲大关口潮出了“盐务招商局”,随后“钱庄”“银楼”等传统业态,如雨后春笋,成群存在。<br>19世纪70年代改良主义变法维新,大通人在鹊江两岸潮出了大通总商会、内河轮船公司。<br>19世纪80年代改良派变法维新,大通人在鹊江两岸潮出了织布厂、招商局等。<br>1884年中法战争失败改良主义推行变法维新,大通人在和悦洲潮出了轮船商务局、学堂等。<br>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改良主义者推行变法维新,大通人在和悦洲潮出了报社、邮电局等。<br>1900年7月14日,兴中会领袖孙中山先生支持的唐才常、秦力山等发动的大通自立军起义,和悦洲潮出了“起义指挥部”。<br>1911年黎宗岳在和悦洲设立安徽省临时军政府,和悦洲潮出了五大中国银行。<br>1927年陈潜、林伯渠在大通召开庆祝北伐军胜利军民祝捷大会,大通人潮出了和悦洲袜厂共产党支部等党组织。<br><br>1876年签订的《中英烟台条约》,是长江内江近代史的起点,标志着长江内江的安徽流域(大通)就此迈入了近代门槛,大通成为长江中国近代文明“西进”的“桥头堡”。<br>大通就此登上国家级舞台。<br> 大通在《中英烟台条约》中的国家级定位 <br>从清代中叶到抗战前,大通市政建设初步出现三街十三巷的密集街市建筑群。这一时期的和悦洲这个弹丸之地,人口曾多达七万(连同流动人口,号称十万)。<br>各种作坊、商行林立,各种服务行业随之纷纷兴起。<br>那时的鹊江两岸,仅酒楼、茶社、大小旅馆(客栈)就有一百余家。<br>辛亥革命后,中国银行、中央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国实业银行等都先后在大通设有分行。钱庄有利和、麻丰、怡大等九家。<br>大通逐步发展为“小上海”。<br><br>在清末民国、抗日战争以及新中国建立的过程中,大通都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江防、海防军事要塞。曾国藩、梁启超、孙中山、秋瑾等都是大通军事乃至长江革命战略地位的见证者。<br><br>“鹊江八潮”的“潮”,即勇立潮头的“潮”,是大通文化研究会历经十多年研究,提炼出的大通文化灵魂,属于研究会的原创文脉概念。<br><br>